按照老家的习惯,清明节前几天,是给先人们上坟的日子。<br>祖先们的坟都在老家村庄周围,老家离县城几十公里。早前在老家住的时候,当天步行都能走到坟地,现在我们住在城里了,路就远了,得提前做好各种准备。<br> 给先人们烧的纸钱,我们印了一部分,大多是十元百元的面额。木刻的印钞工具以前几乎家家都有,现在比较少见。有圆筒形的,有长方形的,抹上墨汁,印在黄纸白纸上即可。冥民世界的事谁也不知,我们担心自制的纸钱在那边不被认可,为稳妥起见,又在市场上买了一些。这些是机器印制的,大小面额的都有,小的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参照人民币的样子,大的一万元、五万元、十万元,还有更大的,有几亿元、几十亿元的。不知道冥民世界那边有没有货币管理机构,但愿有吧,不然这么多印钞机构发行了这么多各种类型的钞票,非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不可。面对准备好的巨额的纸币,我们心里踏实,哪怕贬值一些,先人们也应该够用了,至少可以达到小康水平。<div> 为了能和老家上坟的人群一起去,我们在这天的凌晨就乘车出发,早早地赶到了约定的地方。<br> 公路修通了,大家都很方便。以前去坟地靠步行,眼下多数人是坐自家的拖拉机、小汽车去,也有骑摩托车去的。外地来的,大都坐汽车去,出租车这些天生意也很好。有眼光的人,干脆把祖先的坟搬到了公路旁边,这样对祖先对后人都有利,后人上坟方便,祖先高兴了坐上班车也可常回家看看。<br> 到了老坟,在年长者的带领下,大家先是往坟上添土,修整坟院,然后在坟前摆上供品,开始焚香烧纸。供品丰富,大体平时吃什么就供什么。小时候上坟时供的是小馒头和豆芽菜,那时常常饿肚子,我们这帮孩子能在上坟时饱吃一顿也算美事,所以孩子们都乐意去。这几年大家生活好多了,供品也多,除馒头、豆芽菜外,还有糕点、糖块、水果、炒肉片等。压完坟头纸,纸币化为灰烬,酒洒四周,大家便从辈分最高的那位先人开始,一辈一辈往下磕头致敬。给先人们磕头完毕,就在主持者的提示下给后人们磕头,先给辈分高的叩首,依次下去。<br> 我们家族的老祖坟有两处,一处是一世到七世祖先的坟茔,一处是八世到九世祖先的坟茔。十世是曾祖父曾祖母,十一世是祖父祖母,他们各有一处坟地。父亲辈是十二世,到我们这辈,家谱上有文字记载的是十三代。家谱上说,始祖明末由宁夏铁桶堡来到甘肃靖远景泰一带,推算距今约400多年。祖上能识文断字的人不多,能清楚记载这些历史脉络实属不易,功德无量。爷爷辈能识简单字的只有两位,太爷不识字。加之那时人们都忌讳直接叫人的姓名,村子里的人都是或近或远的亲戚,见面按亲戚辈分高低相称,以示尊重。长辈呼唤小辈也大多直接叫小名,不叫大名(官名)的。久而久之,子孙们就很少有人知道长辈的名字了。谁家生了个男孩子,按家族的规矩在家谱上登记时,有的家长不知祖宗的大名,就只好请来家里供奉的祖宗牌位来查看。爷爷不识字,去世时是1960年,连个照片也没有留下,足见那时这个山村的经济文化状况。祖先们可能不会预见到,短短的几十年,他们的后代们便个个成了文化人,初中、高中程度的普遍,大学文化程度的也大有人在。<br> 给祖先磕头时,人们念念有词,各述所愿,上坟祭祖的初衷也就表露出来了。有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吉利、病愈康健的,有求得儿得女、儿孙满堂的,有求自己多财多福、升职涨薪的,有求子女金榜题名、高官厚禄的。但愿祖先有灵,听见这些不孝后辈的祈求,大慈大悲,施展功力,庇护救助,使大家各遂所愿,心想事成。这年头人多地少、工作难找、竞争激烈、世事艰难,没人帮忙可不行。后人们日子过好了,祖先们自然荣耀,香火旺盛,财源滚滚而来,大家皆大欢喜。人生来一辈子辛辛苦苦,死后也难以安息,还得替不孝子孙们操心出力,确实难为了。不过,劳动光荣,闲着也是闲着,还请祖先们多担待吧,就算是锻炼身体。也有在祖宗坟前燃放烟花炮竹的,那是生了男孩子,或者孩子考上大学的人家来答谢感恩的。<br> 上完老坟,大家分头行动,去上自己的近祖,如曾祖父、祖父的坟等。<br> 初春的田野,麦苗在地里刚露出头,在向阳的山洼可以看到浅浅的绿色。杏树上开着白色的花儿,增添了上坟的肃穆气氛。<br> 回城的路上,不时看到烟雾缭绕处,人们跪地磕头的情景,很是虔诚。车到了市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大白天仍然可以看见有人在大马路旁烧纸磕头,可能他们的祖坟太远,也可能他们上班太忙,只能把票子烧在这里,期待祖先们腾云驾雾而来拿去享用。<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