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北宋,习临李成《晴峦萧寺图》

静思

<p class="ql-block">  疫情过后,老年大学也复课了。山水画王老师带我们临摹当代某国画家临摹的北宋李成作品《晴峦萧寺图》。有同学问什么叫临摹?答: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也就是说临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或绘画作品的过程。那么所临摹的字或画虽达不到张大千临摹古画以假乱真,也应有几分形神相似吧?<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比古今画家的作品我有些蒙😇,实在是找不到相似之处,自我检讨功力尚浅,不过我却喜欢上了李成的这张《晴峦萧寺图》,貌似也读出点画中内容😊,这是我学画以来感觉能读出些内容的第一幅画,自娱自乐不喜勿喷🤭带你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之前先来介绍下李成。(下面资料来源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李成(919~967)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曾任苏州刺史。五代时,避乱,迁家于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李成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戏江湖间,后</span>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学他画法的较多。其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李成巜晴峦萧寺图》以竖幅形式画冬天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巍峨耸立,瀑布飞泻而下,意境清幽。萧寺掩映秀石和寒林枯木之间,又背靠群山,自山下而仰望山巅,使人顿生崇高敬畏之感。树木造型盘曲而繁复,主干劲挺,以浓重墨色勾勒,这与他的“惜墨如金”又有不同,树枝细坚枯藤缠绕,增加了树林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他以刚劲的中锋线条勾出山石结构,顿挫提按有之,用雨点皴、豆瓣皴及条子皴皴出山石厚重感,但李成的皴笔柔润而疏朗,又给人以清刚淡雅的感觉。此图中有几处不知是偶然还是故意,我竟看到了人的头像,下面带你看画中细节及形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原图左下角三人行色匆匆,似叙述因避乱迁家之事,亦用画笔写出自己生不逢时,胸有大志不得施展,只能纵酒书画,游戏人间。</p> <p class="ql-block">水榭亭台与下图的茅草屋笔法对比强烈,水榭中锋用笔遒劲结构规整,草屋多侧锋皴擦或顿挫提按,人物阶层表现分明。</p> <p class="ql-block">北宋因废除了中国推行了一千多年的徭役制度,减轻农业税,改进农耕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身份和经济地位也相对独立了。</p> <p class="ql-block">萧寺掩映在密林和山石之间层峦叠嶂,瀑布直下意境清幽,背靠群山雄伟壮观。树木造型繁复,树枝柔润细劲枯藤缠绕,主干重墨勾勒劲挺,增加了树木的厚重感。萧寺位于整幅画的中心,寓示着完成了五代十国的最终统一。将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集中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萧寺的左下方石头,像不像几个女人侧面头像?似皇后头戴凤冠,领一众嫔妃微仰高傲的头,临瀑而立,沐浴大自然清风拂面,观奇峰秀石瀑水长泻,享受着帝王给予她们的奢华生活。</p> <p class="ql-block">萧寺的右侧石头像不像朝中大臣,或谏言或讨论各司其职。</p> <p class="ql-block">站在巅峰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像不像?还留着山羊胡子呢🤭</p> <p class="ql-block">用了十来天才临完,似有一成形似,画法笔法不得要领,望画兴叹,又有不甘,只好继续努力,从基础学起,勤加练习再画此图。因为这是一幅用笔墨而书写出来的能读出内容的画。清代山水画家石涛曾说:“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李成用自己的文采和笔墨,自然深刻的感悟与阐发,绘出了一幅精典的传世之作,值得再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