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酒趁年华

WHB_一阅天海

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由杭州任转到密州任上的第三年,清明节前后,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望江南·超然台作》<br>春未老,风细柳斜斜。<br>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br>烟雨暗千家。<br>寒食后,酒醒却咨嗟。<br>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br>诗酒趁年华。</b></font></div> 寒食节过后一两日,便是清明节,清明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div><br>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div><div><br>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div> <h1><b><font color="#ff8a00">一、节日由来</font></b></h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b><font color="#ff8a00">“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font></b>“清明”由此得名。后来又发展为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唯一节日。<br> 作为节日,它与通常所说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日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div><br>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奠性节日,其主要含义就是祭祖和扫墓。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div><div><br>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清明节列入法定节日,放假一天。</div> <h1><b><font color="#ff8a00">二、节日风俗</font></b></h1> 1.祭祖扫墓<div><br>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地。<div><br>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攻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div></div> 2.清明新火<div><br>寒食禁烟,也就是要把火熄灭。到清明节时再重新起火。所取之火便叫新火。<div><br>在唐代及以前,换新火是依等级分阶层进行的。宫廷在清明取榆柳火种赐给近臣贵戚,唐代韩翃(hóng)《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就是这件事。这首诗的前两句也相当优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div></div> 3.踏青郊游<div><br>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返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div> 4.放风筝<div><br>《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挚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div><br>在古时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div></div> <h1><b><font color="#ff8a00">三、清明节诗词</font></b></h1> 清明节,还有很多相关的诗词<br><br><div>题都城南庄<br>[唐]崔护<br>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br>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div> 游城南崔护题诗<div><br>据唐代孟柴的《本事诗》说,贞元年间,诗人崔护住在长安。他一连参加几次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心里挺不痛快。这年清明节,他独自一人到城南去散散心,不知不觉进了一个村子。这时,他觉得口渴了,就敲了一家的门,要口水喝。开门的是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亲手为他捧出一碗水。他喝得心里很畅快。这女子给他印象非常好,也非常深刻。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到了这家门前。只见门户还是去年的样子,但上着锁,他想念的女子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左边那扇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了些日子,他放心不下,又来看看。有一位老人开门迎接他。当老人知道崔护就是写诗的人,便对他说:“前些日子,我女儿回家,读了门上的诗,又得了病,已经死了。”崔护十分难过,请求让他进屋去看看,老人答应了。崔护看见那女子还在床上,就流着泪哭道:“你睁开眼看看,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一会儿,竟出现了奇迹:那女子睁开眼睛,又复活了。老人欣喜若狂,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这对年轻夫妇,日子过得很幸福,崔护也考中了进士,后来当了岭南节度使。</div> 清明<br>[唐]杜牧<br>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r>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br> <p class="ql-block">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可以说是最著名的清明诗篇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首诗,说的就是杜牧诗酒杏花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杏花枝上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这是明朝诗人沈昌写的《杏花村》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的就是当年池州刺史杜牧清明节路途遇雨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杜牧是晚唐时期的大诗人,家在长安,却长年在外做地方官。会昌四年(844)九月,他从黄州调到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任刺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节那天,他正好外出,不巧就遇到了绵绵不断的雨。清明的雨,说大不大,说急不急,却是迷迷蒙蒙的,在凄冷的风里交织成纷乱一片。</p><p class="ql-block">杜牧心想,这清明节,本该是回去和家人团聚,一起去扫墓,或踏青游春的;现在孤单单的一个人走在这无边无际的雨中,这叫人如何忍受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杜牧想,不如先去找家酒店,喝两杯酒,既暖暖身子,也避避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这雨中到哪里去找酒店呢?正想着呢,从树林边转出一头牛来,那牛背上坐着一个小孩。这小孩肯定知道什么地方有酒家,杜牧想着,就走上前去问那小孩。那牧童只把手一指,杜牧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前面一片藤胧中,隐隐约约有个杏花环抱的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店,杜牧一想,就兴冲冲地朝杏花村走去。在酒店里,杜牧一面喝着酒,一面回想起刚才问路的一幕,那牧童遥指的形象着实可爱,想到这里,就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诗来,就是著名的《清明》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