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

罗旭

<p class="ql-block">南浔镇,建于南宋淳祐季年,距今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自南宋起,它就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明清时期成为典型的江南丝绸市镇,出产的辑里丝为皇家织造指定原料。</p> <p class="ql-block">南浔自南宋淳枯十二年(1252年)建镇,以"耕桑以富甲于浙右"。民国时期刘大钧的《吴兴农村经济》中指称:"湖州一带,蚕丝贸易既为南浔人士所专营,于是各地财富,几尽集于南浔。"</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时期,特别是上海开埠后,南浔皆因经营"辑里湖丝"而发家、崛起了一批为世人瞩目的豪富丝商群体,时人以三种动物形体的大小来标明他们财产的多少,逐渐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谚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者。被称为"象"的"刘、张、庞、顾"四家,其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被称为"牛"的有"邢、周、邱、陈、金、张、梅、蒋"八家,其财产达五百万两白银以上而不过千万;财产在百万两白银以上而不达五百万者则谓之日"狗"。</p> <p class="ql-block">近代,以上海开埠为契机,南浔较早地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丝商快速屈起,涌现了刘镛、顾乾麟、庞元济等一批重要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p> <p class="ql-block">从民国时期到近代,南浔依然人才辈出,比如被孙中山称为中华第一奇人的张静江,就是南浔人,还有西冷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作家徐迟、8位院士以及250多位教授及专家,一个小镇,能出如此多人,在中国并不多见。因此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凭借独特历史地位和人文景观,南浔镇还获得了“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宜园】</p><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书画收藏大家庞元济的私宅。父庞云鏳为南浔镇巨富,“南浔四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尊德堂</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赠张静江 天下为公</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提字三民为张静江所提</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夫人陈洁如与张静江夫人是闺蜜</p> <p class="ql-block">书房</p> <p class="ql-block">有容乃大</p> <p class="ql-block">廊桥</p> <p class="ql-block">【百间楼】</p><p class="ql-block">百间楼相传明代礼部尚书董份归隐南浔后,其孙子与南浔白华楼主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结亲而建。因为迎接新娘的时候,茅坤家嫌弃堂堂董尚书家里的房子不够宽敞,就遣媒人对董家人说,女方有100个陪嫁的婢女,你家太小住不下。老尚书说:不妨,我马上造100间楼房,给你家每名婢女住一间。因此董家遂依河而建,立屋百余间,故曰"百间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间楼是江南一带极为罕见的沿河民居群落。拍摄百间楼最好选择是黄昏,看着温和的光线将木栅栏的影子拖得老长,乌瓦粉墙也渐渐有了暖意,轻巧通透的券洞门组成的骑式长街里传来了上班族归来的脚步声,各家的煤饼炉子摆到了河埠头上,主妇们有的收着衣裳,有的炒菜。无论是三叠式的封火墙,还是拱形的过街券洞门、水柱廊檐、或是老百姓忙碌的身影,都在静静的河面留下了美丽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南浔非遗馆</p> <p class="ql-block">南浔家风馆-金氏故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氏旧宅(承德堂)位于南浔东大街38号,系南浔近代丝商"八牛"之一金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建。相传为明代礼部尚书"大宗伯第"的一部分和清代中期著名藏书家刘桐的"眠琴山馆"之旧址。金宅坐北朝南,前临运河(塘故道),后瀕藕河(后河),系典型的前宅后园结构,总占地面积逾5000mm(其中住宅面积占地约2800mr),前部宅院分布在东、中、西三条轴线上,共四进,正厅名"承德堂",通高近十米(9.6米),是南浔及湖州地区古民居中最高的厅堂建筑,后部花园名"地园",俗称金家花园,亭台楼阁,花木繁盛。现仅存两棵百年广玉兰。金氏是较早接纳西方文化的家庭、故金宅中曾有南浔量早的自鸣钟钟楼、沙滤水塔、小天文台及冲洗相片的暗室等。</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金氏后人全部迁离南浔。抗战时期,金宅为日伪所占。新中国成立后,金宅的中轴线前两进及西轴线的一进成为了粮管所办公及售粮之所,其余建筑住进了"七十二家房客",后部花园则改造成了学校。</p><p class="ql-block">2014年,南浔政府全面启动金宅修缮工程,历经百年风雨的承德堂重新焕发生机。2016年修缮工程全面完工,一座修旧如旧的江南近代丝商建筑获得了重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在继承中国东方文化的同时,对外来文化也很包容开放,在古镇里还能看到不少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建筑,南浔古镇是中国唯一一座中西风格合壁的江南古镇。</p><p class="ql-block">刘宅 有西洋建筑风格,罗马柱红砖墙,百姓俗称红房子。</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p> <p class="ql-block">嘉业堂藏书楼:位于南浔古镇鹧鸪溪畔,东面与小莲庄毗邻,创建人是刘镛的孙子刘承干,他于1920年至1924年,建造了这座藏书楼。后来,他又在其二十年里,花费30万两白银,收藏各类书籍,得书60万卷,共16万册。这座藏书楼,因傅仪所赠“饮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