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的智慧(七)公冶长篇

行有道 达天下

<p class="ql-block">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p><p class="ql-block"> 思悟:从史料记载上看,瑚琏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器具,用来盛粮食的器具,再者,瑚琏两字都是王字旁,王字旁是以玉为主,所以那时的瑚琏,外面是用玉来装饰的,非常的贵重,平时不用时,在宗庙当中供奉着,祭祀时,是拿来盛放粮食的。夏朝的时候称为瑚,商朝的时候称为琏。由此可见,孔夫子是在形容子贡的贵气,子贡这个人是有大用的,只有在重要的时候,才会用到瑚琏。对于君子的贵气和君子不器,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先让自己成器,而后成贵器,再成大器,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个时候再把器破掉,我们才可以修到君子不器。所以我们修身的次第绝不能颠倒,不能说我上来就修君子不器,那个就真的不成器了,我们要努力地去提升自己,让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让自己做一个有重要作用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再把自己的器破掉的时候,我们可上可下,做什么事情皆可以。</p><p class="ql-block">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p><p class="ql-block"> 思悟: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囗才,夫子说: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齿地同别人争辩,常常令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囗才呢?史料记载,雍出身贫贱,其父行为不良,对此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冉雍尽管不是出身于贵族之家,但国家对他出类拔萃的才能是认同的,难道能够舍弃不用吗?再者,冉雍沉默厚重,为人仁义,不花言巧语,是一个德行修养高且气量宽宏的人,他深得孔子的器重和欣赏,孔子称其“雍也可使南面”,即冉雍具有人君的气度,可以担任封国之君,他多次向孔子求教仁,并身体力行,可谓求仁得仁。孔子亦曾说过,刚、毅、木、讷,近乎仁,其中木和讷就是少说话,不要逞口舌之利,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于仁的境界。孔子最反感的便是巧言令色之人,孔子借他人对冉雍的评价,再次对好逞口舌之利的行为进行了批评。现实生活中,与人争论无赢家,只会使事情更糟糕。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把“避免与人争论”列为说服他人的一项重要原则,他认为,一场辩论的结果会使辩论双方比以前更坚持他们的见解,更相信他们的绝对正确性。如果辩论输了,你是真的失败了;可是如果赢了,实际上还是输了。因为你辩论胜了对方,会使对方感觉到自卑,损伤了他的尊严,他会对你的胜利充满怨恨。况且,对方即使在口头上认输,但心里肯定是不会服气的,思量一二,孔子的言论,与卡耐基的观点异曲同工,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p><p class="ql-block">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p><p class="ql-block"> 思悟:颜回懂得一个道理,可以用来解决十个问题,听到一件事,一个知识点,就可以推知十件事,十个知识点,甚至能闻始知终,我呢,懂得一个道理,可以用来解决两个问题,听到一件事,一个知识点,就只能推知两件事,两个知识点。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其中学务躬修,行谊淳笃的弟子甚多,颜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他很早就体悟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当然,善于经商的子贡也是孔子非常看重的一个弟子,子贡曾官至鲁国、卫国的丞相,如此一个政商两方面都游刃有余的的全才,平日里自然容易自恃才华而骄傲自矜,不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分,无法看清自己的缺点,寻不着待完善的地方,所以,孔子就找一个机会鞭辟入里,让他自己谈一谈,跟最优秀的师弟颜回比,会是什么结果,进而在结果中让其自己独立分析出自己的不足,然后见贤思齐,如履薄冰,反躬深修。</p><p class="ql-block"> *枨也欲,焉得刚。</p><p class="ql-block"> 思悟: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无欲则刚。人不必刻意去追求欲望,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方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违背周礼,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反对人们普遍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真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p><p class="ql-block">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p><p class="ql-block"> 思悟: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子路是个急性子,因此,他还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子路之勇也是备受后世推崇的,此段精彩呈现了子路的这个性情,每当闻听一个道理,如果认为是对的,子路会立即把它付诸实践。在没有完全领悟或者验证这个道理之前,子路害怕再听到更新的道理。因为子路认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听到好的道理而不去做,那是一种罪过。对于正确的理论如果我们没有真心接受,没有把它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指南,那些道理,只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已,绝大多数的失败者,都属于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再反观成功者,他们无一不是强力的执行者,他们所知的道理,以及所奉行的理论,大多数并不比我们高明,有时理论上还不如普通人,但是,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把知道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让它真正发挥作用与价值。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理论上的学习,而是投身于实践的勇敢。子路的精神之所以可贵,正是这个道,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既关系到人的修养,也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不可不慎,理应采纳遵循之。</p><p class="ql-block">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p><p class="ql-block"> 思悟:据史料记载,季文子出身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反复一下,也就可以了,最有智慧的人,就是刚才讲的,闻思修三慧现前。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善思知其理,善行知其难,遇事三思而后行,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而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凡事应把握好适度才是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