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望族,簪缨世家 记山东新城王氏二零二三年清明节祭祖

中成书院济南分院

<p class="ql-block">新城(今山东桓台)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名门望族,同时也是显赫的科宦之家以及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世家。</p><p class="ql-block"> 新城王氏始自王贵,元末明初为避战乱自青州府诸城县初家庄迁至济南府新城县东南隅的曹村(现属山东张店)。从王贵迁居新城以来,累世重农尚学。三世祖王麟“始肇文脉”,经过四世祖王重光,五世祖王之垣、王之献等,到第六世时以王象乾为代表的众多王氏族人出仕,谱写了王氏的辉煌业绩,被世人誉为“岱宗秀裔” “江北青箱”,创造了桓台人文历史上的巅峰和辉煌。</p><p class="ql-block"> 新城王氏家族的兴起新城王氏家族“科甲蝉联不绝”,跨越明清两朝,历经300余年,出了上千名官员,最多时号称“王半朝”,意思是王家的人为官者非常之多,竟占据半个朝廷,但令整个家族骄傲的是,自始至终没有~名王氏官员因为贪腐而落马。</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帝表彰时任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新城王氏四世祖王重光,奉命采办贵州大木以修北京三大殿,因积劳成疾,身染瘴疠病逝林区。嘉靖亲书“忠勤可悯”匾额,建祠以祀,并追赠太仆寺少卿,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p><p class="ql-block">新城王氏四世祖王重光,为后代子孙留下家训:</p><p class="ql-block">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p><p class="ql-block">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p><p class="ql-block">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p><p class="ql-block">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p> <p class="ql-block">新城王氏忠勤祠,院中生长着雌雄两株桧柏,又称雌雄双柏,已有四百多年,见证了新城王氏的历史烟云,宗脉葳蕤。</p> <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二三年清明节,新城王氏祭祖,由新城王氏第十九世孙、桓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王超主持大会</p> <p class="ql-block">新城王氏第十八世孙王毓棠恭读《公元二零二三年清明节新城王氏祭祖文》</p> <p class="ql-block">新城王氏第二十世孙、桓台县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桓台县乡村美学代言人王珊带领家族宗亲领读新城王氏历代先祖留下的《新城王氏家训》。</p> <p class="ql-block">新城王氏第十九世孙、中国周易协会山东分会副会长、淄博市形象礼仪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子全宣读新城王氏第九次续谱家族宗亲贡献名单。</p> <p class="ql-block">四世宫保坊,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而敕建,并追封其曾祖王麟(前颖川王府教授)、祖父王重光(前贵州布政使左参议)、父亲王之垣(前户部左侍郎)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被称为“四世宫保”牌坊。</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新城王氏家族注重家庭教育,人才辈出,科甲蝉联,簪缨不绝,成为海内望族。因王氏家族中仕宦众多,故有“王半朝”之称。自明代嘉靖辛丑年(151年)至清代道光丙申年(1836 年),不到300年的时间里,王氏家族共出进士30人,举人69人,贡生158人,一品到三品大员就有9人。具代表性的有: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王象晋、王象恒、王士禄、王士禛等,一度出现了“父子尚书”“一门三进士”等千古佳话。而与此同时,具有极高知名度的文人学士也在极力提高家族的文化地位和知名度。明清时期的新城王氏家族便出现了此等极具影响力的族人,从而带动了其家族的持续发展。仅现在存有著述传世者便有40余人。</p><p class="ql-block"> 山东新城王氏注重家学文化,步入望族阶段,自五世王之垣起,家族中渐渐有了各类家规家训类著述,如王之垣《历仕录》《炳烛编》《念祖约言》,其子王象晋承其衣钵著《清窹斋心赏编》《日省格言》等。至八世,有王士禛的《手镜》。这些家训著述中均不乏经典论述,如王之垣“为政者,当以扶纲常、正名分、重道义为第一”“为人如构室,先须根基坚固,始可承载。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王象晋“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王士禛的“清慎勤”:“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等等。几百年前的这些论述,不仅惠及王氏子孙,于今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2019年,王渔洋故里景区获得中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殊荣,今年又获批“淄博王渔洋政德教育基地”。所有这些荣誉称号的获得,得益于新城王氏家风丰富的内涵及其中与时代价值观相契合的政德思想。</p><p class="ql-block"> 传承好家风,弘扬正能量。深入挖掘王渔洋文化内涵,努力做好优秀文化成果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的使命和责任。在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征程上,“王渔洋”这一文化瑰宝一定会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