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哀思

宛东文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们娣妹五个,姑姑是老大,在郑州生活;教初中的伯父在弟兄中排行老大,父亲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光棍清明寄达(我们这里对三叔的称呼,字典上没有这个字),最小的我叫五叔。</p><p class="ql-block">姑姑虽然和我们不常相见,但给我的印象是十分慈祥,善良。印象中姑姑身材矮小,瘦骨嶙峋的,岁月的沧桑给她的脸上印上了层层皱纹。勤劳的姑姑没有正式工作,整天在家里操持家务,小小的二居室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过多的劳累让她五十多岁就佝偻着腰,看上去更加低矮,但在我心中就是伟岸。因为娘家弟兄们多,姑姑虽然不常回来,但她十分孝顺,每当爷奶有病,她就回来精心照料,直到病好为止。姑姑家有三个孩子,当时在郑州生活,真的十分不容易,但在姑夫和她的教育下,都事业有成,其中一个表哥还在洛阳电业局当中层领导。</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中师毕业那年,独自去姑姑那里住了一个星期。姑姑每天给我按时做饭,还管着孙子。临走还姑姑、姑夫和表哥还给我卖了身衣服,记得是JEEP牌子,那可能是我第一次穿这样的名牌衣服。</p><p class="ql-block">大概是2009年的国庆节,恶噩不幸传来。我和父亲、五叔、卫东哥马上坐车去郑州。姑姑在金水区医院里,呼吸机已经扣在脸上,但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我们痛苦、痛哭。可慈祥的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姑姑一家人在医院里已经陪了一个多星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姑夫在省轻工业厅工作,年轻时聪明能干,靠着自己的本领,一个人打拼,从一个乡村工人一直干到省城。姑夫也是十成十的好人,我依稀记得那年我上初中时,没有政治课本,给姑夫打了一个电话,姑夫跑遍了整个郑州市,最后给我购买几本寄了过来,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可惜,姑夫去逝那年,天降大雪,我正好因为脚摔伤卧床不起几个月,父亲们因为年龄较大,也没有去看姑夫一眼,这也成为我终身的遗憾。</p><p class="ql-block">伯父一直是我最喜欢、最敬爱的人,同时也是我的老师。整个初中生活,我都在他屋子里住。由于家里孩子多,加上大娘(伯父的爱人我们这里称呼娘)是农民,他不得一边工作,一边务农。四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他的拉扯,真的很不容易。伯父平时对我很亲,只要他在学校做饭,大都会叫上我。他去压面条,我在烧火,等面条压好后,又忙着炒菜。那时候烧的是柴火锅,学校没有柴火,伯父就天天拿着扫帚,在院里的扫树叶;拿着镰刀到地里割青草,用砍刀到地里砍树枝,省吃俭用。</p><p class="ql-block">伯父是一个好教师。他教过很多学科,但最拿手的是地理。他教地理课时,不需要带课本,更不需要带教学参考书,一站上讲台,下面学生的瞌睡都醒过来了。中国地图、各省区图在他的手中信手拈来;世界各国概况他讲得头头是道,每节课的知识点都倒背如流。最惹学生喜欢的是他会唱歌、唱戏。讲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时,就声情并茂地给学生唱一段《下四川》,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蜀道之难铭记于心。他讲到智利首都时,会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哥哥生病了,弟弟给哥哥抓了中药。哥哥问是什么药,弟弟就说“生地啊哥”。同学们哈哈大笑中记住了这个地名。他教的地理课,初三中招考试在全县没下过前三名。由于他性格开朗,学生们都十分尊重他,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伯父一生性情坦荡,胸怀宽广,由于教地理,总想着退休之后要云游全国各地。刚退休时,他天天骑着一个28大杠自行车,跑遍了社旗周边。可是天不遂愿,伯父65岁那年就得了中风,虽然生活能够自理,但是出行不便。刚开始在老家的土坯房子里生活,由娘天天照顾;后来到了街上,几乎不能独自行走了,家里嫂子等人照料到老。在此期间,我们两家离得很近,我也经常去看望他老人家,有时则是拉拉家常,叙叙旧事,让他解除心里的烦闷。</p><p class="ql-block">伯父驾鹤西去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印在我的心中,每年春节、清明、十一,我总要到他的娘的坟上烧些纸钱,带些贡品,磕几个头……</p><p class="ql-block">三达(我们这里称父亲兄弟中排行老三为达,也可以叫小叔字典上没这个字)是一个光身汉,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是今年春节过后才离我们而去的,刚过完五七。</p><p class="ql-block">三达可是个能工巧匠。年轻时当了几年兵,在河北、辽宁等地,复员后在家里务农。他会编箩头(用白腊条编的筐子,用来盛东西),编出的箩头结实耐用,而且十分美观;会打稿线(旧时我们这里床上铺的笘子,用麦秸杆做成,软和而且对身体有好处),很多人结婚时,就让他打红箐子稿线,睡上去十分舒适;会穿拍子(我们这里用高粱秆做的锅盖),他用特制的大针,一针一线穿得有模有样,盖上几年都不会坏;会做条梳(扫帚),他用高粱稍去掉籽后,用麻绳一圈一圈穿好,非常耐用;会做锅帽,他用特制的刀具把麦秆穿成一个帽子形状,用来馏馍时,既干净,又不踏湿馒头。还会盘锅台,他盘的锅台,既美观,又省柴火,外面的烟洞出烟顺利。</p> <p class="ql-block">三达一生十分勤俭。家里只要有剩东西,我们不用的,他总是想办法做饭吃;去上街赶集时,总是舍不得卖贵东西,就是买便宜东西,也是货比三家,给人家搞价钱,直到最低价才买。年轻是由于挣钱较困难,他就卖冰糕,卖老鼠药等维持生计;年老时,赶上国家的扶贫政策,加上村里办了一个扶贫工厂,他每天在厂里拔钉子,一天也能干三几十块钱,可仍然舍不得花,包括看病时,都不让用贵药(虽然他的几乎全部报销)。每天早上不想做饭,就在茶瓶里泡上包谷米,可以省了烧火费用;我给他买的电饭锅,他几乎没有用,怕费电,得出电费;自来水用了之后要把总阀门关闭,生怕漏水浪费;用的洗菜水再去浇菜地。</p><p class="ql-block">三达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吸烟。由于经常吸烟,而且吸较便宜的烟,很早就得了呼吸疾病,慢阻肺。这几年隔三差五,我就带他去医院看病,总体上也治标了,但不能治本。每年挣的钱大部分都让看病花了,虽然每次并不太多。</p><p class="ql-block">三达一生最爱讲故事,还会唱连花落。他口里的故事让你笑得合不拢嘴,有时又会让你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我恨死去年年底的新冠肺炎了。大概是元旦前那几天,我摔了一跤,伴随新冠感染,全身发烧,疼痛难忍,嗓子像刀割一样。可是祸不单行,正好三达也感染了,伴着他的慢阻肺一起发作。本来原先他一生病,我立即就开车把他送往医院治疗,可那次我因为病耽误了几天,后来没办法让家里二嫂带他去医院看病,虽然住了十几天有所好转,但病根没治住;过罢春节初八时回老家,没过几天旧病复发。我连忙请假回家,大嫂、小叔和我妈都在家里等着,我抱着三达,叔叔背着背上车。正好我的一个姪女婿在中医院重症监护室,到社旗走绿色通道,三重症监护室里住了四天,才算挽回了一命。但全身脏器已经严重受损,回来没有几天,便含笑九泉了。</p><p class="ql-block">三达西去那天,叔叔我们几按照村里的习俗,为他办理了葬礼,村里很多人也前来吊唁。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他,给后辈留下了几万块钱。除去埋殡,还有剩余。</p><p class="ql-block">亲人远去,音容永存,精神常驻!善待自己身边年老的亲人,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