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寒食节,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是陕西民间一个重要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寒燕有迎春之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手巧的人都会捏些寒燕燕,燕子的</span>的嘴巴都是向上张着,寓意将孩子们的百病都衔出去。这也是一种多年流传下来的做法,属于民间工艺,也是技术活。</p> <p class="ql-block">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每年这个时候,心灵手巧的妈妈早已准备好制作工具,刀子、剪子、梳子、黑豆,她熟练地把面分成大小不一的面团,只见她时而团,时而捏,时而揉,时而搓,时而划,时而切,精心捏制各种小动物。灵巧的双手把一大块面搓成细细的条状,再揉几个圆圆的面团,再摁好几个扁一点的面片,用梳子在上面压上花纹,专注捏燕燕的妈妈那样的美!</p> <p class="ql-block"> 寒燕燕也象征生生不息,生命旺盛,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祈盼,现已列入非遗,并开展相关赛事活动等,不管通过哪种方法来传承,目的都是为了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祈盼。一个小小寒燕里包括了家国情怀,民族复兴,对祖先的思念,爱心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妈妈捏不了那么多寒燕,所以每个孩子只能分到几个,妈妈把寒燕用白粗棉线串起来,每两个寒燕之间再用剪好的一寸左右的高粱杆和红枣隔开挂在墙上,就像艺术品一样,特别漂亮,挂那儿好久都舍不得吃。这份手工活也是妈妈对孩子们的一份爱的倾注,小时候盼望着我们像小燕子一样快乐成长!长大后寒来暑往不忘屋檐下的爹娘!除了捏燕子以外,还捏一些其他小动物,愿我们像他们一样永远身体健康永远快乐!</p> <p class="ql-block"> 入锅、上笼,十几分钟后掀开锅盖,一股扑鼻而来的香浓醉了我心,妈妈把寒燕燕取出来,等到放凉,用准备好的红绿两色颜料,开始为寒燕儿们化妆。生活需要色彩,面活儿也需要色彩,我不仅感叹妈妈的手艺,更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由衷的敬佩,手工的制作既丰富生活情趣,又让我们记住寒食节,记住介子推,记住“百善孝为先”。</p> <p class="ql-block"> 捏寒燕燕也是寓意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燕子归来,人们满怀希望开始新的一年打算。手工艺传授给孩子们和手工爱好者,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学习当地风俗,把它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