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清明节,是追思缅怀亲人的日子。老照片是回忆过往最好的载体。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60.4,是我母亲在上海外滩的一张留影。这是一张有故事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自治区卫生厅承担了乌兰夫主席交办的由上海等地移入自治区三千名孤儿的任务。母亲当时在卫生厅妇幼处工作,受厅党组的指派和另外一名同志到上海打前站,联系接运孤儿的具体事宜。他们每天往返于上海市政府、市民政局、育婴院和铁路部门之间,为顺利移入孤儿做着各项准备工作:委托上海市医疗机构对即将移入的孤儿进行健康检查;请育婴院代购代制孩子们穿戴用的衣服被褥;采购接运途中所需用的物资;和铁路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安排专列专车箱方便途中照顾孩子。我母亲他们从四月初到达上海忙活了半个多月,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至此,由上海向内蒙古接运孤儿工作正式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包头市的接收队伍首批抵达上海,于1960.4.21日接回了首批100名孤儿。我母亲跟随第一批接收孤儿的队伍圆满完成任务回到首府,并代厅党组执笔写了《关于首批移入儿童工作情况的报告》。至此,内蒙古各盟市按照卫生厅的时间表相继前往上海接收孤儿,前后总共有3000名孤儿从上海接到了内蒙古各地,并被内蒙古人民收养,成为民族团结史上的一段佳话。下图是从内蒙古档案馆查到的当年首批移入孤儿工作情况的报告,由我母亲执笔。</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卫生厅制定的各盟市移入孤儿时间表,也是我母亲的笔迹。我母亲当年在内蒙古卫生厅妇幼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是亲历者也是见证人。当年移入儿童工作的大部分文件都是我母亲执笔起草的。2007年中央二台《民族栏目》采访我母亲时,陪同到内蒙古档案馆查阅当年的資料,看到了好多母亲的笔迹,比如:关于育婴机构名称的通知、关于移入儿童领养问题的通知、1960年移入儿童经费预算报告、1960年移入儿童经费预算表、1960年育婴院基本建设预算及基建材料申请计划表、内蒙古自治区1960年育婴院设备购置费明细表、关于由区外移入儿童时间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向包头市首批移入儿童工作情况的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关于1960年移入及收养儿童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的通知等等,(详见内蒙古档案馆资料字号306-1-110、143、149卷)。</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推荐,1963年作为自治区少数民族参观团的一员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下图第二排左三是我母亲(在朱德、陈毅身后)。</p> <p class="ql-block">2023.4我在上海外滩母亲当年的拍照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晚年的母亲。200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庆之际,中央二台制作了一档反映草原人民养育内地3000孤儿,书写民族团结佳话的专题节目,母亲作为当年的亲历者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母亲七十年代开始从事计划生育工作,是巴彦淖尔市第一任计生委主任,1989年离休,2009年因病去世,享年81岁。仅以此文怀念我那平凡而伟大的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