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点漫话清明节:有感于众说纷纭的清明节

天马良驹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有感于众说纷纭的清明节</b></p><p class="ql-block"> 天马良驹彭良举</p><p class="ql-block"> 瞬间又是清明节,各种言说众纷飞。</p><p class="ql-block"> 传统节气多内涵,祭祖扫墓源头归。</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明节是传统节气与节日</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p><p class="ql-block">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p><p class="ql-block"> 清明这一节气,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仲春与暮春之交)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实际上,从清明节点到谷雨节点,这15天时间内都属于清明节期,都可踏青、扫墓(各地禁忌不同)。</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明节是自然节气</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 </p><p class="ql-block"> 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也就是说每年的正月是寅月,依次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戌月,十月亥月,冬月子月,腊月丑月。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p><p class="ql-block"> 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明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p><p class="ql-block">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p><p class="ql-block">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传承发展:清明节融合寒食节习俗</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p><p class="ql-block">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p><p class="ql-block">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p><p class="ql-block"> 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北方一些地方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p><p class="ql-block"> 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传承发展:融合上巳节习俗</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p><p class="ql-block">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而三月月建为“辰月”,因此,上巳节就特指辰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巳习俗——祓除衅浴、郊外游春</b></p><p class="ql-block">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也是如此。但是,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明节古今假期变化</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由此可见,当时唐朝寒食节在一些地方已很流行。</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明节发展演变</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古时中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中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p><p class="ql-block"> 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中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中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清明节在全国各地地位上升,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p><p class="ql-block">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明节主要习俗</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04-06日,拜清(清明拜祭祖先)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扫墓祭祖</b></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郊外踏青</b></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意已浓,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时候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的传统习俗。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植树</b></p><p class="ql-block">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放风筝</b></p><p class="ql-block">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祭祖拜山</b></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祖习俗历史久远,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将清明扫墓称之为“扫山”、“拜清”或“拜山”等,出于对祖先的礼敬,又或“去恶字而呼为美”的修辞习惯。例如清明节扫墓,北方叫上坟,南方沿海一带为了避开“坟”、“墓”二字,婉称为“拜山”。“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作“坟茔”解,如今堪舆仍然称墓地的坐向为“山向”。</p><p class="ql-block"> 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 “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p><p class="ql-block">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以下部分内容组成:</p><p class="ql-block"> 一是整修坟墓,即清除坟墓及周围杂物,并对缺损简易修补。</p><p class="ql-block"> 二是点烛上香、供奉祭品,即在坟前点烛上香、供奉烟酒、糖食果品等。</p><p class="ql-block"> 三是挂青,给先人坟上挂白纸祭祀,以示墓主有儿孙后人,即民谚“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生青”也。</p><p class="ql-block"> 四是焚烧纸钱冥币、燃放烟花爆竹等。这是最后一道程序,但如果在草地林区祭祀,一定要严防山火,特别是严防发生草原(山)、森林火灾,以及人身伤害等。</p><p class="ql-block">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p><p class="ql-block"> 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供品可在完成仪式后给先人保留部分情况下由参与祭祀人分享食用,可得到先人福佑,但有些地方又不允许食用。</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插柳</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p><p class="ql-block">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但很牵强,不赘述。</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拔河</b></p><p class="ql-block">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荡秋千</b></p><p class="ql-block">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p><p class="ql-block">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p><p class="ql-block">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斗鸡</b></p><p class="ql-block">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射柳</b></p><p class="ql-block">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蹴鞠</b></p><p class="ql-block">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p><p class="ql-block">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p><p class="ql-block">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p><p class="ql-block">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p><p class="ql-block">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p><p class="ql-block">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p><p class="ql-block">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蚕花会</b></p><p class="ql-block">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p><p class="ql-block">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节令食品</b></p><p class="ql-block">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p><p class="ql-block"> 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冷饽饽</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时,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p><p class="ql-block">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p><p class="ql-block">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p><p class="ql-block">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p><p class="ql-block"> 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p><p class="ql-block"> 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p><p class="ql-block"> 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各地习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广东</b></p><p class="ql-block"> 在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清明时节广东地区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一家老少亦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p><p class="ql-block"> 广东人对宗庙、祖先非常重视,对于宗庙、祠堂、祖墓的祭祀,历来被看作头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来,同父老乡亲一起去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了合家团圆的聚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广东有“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亲近自然,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山。在每年拜山时,首先将祖墓周围的杂草清除,然后扎纸,摆上祭祖金猪、鸡鹅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供品进行拜祭。完成了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野餐聚宴,又或回家聚宴。</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在广东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港澳</b></p><p class="ql-block"> 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澳门的法定假期。清明扫墓祭袓是澳门居民很重视的习俗,澳门人把清明当天叫作“正清”,在清明当天扫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节前后,“行正清”的人们除了自备香烛、冥纸以外,还携带了烧肉或是一整只乳猪、水果、糕点、酒等来供奉祖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浙江</b></p><p class="ql-block"> 在浙江,清明俗称祭清明,或“祭坟”拜太公。各地习俗有所差异,有的地方在清明日祭坟,有的地方却一定清明日上坟。</p><p class="ql-block"> 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几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各户的祖宗。祭清明时先给祖坟“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坟之顶。祭品摆好,先点蜡烛,后点香,按人多少发香,由辈份高的,主祭祷词,然后大家一起跪拜。祭毕,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馃吃。最后收拾祭品离开,所有的坟都要到过,全用同样的程序祭祀。</p><p class="ql-block"> 旧俗清明要祭祖,祭祖有家祭、族祭及祠祭三种,清明日祠堂门大开,合族行祭,上厅挂大祖宗画家,男女老少共聚一堂,共祭族祖,祭礼用全猪、全羊、全鸡三牲及诸类时果。祭毕,分份子给子孙,并设宴招待族人,场面盛大,仪式隆重,座席上位置不论老幼,以辈份为序,不分贫富,小者执壶。建国后,很少有祠祭。现在只有家祭,每家每户一桌斋饭祭拜祖宗。</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江苏</b></p><p class="ql-block"> 江苏各地清明节习俗不尽相同,泰州人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徐州人清明扫墓,犹称“上陵” (陵读音“林”,指陵地),将近清明时,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坟,除罗列醇酒、肴馔、燃香烛、化冥纸祭祖外,还须替祖坟添土;徐州清明节不仅要吃蒸菜和青团子,还要插柳、上坟祭祖、掩骨会、扫“金银灰”、春游踏青远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海</b></p><p class="ql-block">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安徽</b></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内不同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不一样。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合肥家家户户则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海南</b></p><p class="ql-block">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p><p class="ql-block">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p><p class="ql-block">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p><p class="ql-block"> 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广西</b></p><p class="ql-block"> 按照广西的习俗,晚上扫墓是禁忌。清明祭扫要按祖先的辈分进行,先扫祖坟,再扫家坟。按照习俗,祭扫的程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若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过去人们都喜欢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在广西,许多人会提早制作五色糯米饭,还有三牲(鸡、猪肉、鱼),寓意子孙衣食丰厚,年年有余。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各地习俗(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福建</b></p><p class="ql-block">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闽南清明节习俗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祭祖: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p><p class="ql-block"> 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东</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湖南</b></p><p class="ql-block"> 湖南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拜祭。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湖北</b></p><p class="ql-block"> 湖北各市的清明节习俗各不相同。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坪坝、三阳、罗店、宋河等地还有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的习俗。黄石人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云南</b></p><p class="ql-block"> 云南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会在清明节前后,一个家族就会邀约在某一天,几十个人一行,买好菜,带上锅碗瓢盆,一大早就出发去往山上找一块空地开始做饭。到中午时分,再把酒食果品供祭在墓前,烧点纸钱、叩头行礼,缅怀先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川、重庆</b></p><p class="ql-block"> 川东和重庆万州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四川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江西</b></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内各个地方也有差异,像时间的选择就有很大不同。永丰县的清明扫墓以清明节“前三后七”为期,九江各地则习惯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大部分袁州区人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只有少数外出工作的人才会在清明节赶回家扫墓。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贵州</b></p><p class="ql-block"> 贵州各地风俗大同小异,但又有些许不同。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但是,一般情况下,出嫁的女人及丈夫、子女不能给娘家先人上坟挂青,因为女挂娘家青在民间被视为对娘家人的诅咒,俗谚“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生青(茂盛,寓意无人管理)”“女挂娘家坟,娘家无后人”“女婿来上坟,娘家绝后人”。只有绝户坟墓,才由女儿女婿及子孙给娘家先人上坟挂青,而且,青必须用红腰着。</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陕西</b></p><p class="ql-block">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海</b></p><p class="ql-block"> 青海人过清明节,有些独特的风俗。青海人的过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西宁的传统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还有12个大馒头,准备的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到坟上烧过纸后,就点燃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坐在一边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肃</b></p><p class="ql-block"> 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祭文悼念、网络祭奠等逐渐成为甘肃过清明节的时尚。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日为止。“田社”也叫做第一个祭祀日。“田社”在民间有个简单的推算法:即“九尽十日为田社”。</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西</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p><p class="ql-block">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河北</b></p><p class="ql-block">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吉林</b></p><p class="ql-block"> 延边,端午节有吃打糕的习俗。这是用艾蒿与糯米饭打制成的年糕。据说,艾蒿制作的打糕味道清香,非常具有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b></p><p class="ql-block"> 北京,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插柳、放风筝等活动。此外,清明节之所以吃寒食,传说为了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寒食。</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河南</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河南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p><p class="ql-block"> 在北宋时,“颁新火”是从皇家、官府到社会各界都盛行的重要习俗,每年清明节期间举行。在仪式上,要熄灭旧火,重新钻木取火,将火种发给百姓,取除旧布新之意。</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台湾</b></p><p class="ql-block">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p><p class="ql-block">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p><p class="ql-block"> 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印尼华人</b></p><p class="ql-block"> 早年印度尼西亚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印尼华人表示,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习俗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发扬孝道。</p><p class="ql-block"> 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祈福。</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马来西亚华人</b></p><p class="ql-block"> 马来西亚华人不忘在清明节扫墓祭祖。清明节在马来西亚也不是公共假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公共墓园一般叫做“义山”,因此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者直接说“拜山”。清明节当天,拜祭者先将坟墓打扫清理干净,然后摆上鲜花、水果等,再点上一炷香,寄托哀思、缅怀先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加坡华人</b></p><p class="ql-block"> 同样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清明节亦不是公共假期。在新加坡,清明节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会举家出行,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p><p class="ql-block">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20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家乡过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先。</p><p class="ql-block"> 一些华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统。</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美国华人</b></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 纽约华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过清明节的不同方式。在这一天,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清明节扫墓成为华人联络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场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也往往会通过书信和电话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美国华人虽然远离故土,但许多人都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方焰指出,纪念华人传统节日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增进海外华人的交往和团结。</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穿越千古,情系天下,连接世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节气涵义</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便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天象进入清明节气。</p><p class="ql-block"> 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p><p class="ql-block">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p><p class="ql-block">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p><p class="ql-block">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北斗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北斗的斗柄指向而来临。</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农事谚语</b></p><p class="ql-block">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p><p class="ql-block">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p><p class="ql-block">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p><p class="ql-block">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p><p class="ql-block">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p><p class="ql-block">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p><p class="ql-block">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p><p class="ql-block">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p><p class="ql-block">清明不明烂早种,谷雨不淋烂早秧。(云贵川)</p><p class="ql-block">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云贵川)</p><p class="ql-block">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p><p class="ql-block">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p><p class="ql-block">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p><p class="ql-block">清明有霜梅雨少。(苏)</p><p class="ql-block">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p><p class="ql-block">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p><p class="ql-block">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p><p class="ql-block">清明响雷头个梅。(浙)</p><p class="ql-block">清明冷,好年景。(辽、冀)</p><p class="ql-block">清明暖,寒露寒。(湘)</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p><p class="ql-block">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p><p class="ql-block">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p><p class="ql-block">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p><p class="ql-block">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文化和旅游部获得“清明节”保护单位资格。</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关讨论</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可以互祝快乐吗?有观点认为:不可以。</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祭祖、扫墓庄重、肃穆。同时,这两者与死亡、鬼神有关,“快乐”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坦言,清明是可以说“清明节快乐”的,这样的说法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两年才冒出的说法。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p><p class="ql-block"> 高魏认为,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主题内容十分丰富。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当我们去祝福快乐的时候,恰恰也代表着我们有战胜悲伤、困难的勇气,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年(2023年)放假安排</b></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3年清明节:4月5日放假,共1天。</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附录一:清明节才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十句写清明节的经典诗句欣赏</b></p><p class="ql-block"> 来源:书生之墨(2023.3.30)</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是一个祭祀祖先和缅怀亡者的日子,也是一个表达感恩之情和敬仰之心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读诗。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诗歌更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它能够抒发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也能够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期许。在这里,我们选取了10句写清明节的经典诗句,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人对清明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情感,也展示了中国人对感恩节的不同诠释和独特风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诗句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宋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描述了他在春雨过后的一天清晨,早早起床,准备离开京城,回到他的故乡山阴。这句诗描绘了他穿着素衣,不想叹息京城的尘土,希望能够在清明节之前回到家中。</p><p class="ql-block"> 其次,素衣是一种单色的衣服,通常是白色或浅色的,表示清洁和纯洁。在这句诗中,素衣象征着诗人的清白和纯真,他不想让自己的衣服变得污秽,因为他知道这是京城的尘土所带来的。</p><p class="ql-block"> 接着,风尘是指风吹起的尘土,也是一种比喻,表示世事的沉浮和变幻。在这句诗中,风尘暗示着诗人在京城的艰辛和不易,他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深受城市的污染和变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最后,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祭祀逝去的先人和缅怀历史人物而设立的。在这句诗中,清明节象征着回家的希望和归宿,诗人希望在这个节日之前能够回到他的故乡山阴,享受清新的空气和亲人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京城的艰辛生活,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变化,感受清新的空气和家人的温暖。它也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愤慨,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城市的风尘所污染,但他仍然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清白和纯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一首描写清明节的诗歌。诗人在路上遇到一个牧童,向他询问能买到酒的地方。牧童听了这话,笑而不答,用手指向了杏花村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其次,这句诗中的酒家指的是卖酒的店铺,而牧童则是一个年幼的牧童,他指向的杏花村,是一个远离繁华的乡村,相信那里的人们生活朴实,自给自足,也能自酿美酒。</p><p class="ql-block"> 接着,这句诗中的杏花村,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美景的地方。在清明节这个春天的节日,村里的杏花开得正盛,景色宜人。牧童指向杏花村,也暗示着这里是一个逍遥自在的地方,可以让人忘却烦恼和忧愁,享受自然的美好和田园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句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音节和谐优美。牧童的笑声和手指的动作,都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随性自然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清明节的憧憬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自然和宁静的村庄,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恩赐。它也表达了诗人对清明节的美好期望和对生活的向往。它的语言简练,既富有感情色彩,又富有诗意,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描绘了清明时节在苏堤上游人踏青的场景。清明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春天开始的节气。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户外踏青,赏花、祭祖、扫墓等。而梨花风起,正是春天的标志之一,象征着春天的来临。</p><p class="ql-block"> 其次,游子寻春的场景,是在描述游人们在寻找春意的过程中,走出城市,到郊外踏青游玩的情景。这也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庆祝。</p><p class="ql-block"> 接着,这句诗中的苏堤,是杭州西湖畔的一条著名景区,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和悠闲的氛围而闻名。清明时节,苏堤上的梨花盛开,风起梨花,景色宜人,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派热闹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句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既描绘了自然美景,又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它的意境优美,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清明节在苏堤上游人踏青的热闹场景,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它也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句诗的语言简练,富有诗意和美感,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充满活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描绘了清明节期间人们忙于祭扫墓地的场景。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会到坟场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其次,南北山头多墓田的场景,是在描述墓地分布的广泛和数量的多样性。南北山头指的是南方和北方山区的墓地,因为地形和地貌的不同,所以墓地分布也有所不同。墓田是指墓地,也就是人们安葬祖先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接着,清明祭扫各纷然,表现了清明节期间祭扫墓地的盛况和热闹场景。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素服,带上香烛、鲜花、食品等祭品,到墓地上祭拜祖先,也会打扫墓地,扫除附近的枯枝败叶,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句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既描绘了墓地的分布和清明节期间祭扫的盛况,又表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重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它的意境深刻,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清明节期间祭扫墓地的盛况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它也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这句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深刻,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传统文化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5.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描绘了野棠花落和清明时节的情景。野棠花是一种常见的野生花卉,开花期一般在春季,也是清明节期间的常见花卉。</p><p class="ql-block"> 其次,野棠花落的场景,是在描述春天的景象。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万物复苏,花开满园。野棠花的凋零,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p><p class="ql-block"> 接着,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表现了时间的匆忙和不可挽回的流逝,也表达了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感慨。清明时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祭祖扫墓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人们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句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野棠花的凋零,又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它的意境深刻,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景象中野棠花的凋零和清明时节的流逝。它也表达了对时间的珍惜和生命的感慨,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句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深刻,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6.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人通过描写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p><p class="ql-block"> 其次,风雨梨花寒食过的场景,是在描述清明节期间祭祀墓地的场景。风雨之中,梨花落尽,寒食节也过去了,墓地上没有太多的人来祭祀,这也反映了社会的萧条和动荡。</p><p class="ql-block"> 接着,几家坟上子孙来的问题,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在战争和动荡的年代,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也失去了祭拜先人的场所和机会。而统治者对于人民的疾苦和困境却漠不关心,这让诗人深感不满和悲愤。</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句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既描绘了清明节期间祭祀墓地的场景,又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和统治者的不满和悲愤。它的意境深刻,让人感受到了社会的萧条和动荡,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民疾苦的关注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清明节期间祭祀墓地的场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达了对于战争和统治者的不满和悲愤。这句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深刻,让人思考社会的疾苦和人民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7.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宋代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节期间感受到的孤独和悲伤。听着凄风苦雨之声,诗人独自过着清明节,掩埋好遍地的落花,起草葬花之铭,这一系列的场景和情感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哀伤凄婉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其次,愁草瘗花铭的意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清明节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而花草的凋零和消逝更是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掩埋好遍地的落花,起草葬花之铭,这些场景和细节都在表达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逝去的人和事的怀念和缅怀。</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句诗中的音律和谐,音韵悠长,渲染出哀伤凄婉的氛围,风雨摧花,暗含历经坎坷、人生萧瑟之意。词人借花草之景写悲痛之情,情波千叠,万千愁绪都凝炼在“愁草瘗花铭”这五字中。这句诗的意境深刻,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表达了对逝去的人和事的缅怀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明节期间的孤独和悲伤,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逝去的人和事的怀念和缅怀。这句诗的音律和谐,意境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哀伤,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8.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清明夜》,描绘了一个清明夜的景象,清风习习,月色朦胧,这里是刺史的府宅。这一系列的场景和情感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寂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清明节的祥和和肃穆。</p><p class="ql-block"> 其次,好风胧月的描写,暗示了清明节的氛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春天的节日,诗人通过好风胧月的描写,表现了清明节的祥和和美好。碧砌红轩刺史家的描写,则表现了一个豪华的府宅,也暗示了刺史家的权贵和地位。</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句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清新,通过描绘清明夜的景象和刺史家的府宅,表达了诗人对清明节的感悟和对权贵和地位的思考。诗人借清明节之际,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清明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清明节的感悟和对权贵和地位的思考。这句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清新,让人感受到了清明节的祥和和肃穆,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9.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宋代柳永的《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这一系列的场景和情感共同营造出了一种美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蓬勃。</p><p class="ql-block"> 其次,拆桐花烂漫和乍疏雨洗清明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繁华和清新。桐树花开烂漫,象征着春天的繁华和生命的蓬勃,一阵疏雨刚过,清明的空气洗净了一切,让人感受到了清新和生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句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清新,通过描绘桐树花开和清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诗人借春天之际,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这句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清新,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0.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b></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句诗出自宋代朱淑真的《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描绘了一个迟迟春日的景象,清明节已经过去,但天气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这一系列的场景和情感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忧郁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p><p class="ql-block"> 其次,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是人们祭祀先人、缅怀逝者的日子,而这句诗中却表现出了诗人对逝去的往事的不堪回首和悲伤。云锁朱楼的描写,则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忧郁和无奈。</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句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和红楼的锁雾,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忧伤。诗人借清明节之际,表达了对逝去往事和逝去亲人的缅怀和悼念。</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迟迟春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忧伤。这句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往事和逝去亲人的缅怀和悼念。</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结语</b></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句,是我们的先人用心血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它们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品,也是人生的智慧。它们教会我们,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也是一个感恩的节日,也是一个反思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应该感恩先人,缅怀亡者,也要珍惜当下,活出自己。清明节才是中国人的感恩节,这是一句真实而深刻的话语,也是一句醒目而有力的标题。让我们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用这句话激励自己,用这句话鞭策自己,用这句话赞美自己。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来回应这些诗句的呼唤,来证明这些诗句的价值,来续写这些诗句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附录二: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来自春秋霸主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清明传说</b></p><p class="ql-block"> 来源:历史领域爱好者(2021)</p><p class="ql-block"> 晋献公雄才伟略,贪得无厌,贪的土地多,不厌烦孩子多。</p><p class="ql-block"> 史称他“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春秋灭国扛把子;六个老婆五个儿。搅乱春秋,也搅乱自己家。</p><p class="ql-block"> 废长立幼,晋国大乱,大儿子申生被杀,二儿子重耳和三儿子夷吾逃跑,有了那句著名的“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重耳逃跑了,他不是一个人在逃跑,而是一群人,更准确的说一群牛人,包括先轸、赵衰、魏犨等等,其中包括一个叫介子推的。</p><p class="ql-block"> 流亡生活不好过,栉风沐雨淋雪吞沙喝河水啃菜打怪见白眼受冷笑听嘲讽,总之,身体精神双折磨。</p><p class="ql-block"> 从小锦衣玉食的重耳哪受过这个苦,终于在一天营养不良,我估计就是血糖低,晕倒了。</p><p class="ql-block"> 介子推挺腿而出,割了块肉给重耳熬碗肉汤喝,知道缘由的重耳感动的内牛满面。</p><p class="ql-block"> 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回晋国当老大,重耳不是勾践,他坚持有难同当有路同跑有福同享的理念,大肆赏赐跟着他啃野菜的功臣们,独独把介子推给忘了。</p><p class="ql-block"> 对晋文公重耳只见新人笑,忘掉旧人肉的做法,介子推表示忘了旧人肉,旧人也得笑,不多说什么,带老母亲去绵山养老去了。</p><p class="ql-block"> 本来一个逍遥自在的隐士要诞生,范蠡带着西施跑了,还有好色的成分,介子推侍奉老母,格调更高。</p><p class="ql-block"> 十里春风,一山桃红,红不过重耳的羞愧,吃了人肉,不还人家肉,自己都认识到自己的不厚道。</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重耳带大队人马到绵山开始春秋历史最大规模搜寻工作,茫茫大山,现在有现代化工具找人还困难,更不要说古代全凭两条腿。</p><p class="ql-block"> 有人给晋文公出了馊主意,放火三面烧山,介子推就会被烟熏出来。可见当时没有半点儿环保意识,现在进山烟头都不让丢,居然还主动放火烧!</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一时脑残,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一场惨剧大火开始,等火灭了,才发现介子推没跑出来,背着老母亲在一颗老柳树下仙逝,晋文公大哭,真心想把那个出馊主意的放进去,再放火熏一次。</p><p class="ql-block"> 好心办坏事,谁也没办法,都怪自己当初忘了封赏介子推。</p><p class="ql-block"> 吾忘封子推,子推因我而死。</p><p class="ql-block"> 生不能厚待,死就厚葬吧。</p><p class="ql-block"> 装殓时,发现一血书:<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b></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这只是一则传说,里面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清明节真正缘由也不是来自这里,却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忠义情节的向往,更多的是表大人民众对清风社会、清明政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很多传统节日都有传说,不一定真,但有声有色,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捧腹大笑忍俊不禁,不论真假,我们都应该让这些传说永远流传诉说下去,因为这是中华多彩文化的最重要的瑰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结语:“但愿主公常清明”也许才是清明纪念的民心所向</b></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谨记介子推《清明诗》,祝福、期待国家、民族、人民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清明政治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记:众多信息源于网络,衷心感谢!</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愿政治清明如清纯泉水</b></p><p class="ql-block"> 天马良驹彭良举</p><p class="ql-block"> 一曲旧曲表心声,万民期盼享清明。</p><p class="ql-block"> 清风廉政国昌盛,政治清明最关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