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老兵回营文殊山,思绪绵绵忆当年。</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十八从戍保家国,装甲铁骑壮尔胆。</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戈壁朔风錘意志,回乡创業谱新篇。</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今日又回文殊沟,居安莫忘有波澜。</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原84719部队王学桐政委</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2年12月中旬的一天,9166次那好长好长的军用“闷罐”火车,经过近五个昼夜的行程,把18岁的我和我们大荔县十多个公社(今天的乡镇)的适龄同乡青年伙伴们从澄城县的韦庄火车站拉到了遥远神秘的甘肃西部地区。我们步昌公社的38名新兵到了酒泉火车站后,又被颠簸的老式敞篷军用卡车送到了冰天雪地寒冷难耐的原5293部队(后来的84719部队)驻地——文殊沟。</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文殊沟是祁连山北麓坡地支脉文殊山里的一条峡长山谷。该地方虽靠近酒泉、嘉峪关两城市地区,可它的行政区划又归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管辖。</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走上了向往已久可也艰辛漫长的军旅之路,并与文殊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条件十分严酷的荒凉的不毛之地,我自己一呆就是15个年头(1986年6月,我离开这里先后被调往驻地高台县的84748部队、驻地酒泉市的84701等部队工作)。从新兵连、团集训队、坦克一连,又到团集训队、坦克二连、团后勤处装备股、团技术处车务股、坦克六连,再到车务股、技术处,这就是我在文殊沟部队工作经历的“线路图”。期间,我的职务也从士兵(班长)、排长、助理员、政治指导员、股长升到了技术处副处长。在股长任内,我的家属、孩子也随军到了部队,到了我已在此战斗生活了12个年头的文殊沟。</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文殊沟自然环境虽然恶劣异常,并且无情“耗”去了我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可也正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大熔炉培养了我,文殊沟的艰苦条件磨炼了我,为我走好以后的人生之途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行为基础。因此,感恩老部队,思念老战友,回忆文殊沟,已是我与战友聊天永恒不变的话题;期盼能再次回到让我梦绕魂牵的老部队,看看文殊沟,会会老战友,更是我久存心间的夙愿。</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如今,我已退休在家。作为一位老兵,在告别文殊沟几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与几位老战友结伴前往,探访了自己原来的老部队及其驻地文殊沟。 探访期间,我们目睹了部队及驻地文殊沟建设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部队在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思想指导下,他们努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方面取得的耀眼成就令我们深受教育与感动。同时,我们还拜访了部分久违了的老战友、老朋友,再次游览了当地的一些名胜古迹。</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故地重游,我与大家心情异乎寻常地兴奋与激动。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对所见所闻拍摄了一些照片。现分拣了一些自认为不错的,试着做一《西部行》的“美篇”,以作纪念。</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西部行之一,即《重回军营 ——兼访我曾经战斗生活十数载的文殊沟》。本篇共分8个部分。</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注:1、美篇中,部分照片由正晓兄、晋安嫂、武德及青素提供,特此致谢!</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有关数据、情节如若有误,以“正史”为准。)</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010101">一、军营新姿<br><br> 我入伍时,部队随时准备打仗。所以,营房十分简陋,多以自己动手修建的“地窝子”、土坯草房为主,冬季还用“火墙”取暖。如今,团部大门口的碎石坡路已被改造成整洁、壮观的水泥台阶路面。台阶下左右两侧正在为两个营建造制式营房。团机关砖木结构的平房已被崭新结构的楼房所取代,最东侧年代已很久远的旧式大礼堂近年也被拆除,新建的车场鳞次栉比,营区面貌已今非昔比,令人十分羡慕与欣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6年7月21日凌晨5时许,我们乘坐的西安至敦煌的K367次快速列车准时到达了酒泉火车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文殊沟:我们回来看你来啦!<br> 2016年7月21日9时半左右,我们几位老兵乘车通过了文殊沟新建的气派的“大门”牌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碎石坡道不在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团部门前广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团部前广场与战友、乡友刘武德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营区里宽阔平整的道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老一营旧址修筑的新式装甲车车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装甲车辆修理车间外形依然如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漂亮的装甲器材仓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当新兵时栽植下的白杨树,见证了文殊沟的历史变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站在高山,俯瞰营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团集训队旧址。我73年初新兵下连后就被直接分到这儿学习五九式坦克驾驶,第二年又被派到这儿当班长,带领74年入伍的新兵学坦克驾驶。如今这儿留下的仅是些破旧无利用价值的房舍和这棵我们当年栽下的白杨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团集训队门前有一口水井,井旁仅“保存”了一棵长大了的独立“小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间房是我俩曾先后住过的车务股干部宿舍,可惜从这间起,全给拆掉了。<br> 被拆除剩下的这间房曾是技术处车务股的资料室。最边那户窗里是当年及其简陋的冲洗胶卷、黑白照片的暗室。<br> <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当年在文殊沟部队车务股任职时自己冲洗的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时,在哪荒凉、偏远、很少有外地人光顾的文殊沟,我们幸福地有了自己的孩子——李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团坦克驾驶训练场远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原任职的坦克六连营房,如今已弃之不用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野训一瞥<br><br> 部队外训,人装全部驻扎荒山野外。根据安排,我们简单参观、感受了一下某分队的野营生活设施与装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那时这么壮观、实用、标准的野战帐篷很少很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深切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胸怀及豪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野战生活用水储水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野战训练室(兼餐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炊事班的战士们正在准备午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曾经是五九式坦克驾驶员。今天站立在了新式坦克驾驶室窗口,你别提心情有多高兴,遗憾的是再也不能驾驶它驰骋在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上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与“新战友”重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和老部队的分队首长在一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文殊沟返回酒泉途中看了一下酒泉火车站。该车站也是旧貌换新颜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文殊变迁<br> <br> 我们入伍时的1972年,部队驻地文殊沟的行政机构刚刚划归肃南县管辖,并恢复了祁丰区建制。2004年撤区建乡,成立了今天的祁丰藏族乡。 <br> 该乡是肃南县乃至张掖市的西大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5公里,土地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在4000米左右,祁连山雪峰将全乡分为前山和后山地区。祁丰是一个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藏民族居聚乡,辖13个行政村,居住着藏、裕固、土、回、蒙古、汉等六种民族3100多人,其中农牧户750多户2500多人。全乡草原总面积809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612万亩,耕地3774亩。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矿产和水能资源非常丰富。乡内的七一冰川、祁连山主峰素珠链、观山海子、文殊寺石窟群等旅游景区闻名遐迩,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络绎不绝。<br> 过去,偏远、荒凉、落后的“祁丰区”与今日的“祁丰藏族乡”相比,已有天壤之别了。<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文殊沟远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宗教遗迹<br><br> 文殊寺石窟群历史悠久。它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时期,经过魏、晋时期的建设修缮,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声名远扬。可我在文殊沟部队服役的那个年代,虽“山巅有寺”,远看文殊寺景区前山,窟洞排列齐整,环绕山前,庙宇依山而立,宏伟挺拔。可景观用衰落破败、幽僻孤寂、人迹罕至来形容也不过分,就我们这些新兵也少有人去欣赏瞻仰。<br>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对洞窟维修力度的加大和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这个千年古刹又呈现出勃勃生机。文殊寺石窟群全境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是藏、汉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活动处所,由文殊寺、百子楼、普化寺、千佛洞,万佛塔、五百罗汉堂、观音洞等七部分组成。有魏、晋、隋、唐、(西夏)、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洞窟三十余个,保存有珍贵佛像500余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绵延分布在数十里的文殊山间,极为恢宏壮观。<br> 文殊寺景区前山石窟群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尤其是千佛洞、万佛洞洞窟中的壁画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br> 文殊寺后山昔日寺庙庵观齐全,木阁石窟同建,佛教道教共存,规模宏大。山底到顶,建筑林立,石窟密布,现存有古佛洞、红钧洞、文殊洞等多处风格独特的石窟群。特别是古佛塔,在我国实属罕见。<br> 文殊寺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评审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睡佛殿、五百罗汉堂等部分古建筑得到了修复,已成为新的景观。尤其是五百罗汉堂形象逼真,在河西独此一家,游客在此寻古览胜的同时,还能领略到藏、裕固、蒙古族民族风情,更使人留恋忘返。<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选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选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选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选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参观游览寺庙等古迹是要收费的。</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五、师史辉煌</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部队安排下,我们一行高兴地参观了部队的师史馆,再次领略欣赏我们部队辉煌壮丽的发展历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9年8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了中央军委(69)军字第422号命令,从军委装甲兵机关和装甲兵各院校、部队抽调人员、装备合编为1个简编坦克师,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第××坦克师,代号5290部队。后来,毛主席还指着地图上的酒(泉)嘉(峪关)地区说:“需要在这个地区打个楔子(第××坦克师)!”后来又说:这个部队“放在酒嘉地区,一般不要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9年10月12日,在北京第2坦克学校礼堂召开该师成立大会。10月14日下午6时20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该师在京的85名团以上干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 该师下辖3个坦克团,4个直属营、3个直属连、1个教导队和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总员额4000余人,装备各型坦克、76自行火炮、装甲车共185辆,各类轮胎车辆244辆。独立坦克第12团、装甲兵学院坦克第264团,第2坦克学校教练团依次改称坦克第4a、4b、4c团,代号分别为5291、5292、5293部队,后代号又分别改为84735、84727、84719部队(1975年8月1日,坦克第××师代号改为84701部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自1969年10月24日起,该师各部队分别从北京(师机关及84719部队)等地实施铁路机动。至11月10日6时30分,全师人员、装备全部到达酒泉、嘉峪关、张掖地区,完成战备移防任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此次移防,84719部队部署在酒泉县夹边沟,1970年6月移驻张掖地区肃南县祁丰区(文殊沟);截止1969年11月10日,全师部队顺利完成了驻防部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酒泉地区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南临祁连山,北依榆树沟儿、金塔南山。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也是连接青海和北部边境的枢纽。既是兰州这个战略要地的屏障,也是策应新疆、青海和北部边境地区作战的重要支柱。即可保卫核工业基地,又可保卫卫星发射中心和钢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85年9月20日,该师调归陆军第××集团军建制。同年,步兵第×××师第419团与坦克第××师原装甲步兵团合编为坦克第××师新的装甲步兵团,代号为84748部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86年5月,步兵第419团、原装甲步兵团有关机关分队分别从陕西绥德、陕西宝鸡等地移防至甘肃省高台县南华镇(原步兵第164团营区)。时年6月,我由84719部队调入84748部队任技术处处长。1990年6月至1994年初,我被调至所属师技术部先后任器材科、修理科科长职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时光到了1998年9月,编制体制调整,坦克第××改称装甲第××师,辖3个装甲团、1个炮兵团、6个直属营,撤销装甲步兵团(2011年10月,装甲第××师被撤销番号,部队分编为两支旅级作战单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至此,坦克第××师圆满完成了她的光荣使命,结束了她近30年的辉煌历程!</span></p><p><br></p> <h3><font color="#010101">师史馆前留个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师歌、师徽</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师魂、师训</span></p> <h3><font color="#010101">聆听讲解员介绍师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坦克第××师的首任师长、政委。</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参观学习师史,我最深的感受之一,就是坦克第××师似乎成了西北基层部队“培育”将军的摇篮!部队组建近30年,从这里出去后荣升将军军衔的约有37人。曾在84719部队任政委的杜华首长,在师政委任上就已荣获少将军衔。照片上的几位是在84719部队重要领导岗位工作过的部分首长。</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师史版面上我所熟悉的部分首长及部队的标兵模范人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师装甲步兵团的首任团长、政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师首长看望组建不久,刚刚进驻高台县南华镇的师装甲步兵团。这是当时的合影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师装甲步兵团组建的版面前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师史馆前陈列的国产59式坦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师史馆前陈列的苏式T34坦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六、大院旧居<br><br> 师部大院是师机关、部分师直分队、干部家属办公(训练)居住生活的地方。1989年9月,我与家属、孩子搬到这个大院家属区后,一住就是5个年头。<br> 如今,大院的管理水平、居住条件、自然环境等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师机关原办公大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面对办公大楼的营区西大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正规化的综合训练场代替了原来的菜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营区里正在喷灌的葱绿的草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道路平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绿树成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家就曾经居住在这栋楼的二单元一楼西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与前来看望我们的部队老军工,我们曾经的邻居罗师傅、闫师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营区大院的北大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回家”之感<br><br> 我们这次回到老部队,真有“回家”之感,宾至如归之感!对我们这几位老兵,部队首长不仅热情地接见了我们,还从住宿、饮食、出行等方面给予了细密的安排和有力的保障,使我们的探访目的得以顺利达成。为此,我们对部队,对部队首长及方方面面表示衷心地感谢!当然,对给他们带去诸多讨扰、不便与麻烦,我们也表示深深的歉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亲切地接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隐影在绿树丛中部队招待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舒适的客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宽敞的餐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丰盛的饭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道地的牛肉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八、依依惜别<br><br> 在军营3天的时间太短暂了。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们大家在紧凑的日程里总还是寻找时机拍照留念。<br> 7月23日凌晨1时许,我们终于要离开这难舍难分的军营了。此时,我们三位老兵情不自禁地向曾经朝夕相处的第二故乡文殊沟,向培养我们进步成长的军营,向结下深厚情谊的首长、战友和朋友们庄重地举起了右手!<br> 再见了,文殊沟!<br> 再见了,军营!<br> 再见了,首长、战友、朋友们!<br> 我们还会再来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办公楼前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综合训练场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师史馆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文殊沟原团部大门前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文殊沟原修理连营区外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师部大院家属区门前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庄重地向文殊沟,向军营,向我们敬爱的首长、亲爱的战友和朋友们行军礼!致敬告别!</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