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征程

金骏眉

<p class="ql-block">  在《地道战》、《地雷战》与《平原游击队》等黑白胶片陪伴成长下的每一位男孩的内心深处,或许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军人情节。</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一个街道上弥散着炮竹味道的除夕之夜。当穿着过年新置的草绿色军装,搓着被鞭炮炸得通红的小手归家时,客厅里的母亲正在擦拭着一幅略显斑驳的玻璃相框。</p><p class="ql-block"> 泛黄的照片,一张清隽坚毅的年青面庞,在戎装的衬托下,身姿显得格外挺拔。问母亲,答:这是你姥爷,已经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尚是懵懵懂懂的年龄,却自此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过节了,陪你姥姥喝上两口”。</p><p class="ql-block"> 成年之后,每至除夕夜,母亲总会拿出珍藏好酒。很诧异九十多岁的老人,尚可面不改色地连碰三杯。</p><p class="ql-block"> 每逢此刻,母亲总是自豪地说:“姥姥是四三年入党,当过望都县贾村乡妇联主任,也是见过世面历练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五年,百岁端午,姥姥在河北望都家中仙逝。整理先辈遗物时,母亲嘱咐道:“省民政厅与县志办要求拟写一篇介绍姥爷姥姥的事迹材料”。</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葵卯清明,沏上一杯清茶,聆听着母亲诉说先辈的事情。恍惚间,回到了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保定沦陷。一九三八年春,时年二十岁的姥爷加入冀中平原抗日民兵组织,姥姥被选举为望都县贾庄乡妇联主任:同年,被评为县抗日拥军模范家庭。</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一年,一个秋收的傍晚。几位风尘仆仆的八路军刚到家中,尚未安顿下来,日本鬼子进村扫荡。姥爷紧急转移众人至后院地窖隐藏,随后与其他民兵汇合。利用熟悉的地形,奋力阻击并吸引鬼子注意力。阴暗潮湿的地窖里,姥姥抱着未出满月的母亲,紧张地聆听着地面上的翻箱倒柜,直至完全没了鬼子的声息;襁褓中的母亲安静地在怀里酣睡,竟没发出一声哭闹。待鬼子撤去,尚满身硝烟的姥爷打开地窖,待众人上得地面,一位八路军警卫员一边慈祥地逗着母亲,一边对紧握钢枪的姥爷,半是认真半开玩笑道:“这个小娃也算是为打鬼子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自古燕赵多豪杰”。为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姥爷所在民兵组织,频繁袭扰鬼子后勤部队并多次成功阻击了日军的清乡扫荡,英勇无畏地驰骋在冀中平原上。一次,战斗负伤的姥爷被抬到担架上,当路过熟悉的村口见到乡亲时,为避免姥姥担心,捂着临时包扎尚淌着鲜血的手臂,忍着伤痛坚强地说:“不要告诉家里人,我还要赶回部队”。</p><p class="ql-block"> “巾帼不让须眉”。任职乡妇联主任的姥姥,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抗日物资、救助战斗伤员、收集各方情报。在复杂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数次化险为夷,以大无谓的革命精神,屡次受到上级单位的表彰。</p><p class="ql-block"> 终不负乡梓。历经抗日战争的洗礼,在冀中平原的广袤大地上,用血与火交织而成,先辈们书写出一份无悔青春的璀璨画卷。</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姥爷褪去戎装,赴天津在孙法民(舅爷)开办的永光电线厂创业。</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姥爷毅然放弃优渥待遇,再披戎装,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一九四九年七月,在异常激烈的太原攻坚战中,主动参战、不惧弹雨,英勇牺牲在迎来祖国解放的前夜。血色辉煌,英年仅三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的六十年代,北方交大留校任教的父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支边并于铁道部乌鲁木齐局任职。一九七一年,成立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已是单位骨干的父母屡次申请赴陕,却迟迟未得答复。机缘巧合,直至将申请书递至一位时任省军区领导的办公案头,同是河北籍的军区领导关切地问道:“你父亲是第十九兵团的”?母亲答:“四九年已牺牲在太原”。闻言,军区领导果断地签批下“同意”二字,放下笔时,深情地说:“我也是第十九兵团的,当年也参加过太原攻坚战”。</p><p class="ql-block"> 烽烟渐远,先辈们洒下的殷殷鲜血,已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曾经浴血战斗过的土地,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春花开,踏上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号角犹在耳畔;未竟之志,风啸于易水,定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鞍马不歇</span>。</p><p class="ql-block"> 终有一日,待河洲清澈之时,万里江山如画,一切将如您之所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