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家长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时节,为了您的孩子能够度过一个轻松、愉快、安全的清明假期,请您在假期里做好以下工作:</p> 一、文明祭扫 <p class="ql-block"> 1、通过献一束花、植一棵树、忆一段往事等方式来怀念先人先烈。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告别祭扫陋习,营造文明祭扫的社会氛围。</p><p class="ql-block"> 2、树立环保意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制造、销售、使用仿真币品。不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墓区等易引发火灾场所,不在墓区以及城市街道、绿地、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使用塑料祭祀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共建美好家园环境。</p> 二、交通安全 <p class="ql-block"> 1、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在行走时看手机、听音乐,不在车辆盲区内玩耍。</p><p class="ql-block"> 2、穿越马路时,要走斑马线,不随意横穿,不逆行。</p><p class="ql-block"> 3、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得骑自行车上路,不满16周岁不得骑电动车上路,骑乘车辆戴好头盔。</p><p class="ql-block"> 4、乘车出行时,一定要乘坐有营运资格的公交车和出租车等。</p><p class="ql-block"> 乘车时,切不可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避免被车辆或被路边的树枝、广告牌等擦伤、撞伤。</p> 三、防溺水安全 <p class="ql-block"> 1、天气会逐渐变暖,此时要额外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宣传,教育孩子做到“六不准”: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幼儿不盲目擅自下水施救。</p><p class="ql-block"> 2、不私自到水库、水渠、水井边玩耍,碰到险情应立即就近向成年人呼救。</p><p class="ql-block"> 3、严禁孩子私自外出,有事外出必须经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雷雨天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不采摘野菜、野果、预防虫蛇叮咬等,以确保安全。</p> 四、网络安全教育 <p class="ql-block"> 如今,互联网诈骗越来越常见,并且屡屡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家长要及时干预,正确教育,帮助孩子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p><p class="ql-block"> 1、不泄露个人信息。遇到需要输入个人信息的地方,叮嘱孩子不能随便输入,应告知父母。不要在网上泄露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学校及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p><p class="ql-block"> 2、不要向他人转账。无论是游戏充值,向好友转账,还是被告知将钱转入某一账户,凡是涉及转账,一律拒绝。家长要设置权限,不要让孩子接触有转账功能的APP,也不要告知孩子支付密码等。</p><p class="ql-block"> 3、不过度沉迷网络。放假期间,应约束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限制孩子浏览手机的内容。多陪伴孩子,多丰富孩子的生活,不要让孩子沉迷手机。和孩子进行一次亲密的亲子活动了解清明习俗。</p> 五、消防用电安全 <p class="ql-block"> 1、重点做好“三清三关”(清阳台,清走道,清厨房可燃物和停放在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的电瓶车;居家生活要注意关火、关电、关气源)。对孩子进行家用电器规范使用教育指导,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燃气灶,不在家中玩火,懂得防火、灭火、逃生的基本知识。遇到突发事件,切记不要围观,如果正处在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当中无法逃避时,应找大型遮蔽物躲避,不要惊恐喊叫,稳定情绪,观察现场情况,时机成熟时迅速撤走,远离现场。 </p><p class="ql-block"> 2、陪孩子学习一些消防知识并进行家庭消防安全排查,教育孩子不玩火、不玩电,远离阳台、窗台等危险区域,不随意攀爬,防止坠落。</p><p class="ql-block"> 3、加强防一氧化碳中毒教育,教会孩子如何识别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及一氧化碳中毒后的急救措施,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希望我们家校共同努力引导孩子做到:安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时刻紧绷安全之弦,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人人讲安全,确保大家能度过一个文明、健康、平安且有意义的清明假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樊李娜</p><p class="ql-block">审 核:徐文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