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到我两次在上学期间在《今晚报》上发表了新闻作品,这是我最早的新闻实践,应该说从专业的角度我进入角色还是挺快的。</p><p class="ql-block"> 说到我上大学时的新闻实践,还必须提到中文系的一张报纸《中文导报》。</p><p class="ql-block"> 当年为了庆祝中国长漂队率先完成长江漂流的壮举,同时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经过长征在陕北会师50周年,中文系团总支组织全系100多名同学排演了一台大型文艺节目《长征长江》组歌,节目长达三个小时,首演即获得了成功,被评价为天津市所有大学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完全首创的一台节目。我也参加了这场演出,是男生四重唱表演者之一。为了配合《长征长江》组歌的排练,需要作一定的宣传报道工作,系里想到要办一张自己的报纸。这个任务由当时兼任中文系团总支负责人的许椿老师承担。报纸叫什么名字呢?当时85级新闻班有一份班报叫做《新闻导报》。如果叫《中文导报》挺不错。但两个导报,名字就重了。许老师找到85新闻班的班主任刘卫东老师,有点霸道地说,要不你们的班报就别办了,把报名和办报的学生都借给系里得了,反正目的都是为了锻炼培养学生。刘老师很厚道,当即欣然支持。于是,当年八月底临近开学时,报纸就开始筹备,后来就办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报纸创刊之初,许老师找到我,要我担任这张系报的主编。说是报纸,其实就是手抄报。许老师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一个担子交给我呢?我也没仔细琢磨,大概一是我做事比较踏实,二是我板书还不错,可以同时承担手抄任务吧!</p><p class="ql-block"> 这张报纸并不大,4个版,分为新闻版和副刊版。新闻版报道中文系举办的各种活动,副刊版选登同学们写的诗歌、散文等。这张小报有几个特殊之处,一:报头是集的字。本来当时是想邀请学校几位书法好的老师题写,但他们都觉得自己不够份量推辞了,许老师有了主意,从欧阳询、柳公权、毛泽东的书法中取出"中文导报"四个字,由板书好、又会画画的杨建民同学重新组合、摹写,形成报头。在报头题写人一栏写的是:柳泽询。二:第一次采取了复印的形式。过去我们做的宣传品都是在蜡纸上刻字,然后油印。这张报纸我们改了,先在一张白纸上划好版,按正规报纸的样式安排文章,然后用钢笔誉写。全部完成后拿到外面进行正反面复印,就形成了一张报纸,别开生面。因为是复印,我们在编辑报纸时还从正式报纸上剪下一些报花,然后贴在版面上。还增加了新闻照片,这是油印报纸所不具备的。因此,第一期报纸复印出来,在学校的橱窗里一经张贴,便以专业的编排、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引起全校师生的极大关注,可以说是好评如潮。</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也有一个编辑团队,有负责采编的,有负责摄影的,有负责誊写的,我做为主编,从新闻选题、记者采编、主题策划到版面安排,全面统筹。虽然报纸不正规,但我们每期都严格按照报纸编辑的流程和要求出版,像模像样。中间还策划过"中文导报"杯足球大赛、中文系十大新闻评选等活动,还登了本系同学勤工俭学卖刨冰的广告。报纸一期一期地出,对我是一个特别好的锻炼,对我专业知识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快毕业的时候,《中文导报》在天津市大学生期刊评比中还荣获了一等奖,作为主编的我自然很高兴,这是我大学生活的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 我毕业后,《中文导报》由下几届的同学继续编辑,依然是校园里一张很受欢迎的报纸。在《中文导报》出版一百期搞纪念活动的时候,我作为第一任主编,还被系里邀请撰写回忆文章,并回到学校参加纪念座谈会。在那次活动中,我还拿到了《中文导报》百期合订本,我十分珍视。</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中文导报》依然存在,而且己经是正式排版印刷,俨然一张正规报纸,还有了公众号。</p><p class="ql-block"> 一张小小的校园报纸,记录了我们一代一代学子的成长历程,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是我新闻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开端。每每回忆,我都感到非常珍惜那段时光、那份经历。</p><p class="ql-block"> 而每每有我认识的孩子进入大学,我也会告诫他们,上大学不能死读书,要多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虽然会占用一些时间,但对你的锻炼和成长来说,还是很划算的!</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5日。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中文导报》当年的编辑主力。左起:笔者、杨建民、黎燕生。杨建民现在是天津师大的教授,黎燕生现在是《天津日报》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