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灵魂的安放地_祠堂

华夏执礼官

<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祠堂,在我国通称为宗祠或祠庙,又称宗庙、祖祠、祖厝。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祖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凡一切有关宗族的事务都可以用在这里办,因此,它是与我国宗法社会基层组织密切相联的一个物质载体。</p> <p class="ql-block">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家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p><p class="ql-block"> 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解体之后,是由同一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代正式出现了“祠堂”这个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 </p> <p class="ql-block">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朱熹时期,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因为这样,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也应运得以强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年轻在外漂流闯荡,就算是千里万里之遥,临到老了,都希望能回到故里,宗词文化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 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合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很高价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祠堂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乡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实属难得的文化遗存。没有这些具象的东西,传统文化也就少了依附,少了说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在,在我国南方,尤其是闽台的宗祠文化还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家族、宗族的象征和物质标志,宗祠在这些地方也就普遍的留存着。祝愿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宗祠文化能继续得到健康发展,为民造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