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回忆——我的2022

吉祥青岑

<p class="ql-block">  虽然岁月可以将旧事推开,但回忆如影随行,永远跟随着你。</p><p class="ql-block">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大家都在渡劫。无论哪个城市,哪个行业,哪个年龄,面临同样的挑战,为抗疫疫情不抛弃,不放弃,大家都在努力,做着贡献!</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三年来,在疫情这个人生大舞台上有多少人粉墨登场进行了表演。2022年也是抗疫最关键的一年。白衣天使,继续逆风而行,战斗在抗疫的最前线。各级基层干部,组织人们做核酸检测,帮有困难的买菜 买药。各地的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协助社区做好一切力所能及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长期遭遇战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但也有一些小丑登上了舞台,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昧着良心,挣黑心钱,发国难财。有多少人,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也有一些人为了排队做核酸尽然大打出手。一些自私自利的家伙家里剩下一包方便面,就自顾自的吃了,不管家里的其他人。</p><p class="ql-block"> 灾难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它也是一块试金石,能试出人性的丑与美,善与恶!</p><p class="ql-block"> 2022年 ,对于我来说也是特别的一年 ,全年十二个月,我就在老妈家住了七个多月。过了元宵节,我就回到了应县老妈家,准备陪八十七岁的老妈住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这里还没有疫情,只有没散尽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4月13号疫情之风也刮到了应县</p> <p class="ql-block">4月30号封控了18天的应县终于解封了!</p> <p class="ql-block">5月8号是2022年的母亲节,解封了,我陪老妈过了母亲节去到了太原。</p> <p class="ql-block">在太原呆了两个月,孙子放假了 8月2号终于和老伴一起带孙子回到了自己的家大同。</p><p class="ql-block">由于疫情的原因,老头只在大同住了二十天又领孙子回到了太原,为了能陪老妈住一段时间,我自己留在了大同。</p> <p class="ql-block">2022年的中秋节 ,老妈是在我家过得。9月4号,我和弟弟早早把老妈接来了我家。中秋节那天中午弟弟一家子也来我家陪老妈一起过中秋,吃完午饭他们回去了。晚上我和老妈一起供了月亮爷爷。</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老妈在我家住了一个月,怎么也不给呆了,说啥也要回自己的家,10月4号我与老妈一同回到了应县。</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疫情像雨后春笋一般频频的在全国各地爆发。应县为了防止外面输入国庆期间还是实行静默管理,各个岗楼指示灯全天红灯,静止车辆通行。</p><p class="ql-block">10月24号,疫情又卷土重来 ,虽然县政府,疫情防控办组织各级部门和全县人们全力抗疫,但每天新增人数愈来愈多,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从最初的封控管理 ,静默管理,静态管理,到最后的封城。从最初的在街上做核酸,到在院子里做 ,最后每家每户敲门做。岁月静好的时候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还是不满足。疫情期间才懂得了每天能吃饱穿暖花钱能买到生活必须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一场疫情也让我们明白了自由的重要性。失去了才知道自由的可贵。应县是个小县城,不像其他大城市一样,小区封了后,社区帮居民们买菜,买粮,买药。这里社区的工作人员少,每天光组织人们做核酸都忙不过来,哪还顾得上干别的。</p><p class="ql-block"> 大同有疫情的时候,我就淹了一缸酸菜,从网上买了一袋黄米面。老妈家里还有好几年存的晒干的菜。吃的东西我倒是没发愁,最让我发愁的是有好多西药都下架了。中间解封了几天,我转了半个县城好说歹说才给老妈买上了抗感冒,和消炎药。时间一分一分的过,日子一天一天的熬。就这样走到了12月7日全面放开,彻底解封。</p> <p class="ql-block">  送走“瘟神君”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国家人民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三年来我们没有感染新冠,不是我们幸运,而是我们有幸生在华夏。是国家帮我们层层筛选把阳了的人和我们隔离开来。所以我们才不被感染。当前的解封不是完全的放开,只是在执行国务院疫情防控办的20条+9不准的会议精神。是动态清零的优化。解封了,自由了,经济上升了,但风险更大了。</p> <p class="ql-block">  三年来,所有的人都接受了一系列新名词的诞生。绿码、黄码、红码到黑白码;从封城静态管理再到静默管理再到清零;从溯源到轨迹再到密接次密接;从硬核隔离到劝返再到跨省执意返乡;从一级二级三级防控力度再到重点区域网格化筛查……有谁知,诸多的名词后边到底隐藏了多少人生故事、喜乐哀愁。</p> <p class="ql-block">  当全面解除了封控,疫情的大风像把大地扫了一遍一样,一下子阳了一大片,有多少人都中招了。我还是小心谨慎,尽量少出门,或不出门。所以有幸躲过一劫。转眼间又走到了阴历的腊月,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p><p class="ql-block">俗语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见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是多么的寒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既在腊八这一天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当然这是在说笑话。不过腊八粥还是要吃的。过了腊八就到了岁尾了,该跨年了。</p> <p class="ql-block">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p><p class="ql-block">腊八粥</p><p class="ql-block"> 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p><p class="ql-block">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p><p class="ql-block">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p><p class="ql-block">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p><p class="ql-block">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扭一扭。</p><p class="ql-block"> 在国人眼里过完了春节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过了年。元旦刚过我也开始收拾房子 ,洗被套褥单。买春联,年画。蒸花馍,割肉。还在网上给老妈买了新衣服,忙忙碌碌不经意间春节悄然而至。</p><p class="ql-block">记得小的时候国家贫穷落后,什么电视,手机听都没听过,家里唯一的就是一个有线广播。电影也产量很低,过年的时候有电影放映也大部分是旧电影。家里人不会玩麻将,扑克之类的东西,所以也不熬什么夜,早早就睡下了。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现如今的人们过年离不了两大餐 一个年夜饭,一个看春节联欢晚会。</p><p class="ql-block">除夕下午我与老妈请了祖宗回来,晚上做了一桌不太丰盛的年夜饭。</p> <p class="ql-block">没有满汉全席 没有山珍海味,有的是我对家人朋友们的真心祝福:</p><p class="ql-block">鸡蛋玉兔:癸卯年祝福大家吉祥安康!</p><p class="ql-block">大肚苹果:祝福大家平安幸福!</p><p class="ql-block">清蒸鲤鱼:祝福大家连年有余!</p><p class="ql-block">红枣米糕:祝福大家笑口常开!</p><p class="ql-block">香菇鹌鹑蛋:祝福大家圆圆满满!</p><p class="ql-block">火龙果青红萝卜:祝福大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p><p class="ql-block">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 <p class="ql-block">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p><p class="ql-block">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p><p class="ql-block">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p class="ql-block">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元宵节应县的街头文艺表演真的是热闹非凡。西南角的高跷,东南角的船灯,还有秧歌,挠阁。特别是东南角的船灯号称水上漂。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 ,不搞了。今年县里要求每个单位都出节目,有的村子也来县城参加展演。听说还邀请了朱之文,刘大成来演出。由于疫情刚结束 我一直没去看。只是去离家最近的塔西广场看了一下花灯。</p> <p class="ql-block">过了元宵节就等于过完了年。我也与2月12日恋恋不舍得离开了妈家,回到大同。</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晃新的一年又过去了三个月了。疫过天晴,繁华与共。又到了柳吐绿,花开放的季节。在这春意盎然 ,花与绿的季节里,我们不仅要记住的是橙黄橘绿,更要记住那些在疫情期间,负重前行,忘我奉献的所有英雄们。当下一代人问起我们新冠的时候,我们向他们讲述的,就是这些只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独特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