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迮立新</p><p class="ql-block"> 唐朝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冒着生命危险去印度取经回到长安,举国为之震动。唐太宗对于玄奘佛学方面的成就十分推崇并称谓“胜朝盛事”,并敕命玄奘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特意为他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此序“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被世人称为《圣教序》。</p><p class="ql-block">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朝庭筹备将其刻于碑石。唐太宗一方面期盼李氏皇权“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另一方面又深爱羲之书法,想通过玄奘法师翻译的经文宣扬佛教,让自己的皇权至高无上。因此朝廷认为这篇碑文应该是书圣王羲之书法,便请弘福寺沙门怀仁和尚担任集字拼文工作。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还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怀仁勾摹缀集。怀仁经过长达20余年的收集和拼凑,最终完成了这个恢弘巨制《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史书记载怀仁和尚并不多,生卒不详。相传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和尚,也有说是王羲之的后裔,不以书家著名,摹写拼合的《圣教序》却使他的名字在书法史上流传下来。因怀仁的这份用心,最终造就了这个碑刻的无上地位,被历代书家推崇为学习王羲之书法必临法帖,可以说是书法史上有一无二的独品。</p><p class="ql-block">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称《唐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附心经)》,唐咸亨三年十二月立于长安大慈恩寺。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现简称《圣教序》,其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敕答,太子李治《述三藏圣记》、笺答,还有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部分,共1904个字,行书30行,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原在西安弘福寺,现藏于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 《圣教序》在世人心中如同唐太宗称赞玄奘法师一样“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清叶昌炽《语石》中说:“集字始于怀仁,唐以前未闻也。集右军书者多矣,惟《圣教序》勾心斗角,天衣无缝,大雅以下,瞠乎其弗及也。”清早期的隶书名家郭允伯说:“怀仁当元皇弘文之景运,值右军真迹之麕萃,乃能凑合展缩,遂入神解,岂天地精英之气,不欲遽泯耶?”《圣教序》充分地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可以说是功德无量,是中华书法史上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碑帖。但也有人对其进行了批评,明朝书家赵宦光在《寒山帚谈》里说道:“集古诸帖,岂惟修改误人?即其顾盼起伏,略不可得矣。”南宋时期姜夔《续书谱》说过:“右军书,‘羲之’字、‘当’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纵欲不逾矩矣。”他是讲怀仁把王字都拆散开来,孤立起来,另行拼凑,当然不可能保存王字原有的精神。如赵宦光在《寒山帚谈》所说“即字字羲之,非羲之矣”的道理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圣教序》孰好孰孬?无需我们后人评说,其实序文中已告诉我们了:“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对我来讲《圣教序》除了书法,还有另外一种情怀,只要平时自己有心事放不下,感觉苦闷彷徨,我都会慢慢地轻声朗读《圣教序》,因为《圣教序》中还有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些哲学道理。对于书法,我特别喜欢《圣教序》,读临《圣教序》已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读临各种书法法帖已有很长时间了,自己当然有自知之明,也看到了自己书写现状和希望、目标还差一大截,感觉自己书法水平出现了踟蹰不前的窘状,甚至有点迷失,到了很难突破的瓶颈期了。其实心里早就明白“升坠之端,惟人所托”的道理,更知道坚持是一种毅力,也是一种信仰。</p><p class="ql-block"> 《圣教序》虽不是王羲之亲书,却成了王羲之书法之一,我认为《圣教序》给予所有世人的价值是“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近期读临《圣教序》时间比较长,想写一点感想,可是却迟迟没有下笔,因为既感觉有许多话要说,又感觉不知怎么说。此时此刻,自己真的需要“循躬省虑”了,而且很有必要“翘心净土,往游西域”。潜心静虑,还是将自己的心得略述几句,与同好交流。</p><p class="ql-block"> 首先作为有兴趣的书法爱好者刚开始自学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读临书法法帖就是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对其准确地体会、欣赏和思考,是一个很漫长、很艰辛的过程。因此要给自己提高书写水平和技能以时间,平时读临各种书法法帖不能匆忙,甚至读临时要刻意地花些“笨功夫”;其次要原汁原味读临书法法帖。也就是书者一定要给自己信心,读临名帖百遍千遍都写不出满意的字不要紧,只能说明自己读临的法帖自己还不熟,当然写出的字也是“生”而不“熟”,必须还要继续读临,做到终曲无终。正如董其昌说过“字可生,字须熟后生”。再者要把书写演变成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情感的表达。有时自己认为写的字可以了,又羞于“见江湖”,担心别人说字的构架不好,或是担心这一捺调锋转折不到位,和原帖有差别。此时,要有不怕丢脸的态度,就是容忍自己书写的不完美,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想书法也是,也许正是自己认为的不足正是别人赏心、悦目之处,不能一味地追求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的雷同,而要怀着空白之心去读临“百家”和“大家”的法帖,才能获得自己作品想象的灵魂。对自己不完美的书法作品要多读、多练、多思考,终会“诚重劳轻,求深愿达”。</p><p class="ql-block"> 读临《圣教序》真的很难,每临一次自己都“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尽管如此,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一如继往全神贯注地读临《圣教序》,自己一定做到如孟子所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