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3日是第二十四个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旨在引导社会公众学习听力健康知识,养成科学用耳行为,主动预防噪声污染、耳毒性药物等有害因素对听力造成伤害,定期进行听力健康检查,树立耳聋防治理念和信心,增强主动健康意识,减少、控制听力损失和残疾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 毫不夸张地说,听觉是整个人类的生命WIFI,没有听觉,就等于手机失去了网络信号,接受不到海量信息。对于小孩子来说,获得语言能力需要听力,未来的学习、生存、发展更离不开听力。那么,如何预防儿童耳聋呢?</p> <p class="ql-block">儿童耳聋三级预防</p><p class="ql-block">一级预防:指避免致聋因素的出现和作用。</p><p class="ql-block">1. 应避免使用或慎用耳毒性药物。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严格加强对耳毒性药物的管理,加强对进口药、新药的审批;对国内现有的耳毒性药物应严格限制临床使用范围、用法和用量,对儿童应禁用或慎用;对使用耳毒性药物的儿童要进行听力学监测。</p> <p class="ql-block">2. 开展耳聋遗传咨询,实行优生优育。对近亲结婚和有遗传倾向的已婚育龄夫妇加大遗传咨询服务,做好跟踪调查。</p> <p class="ql-block">3.加强免疫接种,预防相关感染和疾病。防止流行病发生,减少传染性耳聋。</p> <p class="ql-block">二级预防:指当致聋因素开始损伤听力时釆取措施,尽量减轻其致聋作用;对早期的听力障碍实施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使听力得到最佳的补偿或重建。</p> <p class="ql-block">1. 妥善及时治疗可能致聋的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脑膜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中耳炎。加强社区基层的初期卫生保健,做好婴幼儿中耳炎防治。</p><p class="ql-block">2. 妥善处理高危孕妈、高危分娩和高危新生儿情况,避免或减轻上述情况可能后遗的永久性听力损伤。积极预防产前聋、围产聋和产后聋,尽量防止和处理好低出生体重未成熟儿、早产、围产期缺氧、窒息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3. 做好新生儿、婴幼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进行早期干预。我国已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在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或未筛查者应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查,并在6、12、36月龄时进行定期听力复查。</p> <p class="ql-block">三级预防:指确诊耳聋之后,及早采取听力补偿(佩带助听器)或者听力重建(人工耳蜗植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提高听力和语言沟道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