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驴行快了

<p class="ql-block">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割股啖君这个典故讲述的是重耳逃入卫国国境(今大名县东部)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重耳吃,不是为了以后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而是因为重耳是振兴晋国的希望,奉君就是奉国,这不只是忠君,更是爱国。介子推不因为危难而离君远去,更不为利禄而贪天之功,他宁可被烧死也不愿违背自己所秉持的正义。他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儒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