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小西瓜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老师提前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清明节由来</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谈到清明节,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老师还为小朋友介绍了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1、扫墓祭祖</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p> <p class="ql-block">2、踏青</p><p class="ql-block">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大家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p> <p class="ql-block">3、插柳</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大家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放风筝</p><p class="ql-block"> 放风筝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运动和习俗,放风筝寄托着人们的良好愿望,同时也是一种祝由术。具体的做法就是某人生病或者遭受灾难就可以将他的疾病和灾难写在风筝上,飞至高处就把线剪断,疾病和灾难就会随着风筝一样远走高飞。放风筝延续至今已经变成了一项体育运动风靡全球。</p> <p class="ql-block">拔河</p><p class="ql-block"> 拔河在古代也叫做“牵钩”,据说是楚国为了进攻吴国锻炼军民体质而设,到了现代也就成了学生和人民锻炼身体的运动。在清明节前后很多的学校和单位会组织拔河比赛,这也是清明节习俗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荡秋千</p><p class="ql-block"> 秋千古时叫做“千秋”,春秋时期由齐恒公从北方的山戎传入中原,在汉代以后才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和民间游戏。秋千刚开始一根绳子,手抓绳结而荡,既能强身健体又富有游戏乐趣,后来为了方便妇女儿童游玩改为上悬两根绳子,下面连接木板。</p> <p class="ql-block">蹴鞠</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还有蹴鞠这一运动。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唐宋最为繁荣流行,清代逐渐式微。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蹴鞠由对抗性的运动演变为表演性的节目,逐渐失去其强身健体的功能而逐渐没落。但是如今在发源地人们又流行起玩蹴鞠锻炼身体,也是当地的清明节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还知道我们清明节还有哪些习俗吗?</p> <p class="ql-block">  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小朋友们表演了国学律动,大家赶紧欣赏吧!</p> <p class="ql-block">瞧!今天小朋友们完成了非常棒的美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非常开心</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活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让他们理解了一次革命的洗礼:加深了对清明传统节日的理解,懂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继承他们的遗志,珍爱自我的生命,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从小做一个尊敬父母长辈,懂得感恩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