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曾有的大学梦(11):名字变铅字了

徐庆举

<p class="ql-block">  我在上一篇小文中写道,每到周末,没有特殊情况我就骑车回家。有一次,我还有意外收获,在途中看到的一幕被我写成了报道,还登在了《今晚报》上。</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河西区陈塘庄一带,一辆马车和一辆汽车撞在了一起,汽车的车头被撞的变了形,马车也在不远处停着,车身也有被撞散的地方,看来这起车祸挺严重。我学的是新闻专业,老师常讲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对"新闻"二字的解释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脑子里的新闻意识告诉我,汽车撞汽车常见,不算什么新闻,而汽车和马车撞在一起就不常见了,就算新闻了。我们学的"新闻五要素"包括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简称五个w。当时车祸已经发生了,现场也没有人处理,什么原因不知道,是否有人员伤亡也不知道,属于要素不全。但我觉得这确实算一件社会新闻,从家里返回学校后,我就把现场看到的情景试着写了一篇很短的报道,好像是在张琦同学的鼓励并陪同下,我来到离学校不远的《今晚报》社大楼去投稿。在一楼大厅,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叫刘凤山的记者,中等个头,戴着眼镜,人很斯文,也很热情,对我在学生时代就注意新闻的捕捉给予肯定,还询问了一些细节。我把稿子交给刘记者后就回校了,想不到第二天,我写的报道就以《马车汽车相撞,现场惨不忍睹》为题发表了,虽然只是个小豆腐块,但足以令我惊喜。这可是我第一次在正式发行的报纸上发表新闻作品,也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我的这篇报道应该也是我们班的同学第一次在大报上发表新闻报道。</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让我感到,新闻就在身边发生,就看你善于不善于捕捉。而且还要想写就写,哪怕不成也要试一下。如果我的手一懒,这件事也就不存在了。通过这件事,还让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当记者的潜质的!</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在《今晚报》又刊登了第二篇报道,篇幅大了,新闻要素也全了。</p><p class="ql-block"> 这篇报道也是我在周末回家时捕捉到的。那次回家,母亲在和我闲聊时说,我们本家的一个婶子被人骗了。原来,村里来了一个打手饰的人,说是可以把老式的首饰通过高温溶解,打造成新的样式。那位婶子就把家里的一件金首饰拿去改造,经过一番溶解打造,换了一个新样式。本来挺高兴的,但经过警觉的人提醒,她拿去鉴定才发现受骗了,被打首饰的人做了手脚,偷梁换柱,新首饰变成镀金的了。母亲说时无意,我马上意识到这可是一件新闻,如果写出来报道出去,揭露一种骗术,可以让读者提高防范意识。我马上让母亲带着我到那位婶子家采访,了解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是挺内向的,不善言谈,和生人说话都会红脸,但自从学了新闻,我就硬着头皮也要去采访,包括这次。</p><p class="ql-block"> 回到学校后,我马上写了报道,又递到刘凤山记者手里。很快,这篇报道就在《今晚报》一版见报了,而且还加了圈,显得特别醒目。</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以后,我真正成为《天津日报》的记者了,有一次回家,另一位快言快语的婶子对我说:"我以前真想不出,你这么一个从小老实又不爱说话的人,怎么就成了记者。"我笑着说:"人是会变的呀!"(2023年4月4日写于安徽宿州,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人生之路》宣传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