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漫山遍野的桃杏花开了,雪白的杏花像满天的繁星,粉红的桃花像害羞时小女孩的脸庞,含苞待放的苹果花像那新生婴儿的肌肤,柔嫩娇俏,姹紫嫣红,故乡的山川田野成了一片花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回乡祭祖,阴雨绵绵,恰逢其时给一冬无雪干旱的田野如饥似渴充沛的滋润,到处充满了生机。走进村口,一股股淡淡的花香就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芳香四溢。次第开放的花朵灿烂绽放,招蜂引蝶,翩翩起舞,把小山村点缀的十分亮丽,给清明节增添了春的色彩,使人顿时放松,心情格外惬意,好像进入人间仙境。忙碌的母亲正在捏着子推馍和面花,子推馍又叫老馍馍,栩栩如生的各种面花,尤如雕刻艺术珍品。家乡捏老馍、探亲友、荡秋千、祭祖先萦绕着浓浓的清明民俗气息,也勾起好多美好的记忆,一幅幅满园春色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记得儿时过了惊蛰,气温回暖,母亲张罗着生豆芽。先取适量的新鲜绿豆倒在瓷盆中清洗除去杂质,用清水浸泡一夜,把泡好的绿豆放在瓷盆里,倒掉清水,把笼布浸湿蒙住绿豆,瓷盆放在温暖的后土炕上,保持笼布湿润过几天绿豆就出芽了。“等到豆芽长长了,清明节到了就好吃”,母亲高兴地说。农村生豆芽在清明节是稀罕菜。生好的豆芽,在寒食那天,经过开水燥好,和泡好的粉条混合,撒上葱花、花椒粒、辣面、味精、倒上醋,烧至高温的清油倒在调料上面,“吱”的一声,油烟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笼罩了整个屋子,经过烹饪,一道凉菜准备就绪端上餐桌。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在青黄不接的八十年代凉拌豆芽就是家乡寒食唯一佳肴美味。</p><p class="ql-block"> 回忆往昔岁月,我们村自然条件艰苦,生产力严重滞后,父老乡亲的日子过得很恓惶,“一家不见一家,都可怜着呢”。那年月,乡村咸菜、土豆、黄萝卜、白菜为主要菜类,距离县城较远购买新鲜蔬菜不便。</p><p class="ql-block"> 在寒食来临的前几天,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都要提前为寒食清明操办茶饭,因为她捏老馍馍是行家。她起早贪黑用毛驴磨面,把前一两遍的白面粉留出来,准备蒸面花和子推馍,这是北方清明节传统美食。面粉备好,提前一天发酵面团,次日把发酵好的面团做成各种各样的面花和老馍馍。根据不同的人捏成不同的面花,小女孩捏个鱼、小燕子或梭子;小男孩就捏个老虎或刺猬;给大人捏个盛装大扮的老馍馍,外形非常别致,在老馍馍里面包一颗大红枣,老馍馍上面捏个飘亮的花顶,以小燕子和面花粘在中间顶上,周边做几个榆钱、小燕子和小虫等,在做的瞬间用梳子、剪子、锥子辅助工具,辅料有花椒籽、红豆、黑豆和红枣。做好蒸熟后在出锅瞬间用食用色素点上红、绿点,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半小时后热气腾腾的面食出锅了,一股股扑鼻而来的麦香味十足让人垂涎欲滴,爱不释手,雪白的面花再次成为舌尖上的美味。看着过过眼瘾,母亲舍不得让吃面花,把提前准备好的一枝杜梨刺挂在土窑墙上,擦干净,把面花一个个插在杜梨刺上;有的用线绳把小面花一个个串起来挂在窗户上,过了清明再吃。瞬间老馍馍都凉了,母亲给家人们各留一份,其余的分了几份打发孩子们背上挎包送老馍馍馈赠亲友,分享节日的美食习俗在老家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在寒食节的当天下午,村里都要组织强壮的劳力用钢锨在底豪里(雨水流经的水渠,两边高中间低)两边地势高处各挖两个坑栽木杆,杆头交杈用绳缠牢固,木杆栽稳后中间交杈处架一根长木杆,然后把提前准备好的粗麻绳或草绳两头各拴在中间木杆的两边,简单实用的秋千就准备就绪了。随着一阵钟声响起,父老乡亲瞬间都纷纷的聚集在秋千两边助威,呐喊,加油!首先是大人坐荡秋千,在坐稳以后,两手紧握麻绳,随后一人小跑步在后用力推一下,由慢变快,来回加速,由于惯性和乡亲们的欢呼声,更是给选手鼓舞和支持,有的翻的差点和横梁平衡,吓的家人们直打哆嗦。有的大人带小孩荡秋千,秋千上的小孩吓得眼睛微闭,紧紧抓住大人腰部,看那舒服的样子,我不禁跃跃欲试。看似简单,可当坐上来回往返,使人头昏眼花,好像掉下来似的,坚持几个来回下来,心里素质太差的人就会觉得大地都在转圈。随后大家争先恐后勇跃参与荡秋千,享受节日欢乐的氛围,同时也有提升心理素质和强身健体的功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里人大部分进城务工,往日热闹红火的荡秋千活动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但那一次欢呼雀跃的活动场景至今仍在我脑海里回荡。</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吃“老馍馍”的时候,我们还要祭祖,慎重追远,祭奠先人,表达孝思。常言道:清明祭先祖,面花表哀思;捧一缕黄土,寄一丝哀愁。清明节是上坟烧纸、献花篮、对故人的缅怀、对自己的慰籍。有的趁着清明吉利的日子挪坟,找个风水宝地,激励后人;有的人为尽孝心、心怀感恩,对逝者的功德立碑赞颂,功德千秋,流芳千古;有的植树、有的给坟拍土、预示着后人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自古以来,祖辈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清明节缅怀故人,逝者安息;一方面还可以藉此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先祖们的优良传统,树新风,传家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 清明惹人喜爱的是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千里迢迢回归故里来做客,带来福运、平安和吉祥,在屋檐下筑巢繁殖,悠扬婉转向主人点头问好,翩翩起舞为偌大寂静的农家小院增添了几份欢乐祥和。清明是插柳、拔河、放风筝的兴趣娱乐活动。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佳句,对清明的真实写照。《苏堤清明即事》宋代 诗人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诠释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最佳时期。清明前后,也是春耕动农的大好时机,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农谚一点不假,田间地头能看到父老乡亲辛苦劳作的背影。春耕、播种,铺地膜,人人都不会闲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布谷声声,在春日明媚的阳光下,乡亲们一手扶犁,一手扬鞭,脚下湿润肥沃的泥土不停的翻滚,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播进了希望的田野。</p><p class="ql-block"> 背井离乡清明节始终在外度过,各地的清明节习俗各不相同。疫情过后第一个春暖花开的清明佳节,与久违的父母团聚心情是格外踏实和开心,椿萱并茂,苍桑的脸庞洋溢着温馨的笑容。踏着脚下的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感到格外亲切,家乡在父老乡亲的辛勤劳动下彻底改变了模样,但父母亲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逢年过节牵肠挂肚在外的儿女和亲人,每年清明节都能吃到父母捎来的老馍馍和面花,激动之余,内心感到无比的内疚和惭愧。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洁白松软有弹性的老馍馍里饱含深情的是父母的心血和汗水,还有那份真挚的爱,像老馍馍里包的那颗红枣一样甘甜和幸福那样让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