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之最

碧玉(拒绝加群)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2023年新年伊始,上海博物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的第二个展览“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为观众讲达四百年经典的欧洲美术史。作为世界级的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有着近两百年历史,位列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博物馆之一。其收藏的欧洲绘画杰作,基本在展线上展出,极少在外巡展。上海博物馆很荣幸促成英国国家美术馆此次亚洲之旅并成为展览首站,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合作伙伴,使得中国观众无需前往伦敦,便可欣赏到欧洲艺术巨匠的绘画杰作。</p><p class="ql-block">绘画艺术在欧洲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次堪称经典的四百多年艺术巡礼,汇聚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藏精华。展览共分八个版块,以(教科书式的方 式,通过精选50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完整呈现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欧洲美术简史。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波提切利、 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 普桑、克劳德、凡•代克,伦勃朗卡纳莱托、康斯特布尔、透纳、塞尚、高更、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艺术史中熠熠生辉、如雷贯耳的大师态作,让上海博物馆蓮苹生辉,让中国观众有了一次可以亲睹原作、细品经典的机会,深入了解和感受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美妙绝伦。</p><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上海博物馆启动实施“大博物馆计划”,重点打造“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三大系列展览品牌。其中“对话世界”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p><p class="ql-block">鉴。建馆70年来,上博与欧洲、 美洲、亚洲、大洋洲等28个国家超过182家文物艺术机构进行了深度合作。此次我们继续扩大国际“朋友圈”,携手英国国家美术馆,希望通过对艺术之美的分享和欣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p> <p class="ql-block">安托内罗•达•梅西那</p><p class="ql-block">Antonello da Messina</p><p class="ql-block">(活跃于1456年之后,卒于1479年)</p><p class="ql-block">书房中的圣哲罗姆</p><p class="ql-block">Saint Jerome in His Study</p><p class="ql-block">约1475年,石灰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94年购入 (NG1418)</p><p class="ql-block">梅西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以善用颜料描绘细节著称。画作描绘了身着红衣主教长袍,正在书房里读书的圣哲罗姆。圣哲罗姆是中古时代教会四大学者之一,曾将《圣经》从希腊语译成通俗拉丁语,这一版本被天主教会沿用至今。书房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类似哥特式教堂,拱形入口似乎在邀请观众进入这一宁静而明亮的内部空间,高耸的穹顶则反映出圣哲罗姆崇高的精神层面和过人的智慧。画中诸多细节都耐人寻味,例如台阶上的孔雀、鹧鸪、装满水的铜碗,以及画面右后方的一头卧狮。梅西那精湛的作画技巧捕捉到了各种细节的精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桑德罗 •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Sandro Botticelli</p><p class="ql-block">(约1445-1510年)</p><p class="ql-block">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p><p class="ql-block">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p><p class="ql-block">约1500年,木板蛋彩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24年蒙德遗赠 (NG3919)</p><p class="ql-block">波提切利是15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黄金时代领军人物,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宗教神话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5世纪佛罗伦萨主教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故事。</p> <p class="ql-block">画面左侧,泽诺比乌斯正在治疗两个因殴打自己母亲而遭到沮咒的年轻人,当两个小恶魔从他们嘴中冒出时,一旁的母亲惊恐地捂住了脸。</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心,一名心急如焚的妇女将死去的儿子抱在膝上,泽诺比乌斯对着男孩祷念使他死而复生。</p> <p class="ql-block">画面右侧,一个盲人乞丐坐在教堂的台阶上,泽诺比乌斯将手指放在盲人眼睛上使他复明。这幅作于波提切利职业生涯后期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更为虔诚和简单的技法。</p> <p class="ql-block">多梅尼科•吉兰达约工作室</p><p class="ql-block">Workshop of Domenico Ghirlandaio</p><p class="ql-block">(1449-1494)</p><p class="ql-block">女孩肖像</p><p class="ql-block">Portrait of a Girl</p><p class="ql-block">约作于1490年,木板蛋彩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87年购入 (NG1230)</p><p class="ql-block">吉兰达约是波提切利同时代的佛罗伦萨画家,以湿壁画闻名于世。在其工作室众多学徒中,最著名的便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画中这位身份不详的年轻女孩以四分之三视角转向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存在感,使观众能近距离地与她接触。她穿着时尚,发型是1490年代的流行款式。当时的肖像画通常是为了庆祝一个重要的时刻而作,如订婚或结婚,这幅作品可能就是为纪念此类场合。吉兰达约职业生涯后期受到佛兰德艺术影响,所作的肖像画更具现实主义特色,这幅肖像画可能是吉兰达约工作室中一名不具名的成员效仿其风格所作。</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p><p class="ql-block">Raphael</p><p class="ql-block">(1483-1520)</p><p class="ql-block">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p><p class="ql-block">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p><p class="ql-block">the Baptist (The Garvagh Madonna")</p><p class="ql-block">约1510-1511年,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65年购入 (NG744)</p><p class="ql-block">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虽英年早逝,但其笔下优雅柔美的圣母像都被后世奉为,完美”的典范。这幅作品可能是拉斐尔受梵蒂冈教廷内一名成员委托,为私人祭祀所用,而“加瓦圣母”得名手作品的前一任持有者第一代加瓦男爵。这幅作品描</p><p class="ql-block">绘了一个动态瞬间,小耶稣正从其表兄施洗者圣约翰手中接过一只康乃馨,此花象征神圣的爱以及耶稣的受难。圣母似乎沉浸在忧郁的思绪中,她一只手试图用蓝色斗篷拢抱基督,另一只手则轻抚身穿皮毛的圣约翰。三位圣像之间的心理互动既复杂又感人,拉斐尔通过三角形的几何结构呈现出绝对和谐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昆廷•马西斯</p><p class="ql-block">Quinten Massys</p><p class="ql-block">(1465/6-1530)</p><p class="ql-block">宝座上的圣母子和四位天使</p><p class="ql-block">The Virgin and Child Enthroned, with Four Angels</p><p class="ql-block">约1506-1509年,橡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58年C.W.戴森•佩林斯遗赠 (NG6282)圣母玛利亚端坐在黄金宝座上,四位天使分别在为她加冕和演奏音乐,膝上的婴儿基督把玩着圣经上的书签,红珊瑚珠预示着他会为拯救人类流下鲜血。圣母似乎正思考着儿子末来的宿命。二人头上散发出的金色光芒表明了他们神圣的地位,这种表现手法受到了15世纪尼德兰艺术的影响。宝座形似北欧哥特式教堂的内立面,奢华而充满异国风情的士耳其地毯铺陈在地。马西斯是16世纪早期尼德兰安特卫普的重要画家,以生动的写实主义肖像画和精美的宗教画闻名。他的作品是尼德兰艺术的转折点,激发了人们对色彩、颜料处理、面部表情、情感体现以及动态捕捉的新态度。</p> <p class="ql-block">柯勒乔</p><p class="ql-block">Correggio</p><p class="ql-block">(1489?-1534)</p><p class="ql-block">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爱的教育)</p><p class="ql-block">Venus with Mercury and Cupid (The School of Love')</p><p class="ql-block">约152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34年购入 (NG10)</p><p class="ql-block">柯勒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名字来源于其出生地,该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柯勒乔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威尼斯与佛罗伦萨两大画派的特点。此外,他也借鉴了达•芬奇笔下人物朦胧的表情以及柔和的造型。画面中的一片林间空地上,智慧之神墨丘利神情温柔地教其幼子丘比特阅读,而爱神维纳斯站在他们一旁,出神地注视着我们。这个美好家庭场景中的人物关系看起来和谐自然。通过X光显示,柯勒乔在这一版本中将原先俯视丘比特的维纳斯改为直视我们,这一改变更能将观众带入场景之中。这种直接在画布上进行灵活修改的方式是威尼斯画派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扬•戈塞特</p><p class="ql-block">Jan Gossaert</p><p class="ql-block">(活跃于1508年之后,卒于1532年)年轻公主(丹麦多萝西娅?)</p><p class="ql-block">A Young Princess (Dorothea of Denmark?</p><p class="ql-block">约1530-1532年,橡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08年购入 (NG2211)</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小女孩可能是丹麦流亡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儿多萝西娅 (1520-1580)。她身上华贵的连衣裙由数百颗珍珠缝制而成,长袖和帽子与虚构的画框重叠,仿佛来到面面之外。多萝西娅手拿一个上下颠倒的浑天仪,指向赤道以北大约55度的位置,可能暗指她父亲失落的王国。球体的金属带上刻着一个字谜,可能是艺术家的名字,这种视觉谜题或隐晦表达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流行。戈塞特是一位十分受欢迎的宫廷艺术家,也是最早游历罗马的北方文艺复兴画家之一。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元素带回低地国家,尤其是包含裸体人物的神话主题绘面。</p> <p class="ql-block">约阿希姆 •布克菜尔</p><p class="ql-block">oachim Beuckelaer</p><p class="ql-block">(可能出生于1535年,卒于1575年)</p><p class="ql-block">四元素:水</p><p class="ql-block">The Four Elements: Water</p><p class="ql-block">156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2001年购入 (NG6586)</p><p class="ql-block">安特卫普画家布克菜尔以描绘市场和厨房场景著称,赋予了日第生活以精神意义。《四元素系列)分别描绘了泥士、空气、火和水四种元素,前爨描绘抓人眼球的生活场景,人物直面观众,远景则隐含圣经主题。《水》的前景中人们正在展示壮观的渔获,远景是耶稣复活后的奇迹场景,他告诉信徒在船的另一边橄网就会收获很多鱼。布克菜尔的绘画速度非第快,笔触自由,描绘出食物的微妙细节,具有非凡的作画能力。画作虽然暗示资源丰富,却是创作于经济衣退、气候恶劣、收成不佳及内战时期,也许画家试图让人们回想起过去的繁荣时代。</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p><p class="ql-block">Caravaggio</p><p class="ql-block">(1571-1610)</p><p class="ql-block">被蜥蜴咬伤的男孩</p><p class="ql-block">Boy Bitten by a Lizard</p><p class="ql-block">约1594-159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86年在小约翰 •保罗 •盖蒂捐赠基金</p><p class="ql-block">资助下购入 (N G6504)</p><p class="ql-block">意大利面家卡拉瓦乔是艺术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人物之一。他作品中强烈的自然主义和戏剧性的光线运用,对欧洲艺术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幅画捕捉了年轻男孩被蜥蜴咬伤的动态瞬间,他神情痛苦,在惊讶中往后退缩。蜥蜴不肯松口,正被从水果间的藏匿处拉出来。这个故事可能隐喻短暂感官享受会带来意外的痛苦,男孩耳后和玻璃瓶里的鲜花则象征美丽转瞬即逝。画家不仅生动刻画了男孩夸张的表情,也极为精巧地渲染静物,尤其是玻璃瓶上折射出的光线令人叹服。卡拉瓦乔重视观察自然,提倡绘画要直接从自然中来,并且主张画静物和画人物一样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p> <p class="ql-block">达米亚诺•马扎</p><p class="ql-block">Damiano Mazza</p><p class="ql-block">(活跃于1573年之后)</p><p class="ql-block">加尼米德被强掳</p><p class="ql-block">The Rape of Ganymede</p><p class="ql-block">约157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24年购入 (NG32)</p><p class="ql-block">马扎师从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艺术家。西面中赤身裸体的加尼米德被巨大的黑鹰抓住,带到了空中。这幅颇具戏剧性的画面,意在让观众从下方仰视,直观地感受加尼米德被强掳的一瞬间。在罗马神话中,朱庇特神迷恋上了英俊的年轻牧羊人加尼米德,并假扮成鹰掳获他,带到众神之家奥林匹斯山,成为他们的斟酒师。马扎效仿提香,以蜡或黏士等原料制作人物模型来进行作画。值得一提的是,他当时为此幅作品制作的铜像被意外保存了下来,,现为私人收藏。这幅面最初是八边形的,但在18世纪早期增加了额外的画布,将其变成矩形,</p> <p class="ql-block">圭多 •雷尼</p><p class="ql-block">Guido Reni</p><p class="ql-block">(1575-1642)</p><p class="ql-block">抹大拉的玛利亚</p><p class="ql-block">Saint Mary Magdalene</p><p class="ql-block">约1634-163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40年购入 (NG177)</p><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亚画派的雷尼是同时代最著名的意大利艺术家,拥有两间工作室和近200名学徒,对意大利以外的艺术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画面中耶稣的追随者抹大拉的玛利亚仰望天堂,紧握着宽松的红色斗篷,金色长发披在肩上。在反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提倡为自身的罪行忏悔,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常见的一个主题,雷尼不像其他艺术家那样将其描绘成忏悔的妓女,而是旨在说明诱惑的危险和忏悔的救赎力量。为了应对嗜赌造成的财务危机,雷尼创作了大量易于制作的小尺幅流行题材绘画,这幅作品便是一个典型,其流畅的笔触、多彩中略带银色调的人物描绘是画家这一时期最常见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彼得 •德• 霍赫</p><p class="ql-block">Pieter de Hooch</p><p class="ql-block">(1629-1684年后)</p><p class="ql-block">庭院里的音乐会</p><p class="ql-block">A Musical Party in a Courtyard</p><p class="ql-block">167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16年购入 (NG3047)</p><p class="ql-block">德•霍赫是一位风俗画家,常以中产阶级妇女儿童的家庭生活为题材,他在1660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后的创作记录了此地时尚的生活,这件作品正是其中代表。前景中一组人物身处阴凉的庭院,建筑细节几乎隐没于阴影中。精致的衣着、桌上具有异国情调的士耳其地毯和橙子都表明画中人物生活富足。左侧的女子正以类似大提琴的方式演奏小提琴,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中,演奏音乐常隐喻男女交欢。右侧门道中一位男子背对我们,将视线引向描摹细致的明亮远景。以门道或窗户街接空间是德•霍赫常用的构图手法,整幅画作半明半暗。</p> <p class="ql-block">桑桑索费菜托</p><p class="ql-block">Sassoferrato</p><p class="ql-block">(1609-1685)</p><p class="ql-block">祈祷的圣母</p><p class="ql-block">The Virgin in Prayer</p><p class="ql-block">1640-165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46年理查德•西蒙斯遗赠 (NG200)</p><p class="ql-block">这幅充满张力的作品描绘的是正在安静祈铸的圣母玛利亚。这一主题在强调个人奉献和沉思的反宗教改革时期十分流行,意大利画家柔索费莱托是创作者中的佼佼者。他以有限的用色表现出纯净强烈的视觉效果摒除所有无关细节。真人大小的圣母笼單在红色、白色和珍贵的深蓝中,仿佛一尊完美无暇的雕像,从难以字透的黑色背景中浮现。明亮的光照在圣母平静的脸上,她似乎就在我们面前,接受着人们的祈祷。桑索费莱托深受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佩鲁吉诺和拉斐尔的影响,这幅作品中圣母的面部特征以及颜色优雅的长袍令人想起拉斐尔,但强烈的戏剧性灯光则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亨利 • 雷班爵士</p><p class="ql-block">Sir Henry Raeburn</p><p class="ql-block">(1756-1823)</p><p class="ql-block">弓箭手</p><p class="ql-block">The Archers</p><p class="ql-block">约1789-1790年,布面油面</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2001年通过“替代遗产税计划”获得</p><p class="ql-block">(NG6589)</p><p class="ql-block">雷班是最负盛名的苏格兰画家之一,尤其擅长肖像画的创作。其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极富写实性,用色大胆且具有戏剧化效果。这幅画描绘了十几岁的罗伯特和罗纳德•弗格森兄弟享受射箭运动的情景,当时这项运动</p><p class="ql-block">正在经历一场时尚的复兴。从画面的构图中推测,年纪稍长的罗伯特 (1770-1840)位于左侧,占据主要地位,而弟弟罗纳德(1773-1841)位于右侧。此画在构图、灯光和色调对比方面都极为复杂。明亮的灯光映村下,罗伯特的轮廓特别优美,而罗纳德则完全在阴影中,被哥哥绷紧的弓弦框中。该作品可以追湖到雷班绘画生涯的早期,也是他</p><p class="ql-block">奠定地位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马洛德•威廉• 透纳</p><p class="ql-block">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p><p class="ql-block">(1775-1851)</p><p class="ql-block">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p><p class="ql-block">The Parting of Hero and Leander</p><p class="ql-block">1837年前,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56年透纳遗赠 (NG521)</p><p class="ql-block">透纳是英国浪漫主义画家,被称作“光的画家”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他从沉船、火、自然灾害和现象中获得创作的想象力,也沉醉于描绘现代机械和工业化带来的变化。该作品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海洛和利安德的爱情故事,海洛是爱神阿佛洛狄式的女祭司,住在分隔欧亚两大洲的海勒斯邦海峡上的座塔里。她爱上了住在亚洲的利安德。海洛每晚都会点灯,引1导利安德前来身旁陪伴。一天晚上,灯被意外吹灭,利安德不幸淹死,悲痛的海洛从塔上一跃而亡。有别于把主要人物置于构图中心的绘画惯例,该作品将画面中正在诀别的情侣置于水边的阴影中。</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约瑟夫 •韦尔内</p><p class="ql-block">Claude-Joseph Vernet</p><p class="ql-block">(1714-1789)</p><p class="ql-block">有渔民的河流</p><p class="ql-block">A River with Fishermen</p><p class="ql-block">175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79年约翰 •亨德森遗赠 (NG1057)</p><p class="ql-block">韦尔内生于阿维尼翁,在1734至1752年间客居罗马,后成为法兰西学院派的一员,是18世纪后期法国最卓越的风景画家之一。他延续了克劳德和普桑的绘画传统,以描绘意大利风光闻名,也擅长表现暴风雨和月光场景。这幅作品采用一系列对角线构图。左侧从岩间伸出的树枝与右侧人物框定了中心场景,两岸峭壁如舞台布景,随之字形的水流渐行渐远。透视法强化了景深,观者对色彩与氛围的感知也随之改变。水畔建筑形似万神殿,同样的建筑也见于画家在22年后绘制的《日落的风景》及其他作品。韦尔内会重复使用某些元素,以构建理想化的意大利乡村风景。</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劳伦斯爵士</p><p class="ql-block">Sir Thomas Lawrence</p><p class="ql-block">(1769-1830)</p><p class="ql-block">红衣男孩</p><p class="ql-block">The Red Boy</p><p class="ql-block">182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2021年通过英国国家美术馆美国之友、吉利恩•克利弗小姐遗产、艺术基金(通过沃夫森基金会拨款)、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曼尼、 布丽吉塔•戴维森慈善基金会、威廉,夏普先生以及业余爱好者协会慈善信托的赞助购入 (NG6692)劳伦斯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继承了庚斯博罗、雷诺兹和凡 •代克的画风。这幅画细腻地描绘了第一代杜伦伯爵六、七岁的儿子查尔斯•威康•兰姆顿,是其公认的杰作,并成为首幅印在英国邮票上的画作。男孩坐在岩石座椅上,俯瞰月下的大海,沉浸在大自然中。他的苍白皮肤、柔软的红色丝绒套装和松散的蕾丝衬衫,使其更显得迷茫和脆弱,仿佛感受到大自然崇高力量的启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挑战着每个孩子视自己的感受白由发展。身旁的鲜花象征着他的年轻,但这是一个凄美的纽节—其于13岁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 •梵高</p><p class="ql-block">Vincent van Gogh</p><p class="ql-block">(1853-1890)</p><p class="ql-block">长草地与蝴蝶</p><p class="ql-block">Long Grass with Butterflies</p><p class="ql-block">189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26年通过考陶尔德艺术基金赞助购入 (NG4169)</p><p class="ql-block">梵高是最受欢迎的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在创作中常使用浓重的颜料和强有力的笔触,试图通过明亮鲜艳的色彩来表现丰富的情感。1889年5月至1890年5月,梵高因精神状况不稳定,在法国南部的圣保罗 •德•莫索菜精</p><p class="ql-block">神病院就医。情况好转时,院方允许他在医院的一些特定场所作画,其中包括一片梵高所称的“废弃花园”。此间他创作迎150幅作品,其中诸多素描和油画作品都描绘了这片人迹罕至的花园。此幅作品也同样聚焦于这片</p><p class="ql-block">草地,浓墨重彩的笔触在不同方向上彼此叠加,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几只白蝴蝶在绿丛中飞舞,通往远方的小径给人以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约翰 •辛格 •萨金特</p><p class="ql-block">John Singer Sargent</p><p class="ql-block">(1856-1925)</p><p class="ql-block">酒杯</p><p class="ql-block">Wineglasses</p><p class="ql-block">可能作于187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2018年代替遗产税由英国政府接收井分配给国家美术馆 (NG6670)</p><p class="ql-block">萨金特生于佛罗伦萨,父母是美国人,但他一生大多在欧洲度过,是其所在时代的肖像画领军人物。他使用松散又忽隐忽现的笔触,没有混合颜料,来表现形式并创作新鲜感,也十分着迷于光影效果和笔触的流畅度,直接用蘸满颜料的笔在画布上作画,受到了印象派影响。该作品描绘的场景可能是咖啡馆或私人花园,虽无人在场,但两个酒杯却让人浮想联翩,或许这个露台刚见证了一场浪漫约会。</p> <p class="ql-block">克克劳德 •莫奈</p><p class="ql-block">Claude Monet</p><p class="ql-block">(1840-1926)</p><p class="ql-block">鸢尾花</p><p class="ql-block">Irises</p><p class="ql-block">约1914-191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67年购入 (NG6383)</p><p class="ql-block">莫奈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风景画家,其作品《印象•日出》成就了这场艺术运动的命名。他乐于探索光与影的运动,经常对同一对象作多次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捕捉美丽的瞬间。莫奈最喜欢的花卉之一 是鸢尾花,他在自己的水上花园里种植了许多不同品种。1914年至1917年,他绘制了约20幅鸢尾花,很多有着不同寻常的视角。此作品中,莫奈使用了大量浓重的紫色、蓝色和绿色,而边缘处是一些明亮的留白。他的双眼当时正饱受白内障困扰,极大程度影响了视力。这幅两米高的巨作于莫奈去世时仍留在工作室内,所以尚不清楚是否已完成。</p> <p class="ql-block">以上画我按年代的顺序排列,这次展览涉及50位艺术家的作品。我对这此展览最大的感受是,每幅展品旁的注解写了很详细,使每个看展的人都能看懂。亲身体验每幅画作中的人物,细节等各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真的太棒了,不愧为视觉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