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随笔】以弱胜强的关键是创造条件,实现强弱转换

凯歌

<p class="ql-block">“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一句名言,很多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是认识不足的,但我经常反省自己,对自己是什么人很清楚。干具体的事儿以及耍个小心眼儿、玩个小计谋不是我的长项,我的优长之处是深度思考,善于谋篇布局。打个比方说,如果生活在古代,我这个人既不能冲锋陷阵,也不能坐阵中军,但当个幕僚或者师爷,或者戴个瓜皮帽、踱着方步,盘算店铺应该进什么货,什么货应该尽快出手 ,干这些活还是可以的。跟对了人的话,立下一点功业的可能性还是有的。</p><p class="ql-block">​我读的书,估计万卷是有的吧,但未破。在有的人特别是奸滑的人看来,我不过就是个书呆子。其实我这个人肯面对实际,也爱调查研究,心里也能装住事,这都是比较好的品质。我现在也经常读毛泽东的书以及一些哲学历史书籍,琢磨一些道理,虽然干不了什么了,但也不愿意让脑子懒下来,虽然也不过就是一个书生。今天看到几个朋友,又谈了一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心得。</p><p class="ql-block">我说,什么都不是绝对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能做到,但靠硬拼是不行的,真正取胜还得是利用或创造条件,形成以多胜少。举个例子,过去有的险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是少数,万夫是多数,本来一个人对一万个人是赢不了的,是弱的一方,但占据了有利地势,就形成了强弱转换,在具体条件下,弱就变成了强,强也变成了弱。这里启发人的是,在生活工作当中,岗位很重要,必须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一定是你自己特别强,而是因为你拒守的是险关,如果在无险可守的平地上,你一个大丈夫对一万个小丈夫试试看,就知道谁厉害,你肯定是被秒杀。你依托的是险关,但你自己不是险关。还有一个启示就是,险关往往就是关键岗位 ,必须用放心的人去守,险关一旦失守,则大门洞开,所以重要和关键岗位,必须用人品过硬,忠于职守的人 ,否则这个关口不用攻,就被他卖了。攻是攻不下来的,怕的是用人失察,不攻自破。</p><p class="ql-block">我们党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是统一战线 ,在政治上分化瓦解对手,让拥护我们的人多多的,在军事上迂回穿插,把对手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从而形成局部优势。这在工作上对我们的启发是,孤军作战是不行的,要善于联合与合作,这样力量就强大了;要用80%的精力抓重点和关键,重点和关键往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且在工作布局中占的是20%,只要不平均用力,用80%的精力把占20%的重点和关键抓好,就抓住了牛鼻子,精力也相对够用了,而且全盘皆活。</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不是主力部队,但是找准定位,拣那些主力部队顾不上干的活去干,还能够填补空白,在某种意义上实现突破和创新。刘伯承曾经说过,他用一个班也能打一个军,不是正面硬拼,那样肯定是不行的,他的办法是迂回到敌军的身后,专打零零散散的掉队士兵,这样就能以一个班打一个军了。</p><p class="ql-block">​天下的事,隔行不隔理,只要善于抽象概括和总结,无论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可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