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

calmness

<p class="ql-block">《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愿你历经沧桑,永葆天真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近期,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一书,真切地领悟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这句话的内涵。季老在这本书中,从谈人生的意义到分别谈读书、处世、当下、生死等,字里行间无不蕴涵着已到耄耋之年季老的人生智慧。</p><p class="ql-block"> 季老认为不完美才是人生,祸福相依,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未必不可;关于处世,季老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安于当下;关于生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座右铭体现出季老的通透与豁达。</p> <p class="ql-block">  季老学贯中西,兼容百家,享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却淡泊名利,三辞桂冠,坚持做真实的自己。季老在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后,用质朴、温暖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归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p> <p class="ql-block">  季老谈得最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喜欢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从清平县的官庄到泉城、水木清华,到德国小城哥廷根,再折回北大燕园……漫长的人生之路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可谓快乐与苦难并列,顺利与打击杂陈。他觉得自己就是鲁迅散文中的过客,所不同的是他既看到了坟,也看到了野百合和野蔷薇。虽然觉得自己看透了生死奥秘,却曾被上腭两个水泡吓破过胆,应该是他对这个世界有许多的留恋,他舍不得他的季荷,舍不得他的波斯猫,当然还有家人朋友……他希望在不长的余生尽最大的努力让身边的人愉快,也绝对不会忘记祖国,只要能做到的事,不管多么微末,一定竭尽全力去做,这样心才会宁静,多么赤诚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他自知眼前的路越来越短,于是弥加珍惜,为了避免“当时只道是寻常”,觉得应该仔仔细细过日子了。所谓仔仔细细就是: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温柔,少一些莽撞;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兽性。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不想成为行尸走肉,不是坐等死神、得过且过,却要把日子过得精细有意义,让每一分一秒都不寻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内心通透、无所畏惧,源自他阅尽千帆、从容淡泊,也源自于他一生遵从己心、不为外物所扰。因为心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畏无惧,而潇洒自由。“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季羡林在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也是这位德高望重、名垂学林的学者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正如季老所说“有福读书,可慰平生”。每天读几篇,犹如喝心灵鸡汤,感受到季老的大智若愚,豁达真诚,从他身上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态度,汲取一些万事安然于心的智慧。这个春天,因为读书,内心变得安然而明朗。</p><p class="ql-block"> 看尽繁华,才知简单最美;人生无常,阅尽霜花,心安即是归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