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正视清明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清明节就要到了。上山扫墓之前,正确认识一下清明习俗还是很有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清明节的意义。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民间祭祀习俗,表现自古至今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缅怀祖先的传统美德。然而,年轻一代中相当部分人似乎已经忽视了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要么漠不关心,要么视之为迷信活动。故而,有人发现,跪在祖先墓前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而青壮年为数不多了。还有人说,青壮年忙着外出赚钱,钱赚多了,可孝心淡了,所以不愿上山扫墓了。而一些青壮年很讲究排场,就算人来了,那也是开着豪车“到此一游”,显摆阔气而已。</p><p class="ql-block"> 客观地说,上述言论虽然有失偏颇,难免以偏概全,但确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其次,登山扫墓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要注意安全,防火意识首当其冲。此外,环境保护、出行方式和祭祀方式等也要考虑。假如把果品、纸张、冥币等摆放得遍地皆是,一片狼藉,那就得不偿失了。事实上,这种形式并不可取,一是太浪费,二是辣眼睛,三是伤环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 <p class="ql-block"> 自古至今上坟扫墓都是很严肃的,也很考究,用“尊严肃穆”等成语来形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扫墓不过三代”。据说,在古代血缘关系特别重要,农谚曰:“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了”,以此形容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有人认为,这种说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但客观事实确实如此,即使在当代,三代以上的亲戚已很少来往了,至于三代以外上坟扫墓更是淡然了,但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处理。</p><p class="ql-block"> 古人还认为,“上坟扫墓不过未时”。古代一天有12个时辰,“未时”是指下午一点至三点这个时期,意思表明扫墓一般不要超过下午三点,因为天太晚了阴气太浓,对人不利。而正午阳光明媚,阳气中天,最有利于出行办事。</p><p class="ql-block"> 古人还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三种人不应上坟扫墓”。古人留下一个规矩,女婿一方,老人儿童以及孕妇等这三种人不必去爬山扫墓。有些地方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还制定“女婿不上坟,上坟辱先人”这种很严厉的规矩,可见古时候对女婿上坟扫墓多么抵触和排斥。至于老幼孕妇不上坟,更多的是从安全方面考虑,因为山高路远,并且坟地阴森,故而老幼孕妇很不适应,甚至成为行动负担。“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建议一旦上了七十岁就不要登山上坟了,身体带病者也不要远行扫墓了。古人还特别强调,不带儿童上坟扫墓,那是因为有些小孩口无遮拦,在墓前指指点点,说说笑笑,这对祖先不够尊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特殊的扫墓仪式具有非凡的积极意义和隆重感,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扫墓,缅怀革命先烈”就是那种大格局的扫墓活动,超越一般民俗的扫墓仪式,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大力提倡。令人欣慰的是,临近清明节,全国各地都在关注着宁夏固原的二所学校,被当地师生的具体行动和精神面貌所震撼。网上视频播放了一个浩大场面,宁夏固原二所中学2000余名学生徒步54公里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这一活动竟然坚持了长达26年之久,令人敬佩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故而,不同地方的习俗并不相同,具体情况还得具体看待,应当以当地习俗为重,以他乡形式作为参考。然而,科学的积极的扫墓活动值得大力提倡,而不科学不合理的习俗应当克服乃至废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