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岭南传统建筑艺术文化

咖啡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是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陈家祠:“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陈家书院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坐北朝南,纵深80米。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p><p class="ql-block"> 陈家祠有大小19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庭院穿插。形成三路、三进、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正大门即首进大门又称头门,是实板门(见图)。</p><p class="ql-block"> 中路从前往后顺序是:一进大门是实板门,门厅设挡中屏门。二进中堂是敞厅,靠背屏门不是全遮挡,毎扇门分上部和下部,上部是通透的,视线是半遮挡,下部是密封的。三进祖堂是敞厅,不设门。</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初被收录进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巨著里。</p><p class="ql-block"> 是羊城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正大门屋顶有三个,包括正中三开间一个,左右尽间各一个。</p><p class="ql-block"> 而二、三进的五开间用一个屋顶。</p><p class="ql-block"> 因为封建等级规定,没有皇帝恩准,地方宗祠头门首进不允许五开间用一个屋顶。</p><p class="ql-block"> 而建于番禺留耕堂曾受皇帝恩准,内有圣旨牌楼,所以头门五开间用一个屋顶。</p><p class="ql-block"> 石台阶的步级一般为单数。中国文化认为单数为阳数。最上一级要整块条石。台阶两侧设垂带石收口,等级高的建筑其垂带石做石雕,雕有抱鼔、动物等。</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在建筑设计上针对防飘雨的三大件有滴水瓦、飞子和封檐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避免了风雨落到挑檐桁上。</span></p><p class="ql-block"> 在防潮方面,陈家祠的支撑柱的柱脚卷刹可以避免木柱上部稍有移位时柱脚开裂,柱櫍的横木纹则可以阻隔石础的凝结水上升进入竖木纹的柱脚。</p> <p class="ql-block">  陶塑、灰塑是岭南建筑屋顶装饰最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共有十一条陶塑脊饰。有文如壁、宝玉荣、美玉成、吴奇玉等店造,内容丰富,人物众多。</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屋顶陶塑属于石湾陶塑脊饰,又称“花脊”,用陶泥雕塑后经煅烧而成。</p> <p class="ql-block">  屋脊陶塑是专门装饰于祠堂、会馆以及庙宇等大型建筑物屋脊的特殊工艺。该工艺手法起源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岭南地区,陈家祠建筑是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陶塑主要置于建筑物脊装饰屋顶,脊上的人物、动物等都塑成向前倾斜,让人们从下往上看时恰成平面对视,为耐风吹日晒雨淋,多施以黄、蓝、绿、褐等色釉,经高温煅烧成型。</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的灰塑作品主要装饰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题材包含了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p> <p class="ql-block">  屋脊装饰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石山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采用民间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粤剧折子戏场面形成故事,极为通俗化,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俗尚。&nbsp;</p> <p class="ql-block">  岭南砖雕大多是在烧制好的青砖上雕刻而成,是真正的“砖雕”。</p><p class="ql-block"> 而北方砖雕多是在泥坯上雕好图案,再送入柴窑烧制。</p><p class="ql-block"> 该图为梁山聚义图。</p><p class="ql-block"> 该砖雕以梁山英雄聚义为题材,雕刻出一片恢弘的殿堂楼阁背景,正中殿堂悬挂“聚义厅”的牌匾,坐在聚义厅正中的是晁盖,下方手摇羽扇的儒生是吴用。数十名梁山好汉在两边排列有序,雕刻人物达52人之多,造型各异,性格突出,生动逼真。</p><p class="ql-block"> 这幅砖雕表现了众好汉江河归海,同聚梁山,可能暗含陈家书院意在聚集陈氏精英,与建设之初衷极为吻合。</p> <p class="ql-block">  岭南(广府¥砖雕的制作,一般是先有整体图案勾画设计,然后按图依次雕制一件件砖料,最后整合砌上墙面完成作品。</p> <p class="ql-block">  岭南雕刻方式有利于细腻的刻画和细节的表达。因此,较之于北方砖雕的粗犷浑厚,广府砖雕显得纤巧玲珑,精妙入微,有“花瓣薄如纸,胡须细如丝”的效果,即花瓣薄如纸张,人物胡须清晰可数,又称“挂线砖雕”。</p><p class="ql-block"> 该图为“松鹤图”。该砖雕以松树和喜鹊构成主要图案,寓意长寿吉祥。两侧配有两幅书法名帖,旨在将意境阐述。</p><p class="ql-block"> 左侧为宋人蔡襄的 《梦游洛中十首其一》:“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第三句和原诗稍有出入。</p><p class="ql-block"> 右侧是清代四大书法家王文治七言诗:“雨过寒山解缆迟,将行还问后来期。钟声明发龙山下,犹座枫桥夜泊时。”</p> <p class="ql-block">  岭南砖雕的雕刻手法多样,浅浮雕、高浮雕、阴刻、透雕和线刻交替穿插使用。</p><p class="ql-block"> 一件作品往往由几层砖块组构,最甚者有七八层的深度,景致立体, 富于起伏变化,“舞台效果”强烈。</p><p class="ql-block"> 在不同时辰的阳光照射之下,作品还能呈现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泽,高光部分更是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墀头砖雕</p><p class="ql-block"> 用砖雕来展示古代诗文和书法艺术,让典雅的砖雕更富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广府砖雕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共计有57件木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7日,木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的千年师徒相传的“民间工艺”里雕塑中的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p><p class="ql-block"> 而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即“精细木工”。</p> <p class="ql-block"> 木雕选材为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质地细密(即密度大)坚韧,并且不易变形的植物(树)。</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里的木雕工艺中采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里的木雕根据材料不同可分为红木雕刻,白木雕刻,黄杨木雕及龙眼木雕等。</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建筑木梁结构</p> <p class="ql-block">石弓梁是由木弓梁演变过来。</p> <p class="ql-block">  前后庭院间有卷棚顶连廊相连,连廊采用细铸铁柱支撑,显示了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连廊具有遮风挡雨,联通书院各个建筑的作用,同时也有分隔院落的功能,但又隔而不断,使庭院景色富于变化,不显呆板。</p><p class="ql-block"> 连廊与青云巷相连,在祠堂南北均有出口,是沟通房屋南北向交通的重要道路。</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二进聚贤堂是广东全省陈姓族人聚会议事的中心场所,是陈氏书院最重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聚贤堂为硬山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前后檐柱均为方形花岗石柱,上额置石雕“虾公梁”,并有石雕驼峰、雀替等。</p> <p class="ql-block">  聚贤堂堂宇轩昂,庭院宽敞。</p><p class="ql-block"> 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p><p class="ql-block"> 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石砌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p><p class="ql-block"> 聚贤堂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建筑石雕</p> <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的建筑类型有堂、厅、厢、斋、廊和青云巷等,附属设施包括:庭院、前院、水塘,以及旗杆、水井等。</p> <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左、右两路共有6座厅,结构上采用墙承檩的做法(即山墙承托檩条,山墙边不设木构架),仅在山墙边的前后檐部设石柱。山墙均为青砖砌筑的“双圩墙”。</p> <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东西两侧设东西两庑,庑内有廊和厢房。厢与斋的屋顶形式多样,装饰繁简得当,高低起伏。斋和前后厢为硬山顶,中厢为卷棚顶,都不做灰塑和陶塑正脊,只有后厢檐口设灰塑压檐。前厢立面柱间全部为木制门窗扇,镶嵌有彩色玻璃的“满洲窗”。</p> <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左、右两路共有6座厅,结构上采用墙承檩的做法(即山墙承托檩条,山墙边不设木构架),仅在山墙边的前后檐部设石柱。山墙均为青砖砌筑的“双圩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