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旗渠精神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日、龙泉村党委组织80名党员前往红旗渠参观学习接受教育。通过参观红旗渠展览馆,听取讲解观看图片和实物,使全体党员无比震撼,切实感受到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16字精神,体现了林县人民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在太行山上,修渠过程中孕育出的红旗渠精神,早已浸润在林县人的血液里,历时10年,30万人参与修筑的引水工程“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穿越了太行山,削平1250座山,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主干渠长度七十公里左右,总长度达1500公里。</p> <p class="ql-block">党员们在展览馆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下午党员们来到了红旗渠青年洞,在这里各支部分别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牢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始终是我们与时俱进、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p> <p class="ql-block">  龙泉党员在山脚下面对党旗进行宣誓,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  参观后,龙泉村党委书记宋运中进行讲话,通过今天的参观学习,我们党员要时刻谨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把精神融入的工作当中去。同时要求大家,既要学习红旗渠精神,也要学习龙泉村“艰苦奋斗,平整土地,向盐碱地要粮食的精神”。1971年以前龙泉村年年靠国家的统销粮度日,多年忍饥挨饿,人们盼着能吃饱饭。党支部提出了平整改造堤后地的方案,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组织专业队搬“盐碱隔岭”。18个生产队,每个队抽调20名年龄20至40岁男女强壮劳力,刚结婚的新媳妇便参加了专业队员,共360人,在老书记梁修昌的带领下,建起临时工棚,临时伙房,吃住在工地。他们冒着零下13度的低温,有时下着雨夹雪。他们靠着铁锨和平车,在泥泞的,能把平车轮胎陷多深的“路”上,用一冬、一春时间的奋战,变成马路东、马路西、小堤外、小堤里四块大方田搬土5万方修建马路1.5公里,1972年又修建了大、小渠,堤后地彻底变成米粮川。这就是老一辈龙泉人为了子孙吃饱饭,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我们后辈应该铭记这段奋斗史,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龙泉人团结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把龙泉建设的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