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p><p class="ql-block">“爱”是仁爱,仁爱是滋养生命繁衍的一个根本。这个还应该从天地说起,天地的根本特性就是仁爱,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无私地生养万物。人以仁爱为心,自然能够推己及人,这才是繁衍后代的最根本条件。</p><p class="ql-block">“忍为不育之根”,“忍”,或者理解为刻薄,或者理解为残忍。刻薄就寡恩,残忍则往往杀气太重,总之都是正气不足,障碍生子,更障碍生出好孩子来,甚至生了孩子也难以抚养成人。所以说,刻薄寡恩是造成不生育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余矜惜名节”,矜惜,就是过分看重,过分爱惜。过分看重,过分爱惜自己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常常不能放下自己的名节顾虑,去救助人。这里是个理解的难点。他不是说我因为要保持我的名誉节操而不去救助人,这么理解讲不通,矛盾了。他其实是说,一个人身份意识太强,放不下身段,转换不了角色,因为这些不去救助别人。比如我们在大街上,遇到人摔倒,摔得挺重,他自己爬不起来,甚至需要医疗救助,我们觉得自己不认识他,彼此是陌生人,没义务,就不肯拉一把,扶一下,不肯打120叫救护车。这就属于“矜惜名节,不能舍己救人”。我们坐在地铁上,坐在公交车上,觉得自己是老年人,就应该坐着,明明我们身体非常好,但就是觉得我们是老年人,旁边有年轻人身体状况非常差,但是我们就是不能起身把座位给他坐。这也属于“矜惜名节,不能舍己救人”。这样的事情做多了,成了为人处世的习惯了,就是“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p><p class="ql-block">▲下面给各位学友讲几则故事,正面的故事,不“矜惜名节”,能够“舍己救人”的,帮助各位加深理解,也放松放松精神。</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故事——太监故意念错一个字,拯救一千多人性命</p><p class="ql-block">太监在古代皇宫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服侍在皇帝身边的人,有时难免恃宠而骄;历史上就有过宦官专权的情况,由于皇帝的宠爱,导致宦官对权力欲望过度膨胀,最后埋下了祸根;所以,有时候我们对宦官有着极不好的印象,但也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这样的,也有心存仁厚为皇帝着想的好宦官,后唐张居翰就是最好的例子。</p><p class="ql-block">张居翰(857年—928年)是唐末五代初年的宦官,他是后唐庄宗李存勗的太监。在五代十国这个动荡的年代,战乱连年;公元926年,后唐庄宗决定起兵攻打后蜀,当时后蜀实力不如后唐,后蜀皇帝王衍知道自己国家的情况非常糟,已无力挽救,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这样也许还会有一条活路。</p><p class="ql-block">当后唐庄宗得知后蜀皇帝王衍投降,自然是十分高兴,没想到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后蜀降服。当时庄宗心情大好,看在后蜀皇帝王衍这样诚心诚意投降的份上,就不杀他,还分封给他一片领土;王衍由于投降逃过一死,百姓也因此免受战乱之苦,从这个角度来看,王衍还算是一代明主,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但好景不常,投降换来的安定并没有太久!</p><p class="ql-block">后蜀投降没多久,后唐发生了叛乱,后唐庄宗决定御驾亲征,但庄宗非常担心刚刚投降的王衍如果想趁著这个时机东山再起该怎么办呢?有个唱戏的伶人向皇帝建议,把王衍这一行人全部杀死,如此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可是这样一来,当初说好不杀王衍的话就不算数了,正所谓君无戏言,这可真成戏言了。但是,就算这样,在江山社稷面前,戏言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他采纳了伶人的意见,下诏书将王衍一行人,全部杀掉。</p><p class="ql-block">通常皇帝下令的诏书,都是由皇帝身边的太监去宣读的,这次的任务正好落到了太监张居翰的身上。当张居翰看到这份圣旨时,非常惊讶,不明白为何要将王衍一行人全部杀死,前不久还要赏王衍封地呢?而且这里面还有许许多多无辜的人,张居翰非常同情他们。</p><p class="ql-block">张居翰在深思熟虑后,他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那就是在宣读诏书的时候,偷偷修改一字,将“王衍一行”改为“王衍一家”,虽然王衍一家难逃一死,但随王衍同行的一千多人得以免死。</p><p class="ql-block">擅改诏书是要冒杀头风险的,所幸的是,庄宗回朝后并没有追究;因为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谋反的事情,而且张居翰已经把最让他担忧的人杀掉了;其次这件事情,庄宗自己也不讲理,虽然没有任何人敢说什么,但是还是有损面子的,所以张居翰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他的一些颜面,庄宗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追究张居翰的责任了;由于张居翰的仁慈,后蜀百官及王衍的仆役等一千馀人的生命,才得以保全。后世评价张居翰,不恃势招事揽权,冒死更改诏书以救无辜,在宦官中不失为正人君子。</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故事——《阅微草堂笔记·养瞽院》</p><p class="ql-block">育婴堂、养济院,是处有之。育婴堂、养济院到处都有。</p><p class="ql-block">惟沧州别有一院养瞽者,而不隶于官。可沧州有一个院专门收养盲人,却不隶属于官府。</p><p class="ql-block">瞽者刘君瑞曰:“昔有选人陈某,过沧州,资斧匮竭,无可告贷,进退无路,将自投于河。据有个叫刘君瑞的盲人说:“有位候补官员陈某,路过沧州,路费用完,进退无路,想投河自尽。</p><p class="ql-block">有瞽者悯之,倾囊以助其行。有位盲人同情他,解囊相助。</p><p class="ql-block">选人入京,竟得官,荐至州牧。陈某赶赴京城,得到官职,后来被举荐为一州之长。</p><p class="ql-block">念念不能忘瞽者,自赍数百金,将申漂母之报。陈某一直念念不忘那位盲人,便亲自带了几百两银子,打算像韩信那样报答有恩的漂母。</p><p class="ql-block">而偏觅瞽者不可得,并其姓名无知者。但他四处寻访,始终没有找到那位盲人,而且连盲人的姓名也没查询到。</p><p class="ql-block">乃捐金建是院,以收养瞽者。于是就捐钱在沧州修建了这个养瞽院,收养盲人。</p><p class="ql-block">此瞽者及此选人,均可谓之善人矣。”这个盲人和这位陈某,都称得上是古道热肠的人。”</p><p class="ql-block">君瑞又言:“众瞽者留室一楹,旦夕炷香拜陈公。”刘君瑞又说:“盲人们在院里留出一间房子,早晚烧香膜拜陈公。”</p><p class="ql-block">余谓陈公之侧,瞽者亦宜设一坐。我认为在陈公的座位旁,也应为盲人设一个座位。</p><p class="ql-block">君瑞嗫嚅曰:“瞽者安可与官坐?”刘君瑞不安地说:“盲人怎敢与州官平起平坐?”</p><p class="ql-block">余曰:“如以其官而祀之,则瞽者自不可坐。我说:“如果按官位来祭祀,盲人当然不能坐。</p><p class="ql-block">如以其义而祀之,则瞽者之义与官等,何不可坐耶?”如果因为义举来祭祀,那么盲人的义和官员相等,怎么不能坐呢?”</p><p class="ql-block">此事在康熙中,君瑞告余在乾隆乙亥、丙子间,尚能举居是院者为某某。今已三十余年,不知其存与废矣。这件事发生在康熙年间,而刘君瑞讲给我听时,是在乾隆二十、二十一年间。当时,刘君瑞还能说出院中许多盲人的名字,如今已经三十多年了,不知养瞽院还在不在。</p><p class="ql-block">这则故事里的盲人,他如果觉得我是个盲人,我自身够不幸的了,那还有心情管闲事,他就不会出手救助那位落魄的官员陈某,如果这样做,那就属于了凡先生说的“矜惜名节,不能舍己救人”,也就不会有陈某的发达,发达后陈某在沧州创建“养瞽院”,专门收养孤苦无依的盲人。我们看,这环环的因果都跟着呢。</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来自台湾的故事——一碗汤【略】</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抛开“矜惜名节”,只说说“不能舍己救人”。“舍己救人”一般理解是放弃自己的利益等救助别人,这里我们可以拓展一下,就是,往往只须我们克服自己的毛病,就可以造福他人。例如:</p><p class="ql-block">一根火柴不值一毛钱,一栋别墅价值数百万。但一根火柴可以烧毁一栋别墅。一根火柴是什么东西呢? ①无法自我控制的情绪; ②不经理智判断的决策;③顽固不化的个性;④狭隘无情的心胸。类似的火柴,你有几根?</p><p class="ql-block">我们把类似的这些“火柴”舍了,就是放下自己固有的“名节”,就能利益别人,舍己救人。</p><p class="ql-block">以上是了凡先生说他爱惜自己的“名节”,常常不能舍弃自己的利益救助别人,这也是他没有子嗣的一个原因。</p><p class="ql-block">▲接着又说:</p><p class="ql-block">█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p><p class="ql-block">前面说自己有洁癖、爱发怒、矜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因为这些所以不应该有子嗣,这都是讲存心,“多言耗气”这是从生理上说。他一共反省说了六条生理原因,首先是他喜欢多说话,言语上常常喜欢强出头。话说得多就容易伤气,损伤身体,这是讲没有子嗣的第四个原因。</p><p class="ql-block">我们学友中可能有深通中医医术的,我不懂中医,这里只是搬来一段中医“五脏养生”的理论,转述给各位,希望有助于理解了凡先生讲的这个“多言耗气宜无子”,并请方家指正:</p><p class="ql-block">“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少欲,肾水自足。”</p><p class="ql-block">人家善待我们,给我们好处,或者慢待我们,让我们难堪,也就是遭遇顺逆的境界,能够做到内心平静,不喜不悲,我们的肝脏,肝脏对应五行属木,就会保持安宁,保持安好。有所行动和静处不动的时候都能够心存恭敬,规规矩矩,我们的心脏,心脏在五行中属火,就能保持安定,保持安好。饮食有规律,有节制,我们的脾脏,脾脏在五行中属土,就能保持不漏泄,脾胃不生病。下一条,就是有关了凡先生说的“多言耗气”了,调和气息,少开口说话,我们的肺脏,肺脏在五行中属金,就能够得到保全。淡薄名利,减少欲望,我们的肾脏,肾脏在五行中属水,就会充足,精力充沛,体魄健壮。</p><p class="ql-block">这是借着了凡先生的一句“多言耗气”,给各位介绍五行养生的口诀,方便我们借鉴,同时也证明了凡先生说的真实不虚,有助于我们理解。</p><p class="ql-block">█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p><p class="ql-block">这是了凡先生说自己不应该有子嗣的第五条原因,也是第二条生理方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他喜欢喝酒,酒瘾大。铄,原指熔化金属,这里是消毁,消损的意思。饮酒过度就会伤精,“精”是精神,伤精神,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伤害。</p><p class="ql-block">这一点,我们各位学友在生活中大概都有见证,不仅是见过因为饮酒过度而不能生育的,更严重的,患上严重的疾病,早早就过世,这都不少见。</p><p class="ql-block">█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p><p class="ql-block">第六条原因,也是第三条生理方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习惯于整夜整夜地不睡觉,他没说他不睡觉干什么,可能是读书,可能是跟人聊天,饮酒作乐,可能是做别的什么事情,总之是他夜里不睡觉。熬夜,这就是不懂得保养身体,就会造成身体越来越虚弱,。这是他说自己应该没有子嗣的第六个原因。</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中素问的第一章·上古天真论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p><p class="ql-block">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参考天地阴阳自然变化的规律,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作耗尽体力,所以能够形神俱健,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世。</p><p class="ql-block">他讲“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条养生要诀,真是高度凝练,简单易行。我们每位学友都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应用。</p><p class="ql-block">唉,现在虽然医学发达,可是终究救不了自我毁弃的人,多少年轻人夜生活无度,或者加班过量,有大病难治的,甚至猝死的也屡见不鲜,实在是可惜可叹!我们不多说,我觉得我们各位学友应该在这方面都会有正知见,都懂得“葆元毓神”,这样就好。</p><p class="ql-block">█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p><p class="ql-block">细数了六条,了凡先生末尾说自己还有很多“过恶”,那些都是造成自己没有子嗣的原因,但是他不打算一一详细地说了。到此为止,我们要看得出,了凡先生这是在“忏悔”,发露忏悔,自己揭露自己的过错,这是真心忏悔。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够对人说出来,坦诚地说出来,毫无隐瞒,这样做真的很不容易,很难得做到。佛家讲“忏除业障”,忏除业障是除掉业障的第一步,如果对自己的过错遮遮掩掩,不肯承认,不肯忏悔,那就不要妄谈消除业障。人能够发现自己种种的弊病,这是“开悟”。发现之后不自我护短,坦然承认,才能够把改正,这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也包括起心动念;把错误的思想行为改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正行为,消除业障第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改过自新。了凡先生很了不起,云谷禅师诱导他,他认真地反省,把自己的心行毛病一桩一桩的找出来,说出来,发露忏悔,这是后来他能够改造命运的根基。</p><p class="ql-block">▲那些从来没承认过自己做错了什么的人,从来只会自我标榜,自我贴金,自我鼓吹,没有反省能力,没有反思能力,这个做人的模式其实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作为高贵的人类的定义,否定了自己作为有灵性的人的定义。</p><p class="ql-block">▲讲到这里,我想起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的一句箴言:“我是我自己的障碍。”</p><p class="ql-block">这位女诗人大概率不会读过《了凡四训》,但是她非常可能读过其他开智慧的经典,她讲地太正确了,除了自己,没有什么能真正成为我们选择生活的障碍。我们如果能像了凡先生一样老实反省自己,真诚面对自己,就能除掉自己成就美好人生的障碍。</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都要及时觉醒,及时觉悟,迷途知返,未来还可以期待。不然,可就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曾仕强详解道德经》有一段话,足以因为警戒:“人是越长大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