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寻幽四明山

老罗

<h1>  三月下旬,与几位老同学跟团去了余姚的四明山旅游。春雨时下时歇,气候乍暖还寒,但我们的胸中早已是春光一片。</h1><h1>  听说,四明山的风景在路上,此言果然不虚。当大巴驶入著名的“发卡弯”时,车内不时发出惊叹声。车窗外闪过的山樱花,一树深、一树浅,星星点点、团团簇簇,像袅娜的炊烟,又宛如飘荡的云雾,把游人撩拨得兴奋不已。</h1> <h1>🔻四明山发卡弯美景(网上航拍图片)</h1> 四明山书画院 <h1>  我们入住在“四明山书画院”。酒店虽不豪华,但颇具特色。书画院地理位置极佳。它坐落于四明山的腹地深处。四周山泉叮咚,鸟语啾啾,常有云雾萦绕、翰墨飘香。</h1> <h1>  书画院的博物馆是一处收藏、创作、交流和探讨书画艺术的场所。游客在游览了真山真水之后有机会再欣赏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山水书画作品,确能提高审美的品味。</h1> 丹山赤水 <h1>  隔天,去游览四明山的4A景区“丹山赤水”。站在景区入口处的大道上,隐约望见一座小山村静静的卧在崇山峻岭之中。据《浙江诗画山水》一书记载,<b>元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四十五代传人沈太隆因不喜繁华,有避尘绝世之致,一路寻访胜迹,来到丹山赤水,驻足口占一绝,“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土择宜居此乐,岭头唯有白云来。”之后的六百余年,“沈氏”一脉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b></h1> <h1>  这座叫“柿林村”的山庄保存了不少明清时期的房屋。赭红色的石块垒起来的石屋,质感颇为坚固。</h1> <h1>  村内有一口古井,水质清澈纯净。它既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又承载了村庄的历史和传说。几棵老树和沈氏祠堂则述说着岁月的沧桑。</h1> <h1>🔻 全村最古老的柿子树,秋天成了网红打卡景点</h1> <h1>  2004年,著名学者余秋雨回到了家乡余姚,在畅游了四明山之后,留下了散文一篇。现存于村里的“秋雨坪”。文章说,<b>中国道教以修德养性、学道登仙为胜事,而修炼之地必选佳山胜景、大小洞天。代代道士布履处处,严校细勘。至唐司马承祯排定四明山洞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九。名曰丹山赤水洞天。后由宋徽宗御书此名赐于四明,天下皆知。</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沿着坎坷不平的古道,慢慢地向境幽气清的峡谷深处走去。</span></p> <h1>  一条山溪,因流经红土层,所以叫赤水溪。溪上有座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石拱桥,正中刻有“赤水桥”三字。过桥,迎面高百余米的丹崖峭壁上,刻有宋徽宗御笔<b>“丹山赤水”</b>四个大字。明朝高彝诗曰,<b>“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袜青鞋作胜游。百尺飞泉银汉雪,一声唳鹤洞天秋。”</b></h1> <h1>🔻 春天的溪水很小</h1> <h1>🔻 丹山赤水的地标景点</h1> <h1>  当了俘虏的北宋皇帝丢了江山却因擅长书法而留名青史。他自创的“瘦金体”,用笔细劲、结体疏朗,侧锋如竹、瘦硬有神。如今<b>“丹山赤水</b>”的摩崖石刻成了景区的地标和揽客的大旗,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瞻。</h1> <h1>  幽深的山涧,形成了不少深潭碧池。其中一圆形的华盖潭,清澈见底,曾孕育了一个神话的故事。</h1> <h1>  回程是一段不断向上的碎石古道,攀爬起来颇为费力。我走走停停,时而歇脚,时而采景。山路上,一座“九曲鸿运道”的牌坊在笑着给人鼓劲。幽篁深处破土而出的点点春笋,也给了我努力向上的力量。</h1> 白鹿观景台 <h1>  第三天,淅淅沥沥的春雨给位于山顶的白鹿古村抹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水灵灵的树枝滴翠挂珠,湿漉漉的远山云雾缭绕……</h1> <h1>  一条落英缤纷的樱花山径美得让人不忍踩踏,情不自禁地搜肠刮肚觅句赞美,<b>“花飞花落花不语。春雨春风春眷顾。石阶新绿间粉红,丝丝点点沁肺腑。”</b></h1> <h1>  《浙江诗画山水》一书说到,<b>“白鹿观景台”被誉为四明山最佳观景台。它上下有三层,举首便是沟壑纵横、翠谷黛山,放眼常见野马奔腾、云蒸霞蔚。</b></h1> <h1>  有一层观景平台修成了玻璃栈道,架设在悬崖之上。站在上面,悬空山中。心晃神摇,让人迷醉。</h1> <h1>  登上海拔600米的白鹿观景台极目远眺,四明山的美色尽收眼底。那天,最为养眼的是,<b>“山峦叠翠笼迷烟,漫无边,接云天。”</b> 我在高高的观景台上停留了很久。静静地欣赏着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拥抱、风与雨的相伴,诗与画的交融。峡谷群峰中瑰丽缥缈的仙境令人神醉情驰。</h1> <h1>  四明山的春天是本真的。无论徜徉在古村乡野还是攀爬在山岭高坡,不用寻找、无需刻意,只要敞开胸襟,就能在空气和泥土的芬芳中与生机勃勃的春天撞个满怀。</h1> <h1><b><font color="#ed2308">谢谢阅读</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