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教师如何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生活中,孩子们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如谁抢了谁的玩具,谁把谁撞倒了等等。这些状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他们还不知该如何解决,只能求助于老师。或者有的孩子出于其他原因,就是喜欢告状的感觉。那么,老师在听到小朋友告状后该如何处理呢?</p> 倾听告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老师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也要适当的安慰孩子。</p> 了解事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了解事实后,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若是其他类型的告状,则需要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事的原则。</p> 换位思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的告状行为,老师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帮助他们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p> 独立解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p> 教师态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那么,不仅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老师能更加耐心细心的对待孩子,在解决问题这方面,孩子会成长的非常快。</p> 鼓励表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有时候孩子们的告状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但老师们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主动交流和表达。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生硬的评价是非。无论如何,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体验到快乐很重要,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p> 写在最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儿童教育心理学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因为“告状”或“被告状”就把孩子判断为好孩子或坏孩子,这是不对的,行为有好坏之分,但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做的不够好,就把他划进坏孩子之列。事实上,如果想让一个人往更好的方面发展,最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赞美他、欣赏他、鼓励他。</p> <p class="ql-block"><b><u>附本讲梳理笔记:</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