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

不亦乐乎

<p class="ql-block">外婆家在乡里。俚语里称农村为乡下,我总觉得有点把人看低的意味在其中,不及乡里这个称呼来的亲切。</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浙东还比较贫穷。在那时的农村,土地里的收成基本上是一家人生活的根本来源。人们遵循自然伦理和规则,在大地上劳作,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牛耕作、马运输、猪羊供肉食和积肥,鸡司晨、狗看家,用作物和家畜的轮替,保持土地的肥沃。在日复一日的平常中,对每一寸土地知冷知暖,修炼对生命、对生活、对世界万物的感悟。</p><p class="ql-block">因为在城里上学的缘故,通常除了寒暑假,我并不总能跟外婆在一起。妈妈还是民办教师的时候,家里还有几分薄地需要耕种。到了收割和插秧的时节,父母通常会安排在周末,我就能一起回乡里。外婆对我极好,对我的顽皮多能容忍。我的三舅和五姨都只比我大几岁,却不能享有我这般待遇。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喜欢看书,外婆觉得读书是能有出息的,所以对我有偏爱。</p><p class="ql-block">外婆虽是大家闺秀,但嫁给外公时家道已经中落,娘家能给予的接济日渐式微。她和外公有九个子女,外公走的早,整个一大家的生计全靠她张罗,她仍然能够总以慈祥和乐观面对我们。即便是在物质最匮乏的年代、最苦的日子里,外婆也总能给我们制造出很多惊喜。一直到现在,我都喜欢吃土豆红薯,这跟那时的生活经历很有关系。外婆有很多种处理他们的方法。有时她在煮饭的时候把几个洗净的土豆红薯塞在灶下的炭火里烤,或者把土豆红薯插在米里一起煮;有时会把红薯一刀切两半,一溜贴着铁锅排成圈,浇点水,小火慢慢煨,熟透时煨出的糖汁干结在表面,每一种都给你的味蕾留下深刻记忆。看着我们吃得开心,她就在一边慈祥地笑,笑得眼角尽是褶子。</p><p class="ql-block">玉米也是常见的食品。新鲜的玉米掰下来后,会蒸着吃几餐。等到新鲜味褪去,照例会把玉米棒挂在梁上个把月,直到晾干。吃过晚饭后,在一盏松油灯的光亮里,一大家人围坐一圈,膝盖上各放一个簸箕,拿上两个玉米放在手里,一个斜压在另一个之上,稍稍用力搓挤,金黄的玉米粒就沙沙地落在簸箕中。一边听大人聊着家长里短,一边听着沙沙的声音,时间祥和地流淌。当松油将要燃尽时,外婆会提起灯罩,用针挑挑灯芯后再罩回去,然后说道:“都早点去睡,明天还要做事。”大家就此散去休息。外婆就掌着灯,逐一关了前后侧门,插上门闩。再扒一下灶下的炭火,确认都已熄灭,才安心去睡。</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外婆就会起来。她先把粥煮好,盛到瓦盆里,等大家起来后喝。接着把鸡笼打开,放它们出去觅食。又喂了猪,然后把屋门轻轻虚掩上,就到菜园里去摘菜。</p><p class="ql-block">七八月份的菜园是不会让你失望的。缸豆、豆角胀鼓鼓地挂在架子上,卷心菜、青菜张开绿油油的叶子,番茄结满了青的红的果实,栅栏边的南瓜匍匐在地上,丝瓜却攀上了架顶,都开着灿烂的金黄色的花。大清早的太阳带着半遮半掩的羞涩躲在山坡后面,它光芒柔和,热情却已经上来。要是头天晚上刚下过雨,果实和叶子上挂着水珠,在阳光下泛着闪闪的晶莹;雨后湿润的泥土已经松软,按捺不住的水汽透过缝隙钻出来、跳着舞袅袅升起。外婆就站在晨雾和阳光里,满足地欣赏一会她满园的作品。随后会弯下腰,掰了菜,摘了豆子,割了一捆红薯藤,又拔了地里的杂草,才直起身子,擦擦腮边淌下的汗,收拾东西回家。</p><p class="ql-block">等她回到家,家里的成年男性都已经下地里去干活了,碾磨上还留着一堆没磨完的玉米粒。外婆把菜放下,系上围裙,把红薯藤剁碎了喂了猪,又回过来推起碾磨,直到把玉米粒都磨成粉。这时,午饭又得开始准备了。中午一般是面食。手打面,烙麦饼都是外婆擅长的,每一样我都喜欢,最爱的是外婆做的夹麦虾。在水的调和下,外婆先把新磨的玉米粉和小麦粉不停地搅拌,要是赶上鸡下蛋,再打个蛋在里面,直到搅拌成均匀的糊状,一双筷子都能将一整碗粉糊提拉起来。调好之后得放上一会儿,外婆称之为定。乘着这空当,她生火热锅,放一点猪油,切几个土豆成块,剁上一点蒜,在锅里翻炒了,加水用大火煮。然后又切了长豆角。等到水烧开了,把锅盖一掀,在弥漫的蒸汽里,外婆左手斜端起盛着粉糊的碗,滤掉析出的水,随着粉糊慢慢垂下碗沿,右手拿刀快速轻轻划过,一条一条麦虾就此下锅。不一会一锅麦虾就开始在汤水里翻滚,外婆随即将切好的豆角下锅,加了盐再翻拨几下,香味就四散开来。等到大人们收工回来,一碗碗香喷喷热腾腾的麦虾已经在桌上等着他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仓廪实而知礼节。我相信道德礼仪一定是人们解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才出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脱离贫穷的急切渴望往往使人误入歧途,乡民中偷窃和赌博时有发生。外婆深知其害,她以少有的威严管束几个舅舅,决不容他们沾染一点。她深知天上不会掉馅饼,深知不劳而获会带给一个家庭懒惰,从而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所以她一直言传身教,勤俭持家。生活虽然艰难,但她却始终保持从容。她给每个女儿风光地嫁出去,又给每个儿子娶了媳妇,这在当时的农村不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她却把它安排得井井有条,从容不迫。然而她并不就此停步,她心中始终保有对生活的向往。当她在日常中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时,她就鼓励她的孩子们走向城市、走向更宽广的世界,并尽己所能为他们创造条件。在她的引导下,她的九个子女虽然发展不一,但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实干创下的家业,没有为非作歹和不务正业。彼此之间虽也时而为各自小家斤斤计较,颇有争吵,但也肯为这一大家出力卖命,最终都和睦相处。我觉得这是她非凡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外婆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她独立操持整个家庭的智慧仍在影响着我们整个家族,她的慈祥的微笑,每每想起,都很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