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山村 再次震撼到我

蜜蜂家

<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前曾经专门带领学生来这里学习。当时这里还不是河南党史教育基地、也还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这里吸引我的是这里曾经荣获的一个“特殊荣誉”,作为基层地理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德育一线探索者。我感觉这里是非常适合带领学生来这里学习和接受教育地方。这里就是巩义的竹林镇。</p> <div>  这就是联合国人居署在2002年颁给竹林镇的<font color="#ed2308">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font>首评入选项目。在此前一年,也就是2001年巩义的竹林已经入选我国首批“全国首届人居环境范例奖”。</div><div> 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简称迪拜奖,由联合国人居署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政府于1995年设立,旨在奖励在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项目。当时的疑惑是,这里为啥荣获这么高的赞誉。</div> 要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这样的小山村:<font color="#ed2308">山多、石厚、土薄、少地、缺水</font>,资源禀赋极差,一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河南有很多感天动地的故事滋养着积弱贫穷的河南人与事,比如焦裕禄县长的带领群众治理风沙,杨贵书记修建红旗渠的事迹。这里同样有这么一个班子、一群了不起的共产党人!特别是他们的带头人——<font color="#ed2308">赵明恩书记</font>。 今天我们从竹林镇博物馆二层向北望去,仍然能够看到这里山多、地少。加上土薄、缺水。据说当时一遇到旱情,这里就出现饥荒。就是风调雨顺的年景也是竹林人生活依然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吃水贵如油,有女不嫁竹林人”。<br> <div>  由赵明恩书记实践行动提炼出的竹林精神或许是竹林能在2002年已经名声鹊起的关键。竹林精神今天看来,在我们继续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的征程上依旧是宝贵的财富,是带领竹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div><div> 爱竹林,是爱国主义,乡土情怀;比贡献,是共产党人最实在的作风要求;保发展,是党员干部最需要落地实践做派;永创业,是竹林党员干部奋斗航标;讲文明,是竹林人追求人地和谐,持续发展的秘密思想武器;共富裕,是竹林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多年来一直的保证。<br></div> 竹林的崛起源自于——那次七天七夜的会议。竹林迎来这位后来给他们带来巨大变化的新书记——赵明恩。赵明恩同志讲,我是竹林人,就要永远为竹林的群众谋福利!<br>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让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村支部按照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思路,大力发展社队企业,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这次会议上竹林人确定了发展思路。按照赵明恩书记的话说就是干工作要两条,一是道路正确,二是领导支持。开工厂、办企业,因地制宜发展中不忘解决单独生态问题。据说当时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走出处理的车子,不允许空车回来,都必须在返回时候拉一车土回来填埋山沟,积累土层,扩大耕地。<br> 实事求是、不断更加变化的具体实际情况,竹林人在赵明恩的带领下有先后召开了“林场会议”、“翱翔会议”等为不同阶段的竹林发展确定明方向和正确的思路。特别是竹林会议上提出三借方针中的借人才与以科技促发展的思路可以看出基层共产党领导不断学习保持的先进性,这也为竹林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并保持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是重温了“三评”精神。习主席说,我们始终要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个人认为,扎根泥土的竹林三评精神应该渗透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全过程,认真落实“全过程民主”,是避免出现少数领导干部一手遮天“少作为”、“乱作为”的重要利刃。 竹林人创造性的表彰也让这里的精神文明工作几句创造性,有着今天看来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比如好媳妇评选出来后,不仅要好媳妇自己家敲锣打鼓送牌匾,也要给媳妇娘家送牌匾,而且进行规模宏大、仪式隆重的授牌颁奖仪式。这样不仅让党员干部、创业没了后顾之忧,还让这些默后英雄能够得到肯定和尊重。这个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精神文明建设好举措!我们每年都在表彰先进,但是是不是注意到系统性和广泛性,是不是让更多人心凝聚在一起,竹林的党员和干部真的是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br> 班子团结、路线一致,齐心协力也是竹林持续发展、改善经济、改善人居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保证!<br> <p class="ql-block">  再次走到竹林镇博物馆门口看到非常认同我省原人大常务副主任张德广同志的评价。竹林就是一个奇迹、一个缩影、一个典范。一方面是党的正确领导,一方面是坚持不懈、一方面的不断创新、一方面是物质精神双抓不懈。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民主促进会原主席,马叙伦先生说的一句话,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是在正道上行!也让我在深信习主席的话,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习主席好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竹林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用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实践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奋斗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值得常来常思的地方,是一个每次来我都能接受思想洗礼的地方,是一个能感受到扑面而来党员干部战天斗地不断奋斗自强的地方,一个让我多次流泪,一个让我下定决定履行一线教育工作者“讲好河南故事”“颂扬竹林精神”的地方。每一次都是感动和敬佩同在。本次参与考察研讨活动的有竹林初中赵兴理(左一)、小关镇初中胡艳霞老师(左二)、竹林博物馆讲解员、巩义市地理教研员姚明利老师(左四)、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王喜峰(我本人、民进河南省基础委员会委会委员)、河南实验中学代艳彩老师(右四)、南梦旗老师(有三)、栗洁玲老师、白扣老师、还有冯柯老师(在照相)</p> <div>  其实,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我关注的重心是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正确的资源观、环境念、人口观、发展观。这里出现在我的视野主要是因为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竹林人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做法、正确的观念。但是每次来到这里都会泪眼婆娑,不断流泪,感动与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故事和这里的精神。我常说,一个人一定爱生你养你的地方,这里你的本分。一定要建设好生你养你的地方,这是责任。竹林人很好践行了实事求是原则,践行了党员干部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div><div> 当我再次来到这个引黄工程的纪念碑,耳旁仿佛想起赵明恩书记那句“当干部就要一心一意为群众想着想,不能拿有私心”,仿佛看到在寒冬腊月、暑热酷暑的岁月里,竹林人奋战在引黄工程前线的火热劳动情境。这一次再次被感动!</div><div> 有待有一天带领孩子也来这里深度感受“竹林精神”,让“竹林精神”在我们的孩子内心找根、发芽、开花、结果!<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