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深切怀念我的父亲牟步善</span></p><p class="ql-block"> 牟爱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明断魂雨,把酒释别愁。</p><p class="ql-block"> 4月5日,在祭祖的日子,我踏上了回家的路。面对年高失智老母亲“你爸爸上哪里去了?”的反复询问,我不能给她增添痛苦,无奈的搪塞她“开会去了”,在她“怎么还不回来……”的呢喃中,我转过头来泪如雨下。</p><p class="ql-block"> 父亲2023年1月2日辞世,离我们而去整整九十三天了。环顾室内,父亲卧室的摆设依旧,平时穿的外套还在衣架上;书桌上文件书刊依然整齐摆放,生前还没阅读完的刊物还在桌面中央;特别是当年父亲参加七千人大会,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与参会人员的合影照片、华主席与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代表合影照片、中央领导同志与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表彰大会代表的合影照片,以及父亲诸多工作照依然静静地悬挂墙上,……。睹物思亲,父亲艰苦奋斗的跌宕人生浮现脑海,父亲耸立沧源的不朽业绩宛如眼前,父亲过往经历和音容笑貌永在心间!</p><p class="ql-block"> 父亲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既是平凡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一生。父亲生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享年97岁,日照碑廓人。一九四二年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一九四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宿迁、鲁南、孟良崮战役。建立新中国后,曾服务于日照、沂水、临沂等地,行政十三级。他一生艰苦奋斗,心系百姓,带头苦干,清正廉洁,政绩卓越。</p><p class="ql-block"> 父亲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在日照任县委书记期间,正值国家贫穷困难时期,带领日照人民艰苦奋斗,建成库容二亿七千立方的日照水库和巨峰、马陵两座中型水库及千余小型水库塘坝,至今润泽民生、工业及农业灌溉;建设万亩沿海防护林固沙保田,成就了如今的日照国家森林公园,已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开拓南茶北移,现已成为日照经济支柱产业;引进南竹、水稻、云杉,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百姓生活,为日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原山东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希玉的藏头诗赞先父:“步履踏遍黄海岸,善举留在沂河边,好在苍生享美誉,官德清白天地间”。</p><p class="ql-block"> 落叶归根。离休后,父亲由临沂回到故乡日照,被日照市委市府聘为市农业顾问组组长、党风党纪义务监督员。父亲离休不退志,作为具有78年党龄的老党员,用一生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离休30多年来,坚持调研三农工作,关心廉政建设。父亲走遍了500多个村庄,组织召开了30多个座谈会,到企业和乡村调研了1000多次,为日照发展提出多个有针对性的建议,大都被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其中新时期反腐败的7条建议被中纪委办公厅刊发。 </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日照南茶北引的开创者、引导者、实践者,被誉为“日照南茶北引第一人”。他倾其半生心血,与茶结缘,对日照绿茶视如己出,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离休后一直关心着日照绿茶的发展,每年都要去诸多茶园走走、看看,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他魂牵梦萦的茶叶产业上。他和几个退下来的老同志多次到茶园茶厂考察调研,与茶农谈心交朋友,了解帮助茶农解决困难,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交流探讨上规模、提品质,及时提出优化绿茶质量产量的书面建议,引起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推动日照茶产业向前发展。为保证巨峰镇土山岭万亩茶园的灌溉问题,指导并参与了当地一个中型水库的建设。目前,日照市已有茶叶合作社500多个,种植茶叶20多万亩,茶叶产量2.3万吨,干毛茶总产值达46亿元,有10个茶叶品牌获得山东驰名商标,50多万茶农因茶致富,茶产业也成为日照市重要的支柱产业。</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休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石臼拦海工程。1987年春,父亲了解到石臼镇党委有筑坝养殖的想法,便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考察,认为想法可行,既能提振乡镇经济,又可造福一方百姓。之后便亲自联系沟通有关部门和领导,多次勘察规划,争取资金技术支持,并组织动员群众参与,现场督促施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骑自行车泡在工地上,协调帮助石臼镇建成长18华里,底宽38米,高8.5米的金家沟拦海大坝,取得了一举三得的效果,不仅能抵御台风对渔民生命财产的损害,还形成了4个大马力船舶停靠渔业码头,扩大了渔业捕捞规模,围拦养殖的对虾当年产值就达40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 父亲心系百姓,帮扶农民身体力行,让丘陵地长出“金串串”。2017年,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已是九十二岁高龄的父亲,不顾车马劳顿,亲自购买了一万株优质“阳光玫瑰”葡萄苗(提子苗),让他任县委书记时蹲点过的后村镇西小曲河村村民任守伟栽种在2万平方米的“大寨田”里,并数次亲临现场观察指导幼苗长势。经精心培育,2020年一年产量就达到2.5万公斤,收入130万元,引起了其他村民的羡慕。在父亲的启发和引导下,任守伟带动村民成立了葡萄合作社,并逐渐辐射到周边的村庄,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带领村民走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说“非常感谢牟老,没有他的引领,就没有现在的甜蜜事业”。</p><p class="ql-block"> 父亲不忘初心,一心为民,有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他重视教育下一代,晚年不顾年迈体弱,经常拄着拐棍到军队、学校、机关、企业讲党课,讲授革命历史和亲身参加战斗的经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年青人的革命意志和干事创业的热情;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孤寡老人。父亲生前一直任石臼、岚山两个敬老院的名誉院长。1988年,针对农村有些老人没人赡养的情况,他和街道的同志一起选址、规划、设计、建设敬老院,建成后搞绿化,抓管理,让孤寡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三十多年来,每逢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他都自费购买礼品、水果等看望敬老院的老人,这一做法一直坚持到他去世前。他心里装着群众,了解农民的疾苦,买农民的产品从不还价,遇到有困难的群众能接济的接济,能反映的反映,他时常对我们说“农民不容易啊!”。他喜欢人们叫他“老牟”,他觉得这是与百姓的关系紧密了。路上,有些居民村民认出了他与他说话,尽管他不认识,也总是热情地与其攀谈,问寒问暖,问其家庭生产生活情况,还有什么困难,当听到他们家庭收入不错生活很好时非常高兴。武汉疫情期间,父亲主动捐款15000元。这些善举深受日照百姓爱戴。父亲先后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获奖集体带头人”、“山东省先进离休干部”、“山东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等多个称号。在出席全国双先表彰会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被前司法部长高昌礼誉为:“一生耕耘步步善”。</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信念坚定,对党忠诚, 心系百姓,求真务实,胸怀坦荡,廉洁奉公,一身正气,嫉恶如仇,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从不为子女入学、就业、生活等问题打招呼,递条子,要求子女的人生之路自己闯。日照市委组织部长杨原田总结并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习先父“永葆本色、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深入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带头实干、一生奋斗的奉献精神”。我想,这也是父亲留给后代最宝贵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父亲驾鹤西去了,但我总感到他没有走远。缅怀追思,恍惚中我仿佛又看见了父亲带着老花镜端坐书桌前聚精会神读书看报以及对阅读思想认识侃侃而谈的神态;我仿佛又听到父亲在党课上讲述激情燃烧岁月时,用铿锵有力话语诉说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思想情怀;我仿佛又看到父亲在日照水库建设工地挥汗如雨的身影和水流农田的喜悦;我仿佛又看到父亲在万亩茶园里深情抚摸着绿油油的茶树,与茶农亲切交谈的欣慰;我仿佛又看到父亲面对日照国家森林公园的自豪和目睹“竹洞天”雨后春笋的喜悦;我仿佛又看到父亲仰望“阳光玫瑰”果实累累挂在枝头,果农喜获丰收的满足;我仿佛又听到父亲与敬老院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回忆往事,共享改革发展好形势发出的爽朗笑声;我仿佛又看见父亲站立在拦海大坝上眺望远方的满怀豪情……。</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父亲的教诲犹在耳畔,父亲的慈爱亦然温暖,父亲的音容笑貌永远在我心中!我会继承父亲的光荣传统和高尚风范,做好应尽的本分,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p><p class="ql-block"> 悠悠思不尽,切切父女情。父亲的离世,我至今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经常眼含泪水彻夜难眠。清明之际,谨以祭文,以表我的追思和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5日</p> <p class="ql-block">王裕晏是原山东省副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