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考究、编撰、制图:以文挥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图: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景音乐:俠骨柔情骆时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 <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数位家族长老临终的嘱托和遗志,解决族谱“断头”(上溯二十代再无祖可寻)的问题,我是潜心考证研究本宗族谱近二十年,吸收和运用杜甫、杜心武等族谱研究者的成果,现已基本解决“断头谱”的问题。而在考证和研究过程中,也与湘、鄂、赣等地宗亲及谱牒爱好者有过一些深度交流,多次谈到本宗(杜氏)族图腾到汉文“杜”字及杜姓起源与逻辑关系等问题。针对这些已穿越几千年的问题,经过近一些年“多源头、多维度”的考究和思考,我在这里和各位美篇朋友、宗亲族人及一些谱牒爱好者网友,作一些初探后的观点交流。</p> <p class="ql-block"> “氏族是最原始的社会和文明,是现在各地各姓氏宗族的滥殇”。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最基本、最初级的组织形式,是以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的人群生活共同体,其成员一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相互之间平等互助,但不能通婚等。及至人类社会出现姓和氏,特别是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以男性名为代表的“氏”开始主导群体或部落分离组合。同一“氏”(同一男性的后代)的族人自然会组合成一个更具明显特征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就是氏族,这是人类文明的最初体现,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录以来,有姓氏族群最早存在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图腾是最古老的信仰和文化,几乎所有的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原始部落或氏族的人们,总是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自己氏族有着血缘关系,并信仰其可以赋予强大自己,保护自身和氏族的神秘力量。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用其来做为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或个人服饰上的图案等。实际上这是一种趋于信仰文化的现象,且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的各种氏族和部落。我国清代学者严复于1903年翻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一书时,首次将国外对应这种文化现象的英语“totem”(据说这单词是来对应这种神秘文化现象之印第安语的音译)单词,直接音译成中文词“图腾”,并成为了中国学术界对应这种文化现象的通用译名。</p> <p class="ql-block"> “杜姓氏族的原住部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符号作为图腾的氏族”。远古世界各氏族和部落的图腾绝大多数是动物或植物,还有的是日月星辰或风雨雷电,极个别的也有用颜色或方向的。而据我近些年的网调及文史资料的初步考证,杜姓氏族的原住民部落或氏族应该是世界上最早,且唯一用文字符号作为标志(图腾)的族群或部落,或者说是图腾能够成为某种文字的唯一氏族或部落。</p> <p class="ql-block"> “正是杜姓宗族的原居地氏族或部落的图腾演变成为汉文的‘杜’字”。在远古的氏族或部落,大多是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彼时的族人还不会建造房屋。春季冬天只好居住在“土穴(山洞)”里,夏天秋季只能在树木上搭撑“木巢”。年长日久之后,就从心灵深处对土、木产生了敬畏和膜拜的感情,时时处处爱护土木,男女老少敬奉土木。也正因如此,从绘图记事,到汉字形成,杜氏敬奉土木的信仰有增无减,并将代表土木的两个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常作为自己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刻画在土穴外边、山洞壁或木屋柱上。而从此以后的族人,就取“土”和“木”即合成刻画的甲骨文状的“杜”(甲骨文的杜字中偏旁土是在木的左边;我有时却认为不是土的形状,更应该像洞的形状,且洞、杜的读音更接近)作为氏族或部落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 “树由杜(图腾)而得名,杜(氏族)因树而兴旺,应证图腾也是滋生文明的源泉”。部落氏族时期,食物是非常的匮乏。而我们的先祖多以狩猎和采食为生。他们常在棠梨树上寻找、采摘果实,一时食用不完的便带回氏族、部落领地,或堆存在窝棚、土穴、山洞里,或就近藏入枯木的空腔中,作为延续生存或是越冬过春的“粮食”。而族人食用完这些棠梨之后,果核都习贯性散乱的丢弃在生活居住地,任其落地生发成长。经年累月之后,就形成了一些近似天然的景观带、解压袪难的“小粮仓”。而棠梨树极易生发成长,又能给予果腹充饥和治病防疫等保障,也让这些氏族或部落的人们,慢慢试着探索它的种植技法,并开始熟练的掌握了诸如现代的播种、扦插、根插等繁植技术。经年累月之后,便让那些氏族和部落人生活的地方,棠梨树生长得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稠密,慢慢的成林成片,很自然地就成了最原始的,且其它部落氏族所没有的,非常独特的人造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世易时移景未移”。天长地久之后,族内族外的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树林式独特的人造风景,作为图腾“杜”氏族或部落的植被标志,或干脆的将这种树直接叫“杜”或“杜树”。而族内的人们亦依靠这树近乎“浑身是宝”的馈赠,甚至还靠传授种植技术、药用技法等,换取其他氏族的一些猎获,争取了更大的生存主动,并不停的完成氏族繁衍生息,同时又不断带动周边的“杜树”林持续向外部延伸,形成了一道道让人更加难以忽略的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 “地由杜(氏族图腾或杜树)而得名,姓因地而得传承,应证图腾就是传承文明的力量”。氏族社会时期,人们还将那些难以忽略的独特风景,特别是杜树多的地方,干脆将之地名化,称之为杜原、杜坡、杜村、杜崮等。而刘晖(帝尧、帝丹朱后裔)是刘累的三十五世孙,世袭唐尧侯封地唐侯国。后因支持“三公叛乱”,被周成王改封到朝都附近的镐京,即当时叫杜原(今西安市南,因杜树多而得名)的地方,以延续唐候之国祚,并监管其国之政事。刘晖感念周成王延续国祚和不杀之恩,带领王公族遗西迁封地杜原(今西安东南),开始兴建杜国,始成为周朝封地诸侯国——杜国第一代国君。而第八代杜国国君的杜伯(杜是诸侯国名,伯是国王入朝官位等级),正是因其治国有方,被共伯和执政的周朝赐予的姓名(《国语》、《左传》、《墨子》)。杜姓也就从此时此地开始,融入了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亦如颗颗璀璨的珍珠见诸各种典籍及文献资料,隆重登上中国历史文化舞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综合本文观点和逻辑,先由部落氏族产生刻画“杜”符号的图腾;后有棠梨树被叫着杜树(仓颉最晚应在此时期收集到“杜”符号尔后有“杜”字);再因杜树多而地名化:杜原,在杜原建立杜国;杜国国君被周朝天子命名:杜伯,自此才出现杜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请问美篇朋友及各位杜氏宗亲:汉文的“杜”字还能说是仓颉造的吗?是否可以说:仓颉收集到部落氏族的“土”“木”图腾符号,才有了汉文的“杜”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考究编撰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以文挥戈:字“月生水工”,湖南桃源人,曾事学、农、商、工、军、政,现供职某市政部门,业余爱好阅读、思政、诗文、音乐、摄影、制图、易经、八卦、五行、四柱、梅花易数、谱牒研究、命名、围棋、烹饪、垂钓等。诗文曾见诸《解放军报》《战士报》《中国人口报》等;崇尚融媒传播和多媒创制,曾策划和指导制作多部军地专题片及融媒传播活动;善用美篇多媒整合功能,追求文、意、音、画的和谐统合与交互同品,先后有《相约九派通苑 守候一生静好》《中元寄思忆慈母》《藏头抒诗意 农谷道荆门》《水明茶色香 酒酣醋解酩》《吃喝离不开的诗》《诗意荆楚 映象荆门》《一碗常德米粉 一碗不绝乡愁》《炎黄雄风万古扬》《不忘初心 永怀信念》《同窗亮初心 相聚暖人生》《诗寄梨园千古情》等200余篇作品(含说说)获美篇平台及美友双重“加精”特别推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