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y在路上》之——2022北京艺术双年展建筑艺术展

Rainyfree

<h3>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压轴展览——“蓝图北京”,在双年展分会场北京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展出,由于疫情的原因延期到了今年3月。展览由马岩松担任策展人、MAD建筑事务所协办。展出的地址就在隆福寺旁边,是我当年毕业设计的地方。</h3> <h3>本次建筑艺术展览以“蓝图北京”为题,从“历史年轮、未来狂想”两个维度聚焦阐述主题。共20位国内外建筑师/艺术家以建筑模型、装置、图像等作品参展,8位(组)建筑师的文献研究、以及4部中国近现代充满想象力的电影影像也同期展出。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建筑师/艺术家回应策展人对未来和北京的发问,呈现每个人的心中图景。</h3> <h3>朱砂通过视觉设计,将MAD建筑事务所梳理的海外和北京指向未来激动人心的事件,以47张极具北京特色的海报呈现出来。字体有点傻大傻大的,内容倒是很珍贵。</h3> <h3>还有各个版本的北京总体规划图,非常有纪念价值。</h3> <h3>蓝天组的沃尔夫 · 德 · 普瑞克斯专门为本次北京艺术双年展创作的最新一代Astro Balloon 1969 Revisited - Feedback Space,是云状、半透明和反光的漂浮空间装置,作为未来主义的建筑住宅雏形,能够与栖居人的情感和活动互动。</h3> <h3>他的示意图里面说,可以放在城市的任何地方,比如河流里面,草坡上等等,我感觉怎么跟房车营地差不多意思呢?</h3> <h3>Cook Haffner 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和主理人彼得·库克爵士创作的Filter City以及City as a Room两幅作品,探索疫情中的城市未来。</h3> <h3>伊东丰雄创作的“东京游牧少女之包Ⅱ”,回应了“在消费主义的当下,何为居住”的当代议题。</h3> <h3>游牧包里面的功能跟一个单身公寓很接近,加入了高科技的概念,让我想到了马斯克几万美金一个的装配式移动住宅。</h3> <h3>而对于老北京城,除了保护、仿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北京2050”便是MAD建筑事务所的回应和尝试。</h3> <h3>他在一个个四合院单元组团院子里面,放置了各种软体虫,这个软体虫相当于共享的架空连廊或者是共享空间,可以看书健身喝咖啡画画交往。</h3> <h3>由众建筑的何哲、沈海恩与臧峰创作的“阈限北京”通过相互连接的管道将不同时空的北京相连。</h3> <h3>这个名为“Walkiing City&quot;的作品,由无限数量的巨型漫游舱组成,包含不同的城市和住宅功能。这些漫游仓通过可伸缩的走廊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都市聚合体。这种移动的架构可以作为一种对以变革为主导的现代城市方式的写照。</h3> <h3>Plug-in City是一个贯穿1962年至1964年系列想法结合的整体项目,每个金属小屋是一个单元,他可以放置在混凝土的巨型结构中。<br>Instant City项目以”旅行大都市“作为概念,它就像将一个大都市的商业街区整个打包复制快递到某个地方,可以让当地人体验大都市的活力,暂时性地嫁接到当地的环境中。</h3> <h3>Floating City作为新日本成田机场计划的一部分,它被设计成一个建在湖面上的住宅项目。在建筑物的屋顶上,车辆和行人交通被垂直隔离,城市的建筑物由道路和人行道网络连接。</h3> <h3>Dome over Manhattan 这个项目是富勒为可持续生活设计的众多穹顶版本之一。为了解决城市生活资源浪费的问题,这个穹顶将保持稳定的气候并防止其暴露于其他自然元素中,使市民能够不受干扰地持续生活。</h3> <h3>石上纯也的“洞穴餐厅和住宅”配合着视频演示,把设计和制作过程做了阐释,全手工,太费劲,不太现实。</h3> <h3>图纸上打好格子标好定位,在泥土里面把柱子全部挖好,真的不好施工,没有地方支模板,没有地方作为施工空间,土质也要足够好,干湿度硬度都很考究,实现起来有点太牵强了。</h3> <h3>石上纯也说:我一直在思考像岩石一样的建筑。当我凝视一块岩石的时候,我会为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着迷。这可能是因为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会发生种种意外和惊喜。岩石是坚固的也是可雕刻的结构。</h3> <h3>平地上按照图纸挖出来粗粗细细的变截面的柱子,中间的柱子顶高度削低一个厚度作为屋顶。剩下的泥土作为模子,往里浇筑混凝土</h3> <h3>混凝土凝固之后,把周边的和内部的泥土掏开搬走,就形成了一个个洞穴联通的架空空间。</h3> <h3>“所浮现的空间就像一个名利阿宁的洞穴。混凝土岩石的表面在每个位置都看起来不一样,以外的一些弯扭增加了空间的额丰富性。东一般的景观以多种形式创造了空间。&quot;</h3> <h3>“餐厅的访客将穿过一个小小的入口,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一个房间,那里有这一个巨大的开口,可以将外面美丽的景色一览无遗。在那里,房客们将忘记时间,交谈着,享受美食,度过充实有美好的时光。”</h3> <h3>“而在餐厅主人的住所,他将在一个“偶然创造的”空间中享受舒适的生活,那里被来自窗户和内廷的充沛阳光照耀着。&quot;</h3> <h3>孙海霆通过摄影记录下北京城市主干道及环路边上体量巨大的板式住宅,这些建于1970—1990年代的“背景建筑”,真实地反应着一个时代的普遍居住状态。<br><br></h3> <h3>旁边引用了老舍的小说里面的文字: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h3> <h3>林语堂说: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h3> <h3>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全球城市”以建筑师的敏感度,将参数化设计模型应用于大规模城市尺度的设计,满足伦敦向东扩张对连通性和密度的需求。这是一个叫做“城市尺度下的泰晤士之门”的作品。曾于2007年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GLOBAL CITIES&quot;中展出。泰晤士之门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它提供了当代城市主义成为最有利实验室的机会。</h3> <h3>这个作品“THE PEAK&quot;,是扎哈在香港九龙山区一家私人俱乐部的获奖设计的一张画。通过挖掘山丘并用取出的岩石建造人造悬崖,扎哈试图改造这个地点。她将悬臂梁、碎片状碎片和其他材料结合到这个新的地形中,仿佛通过在太空中飘浮和盘旋来对抗重力。</h3> <h3>这个作品被认为是扎哈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她将绘画用作设计工具的转折点,尽管它从未建成。她经常提到俄罗斯至上主义画家,尤其是该运动的创始人卡齐米尔马列维奇对她作品产生的持久影响。她早起的绘画和素描通过叠加尖锐的平面特征和放下各种观点来探索动态和扭曲的可能性,推动建筑表现的传统界限。正如她所描述那样,她的“轻盈、飘浮和流动性”概念最初是在八十年代初的这个实验阶段构思出来的,并且在她多产的职业生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h3> <h3>这幅画刚好完成于扎哈去世的那天,我一直认为扎哈不是地球人,感觉她是来自外星球的天才。</h3> <h3>城市的发展逃不开“扩张”与“废弃”。当工业设施完成了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任务,除了被废弃,还有何种命运?<br>艾瑞克·欧文·莫斯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The New City项目,为建筑适应性的再利用设定了当代化的标准。该项目为建筑适应性的再利用设定了当代化的标准——谨慎改造而不是更改现有结构方面的可持续性标准——其中,最近的作品通过连接该地区与洛杉矶市中心和太平洋的新公共交通线路沿线引入四座办公大楼,设想了该社区的新规模和建筑功能性。<br><br></h3> <h3>他说:有很多卡通化和叙事式的讨论将洛杉矶描绘成一座动态中的城市;它会自我塑造,并在完全稳定之前会进行自我改造。在我的理解里,在适当的状态下,以活力的直觉与能力审视固定的、永久和持久事务,是建设城市的必要元素。”这个项目始于1980年中期,位于洛杉矶中心和卡尔弗城的一个地区,该地区由工业和仓库建筑组成,随着工业向国外转移而被废弃。因为财产价值暴跌和犯罪率的上升,曾经至关重要的制造业区正在严重衰退。</h3> <h3>北京的艺术氛围还是很足,不论是798还是这个隆福寺旁边的小片区,里面的商店非常有调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