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唯一的一次抽签》微型连环画(小人书)

梵人(修地砖家)

<h1><p> 1948年,55岁的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率中央前委机关从陕北辗转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当时,国内的解放战争形势一派大好,一个新中国的雏形正在形成。毛泽东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p><p> 毛泽东及其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者,按理说怎么也不会与寺庙中极具迷信色彩的由“抽签”决定其命运的这种行为联系上。但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却在路过五台山时进入寺庙,在主持和其他随行人员的见证下进行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抽签”,竟然还抽到了一支“上上签”。此<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事虽然无从考证其真实性,</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但</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为一个坊间流传的小故事呈予朋友们</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分享则还是可以的</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p></h1><h1> 本拙文非常简略的介绍了以下內容:五台山的美景及部分寺庙;毛泽东为何上五台山;毛泽东与寺庙方丈对话及盛情难却抽签;毛泽东等领导人指挥了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毛泽东及中央领导机构辗转抵达西柏坡,最后进入北平(北京郊外的双清别墅)。</h1> <h1> 五台圣境牌坊。</h1><h1>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来,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不可胜数,中外佛教信徒和游人纷至沓来,朝山礼佛和参观游览。</h1><h1> 《清凉山志》是这样描述五台山的:“清凉山者,乃文殊大士之化字也。……雄据雁代,盘礴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障环开。曲屈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人状焉。其间,鸣泉历历,万壑奔飞。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幽涵神物,蓄泄云龙。萦纡盘据,无非梵行之栖。隐显环匝,尽是真人之宅。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积雪夏飞,名花竞发。白云凝布,在万里之澄江。杲日将升,见一陂之大海。此其常境也。”五台山的奇秀风光,可谓千古传诵。</h1><h1> 五台山的寺庙大多集中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及周边。后面就来介绍这些地点的位置。</h1> <h1> 五台县在山西省的位置。</h1><h1> 五台山即指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h1><h1>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至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典型,已经成为全国研究对比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充分显示了其在地学位置中的作用。</h1><h1>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米,为华北最高峰。层峦叠蟑,峰岭交错,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揭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h1> <h1> 台怀镇在五台县的位置。台怀镇是五台山地区寺庙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寺等。</h1><h1> 五台山,最早称五峰山,是说重山复岭中突兀拔起五座主峰。宗教活动在山区内盛行以后,发现“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依据中国历史上“台”的发展演变过程,改称为五台山。另外,五台山还有清凉山、紫府山、圆光山、白云山、雁门山、灵鹫山、五顶山、五龙山等别名。或据史实,或依经籍,或源传说,无不情趣盎然。</h1><h1> 五台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来命名。分别称为东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五台具指,东台望海峰、西合挂月峰始终如此。其余三台历史上曾发生过变化。北台,最早定为大黄尖山,后改为叶斗峰;中台,最早定为叶斗峰,后改为翠岩峰;南台,最早定为翠岩峰,继改为古南台,最后定为锦绣峰。五台具指的变迁,应是历史上宗 教活动中。必由北向南发展的客观反映。今五台山五座主峰,东台、北台、西台、中台为一列山脉,南台 独立为峰。山石多为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组成,强度较大,不易剥蚀。形成了山顶平缓,可降飞机;沟谷纵深,状如U形的特殊风貌。五座台顶,又各具景观。东有离岳火珠,北有玉涧琼脂,西有丽农瑶室,南有洞光珠树,中峰则有自明之金,环光之壁。一代诗宗元好问惊叹:“此景祗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h1> <h1> 台怀镇及周边寺庙分布(部分寺庙)。</h1><h1> 五台山为北京之京畿后花园,距离北京最大面积和最近距离的国家森林公园,全山严谨按照中国古代营造法式设计,威武庄严,把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融会在佛教精深严谨的佛法哲理中,把中华民族的宗教建筑文化融合在慈悲为怀的佛陀教育中,这个宏大的自然人文产物为保护京畿地区的环境、生态、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玄武,乃北方之太极至尊,文殊,乃无限甚深大智慧,朱鹊,乃南方吉祥之象征,"玄武护文殊,朱鹊尊弥陀",乃以佛法之庄严激发民族与世界之大爱,护持我华夏全国顺境中和平发展,逆境中平安顺利。"龙虎佑国乍,佛脉保朝歌",北京,乃中华民族之心脏,朝歌,乃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虎,乃中华民族之精神;国乍,乃中华民族之生命;非五台山,何山可享此号?何岳可适此荣?何景可配此语?何境可得此誉?于是赞之云上。 </h1> <h1> 五台县台怀镇及周边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寺庙。</h1><h1> 据多种古籍记载,五台山在东汉永平年间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端坐祥云,从西天飘然而来,知是有佛感应,随即派大臣蔡暗、秦景等人向西寻访,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经佛像,并巧遇正在当地传教的天竺国(今印度)高增摄摩腾和竺法兰,即相邀同至中国。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汉使以白马驮载经卷和佛像到了洛阳。汉明帝一见释迦牟尼佛像,果然和梦中所见一样,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阳白马寺,并着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来到清凉圣境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的腹地台怀,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分不出两样,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于是,汉明帝颁旨,在五台山修建大孚灵骛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寺曰灵鹫,指东土五台山腹地与西域灵鹫山相仿佛。这样,洛阳白马寺与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就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寺院。大孚灵骛寺就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h1> <h1> 春到五台山。</h1><h1> 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名气越传越远,地位越来越高,寺庙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间又有佛法的起落兴衰,各个时期的情况亦不大相同。自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弘扬佛教,建大孚灵鹫寺开始,到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建寺二百多处。周武灭法,五台山和其它地方一样,寺庙毁灭的情况十分严重。隋初,又复建寺庙,佛教再兴。在佛教极盛的唐代,五台山寺院多达三百六十多处。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佛教随入中落,寺庙减少。宋、辽、金、元各代,虽屡有修建,但由于战乱毁坏,未能尽数复原。到了明代,佛教再兴,五台山重修和创建寺庙院庵多达百余处。清代以来,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有的青庙改为黄庙,并新建黄庙,出现了青黄二庙各具特色,汉、藏、蒙、满各族僧众和睦相处的佛地风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正确贯彻宗教政策,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拨出大量资金维修和翻修寺庙。僧人也以庙养庙,用布施钱币补塑圣像。重修殿堂,整饬寺宇。“信手拈起一茎草,总是金毛狮子威”,五台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h1> <h1> 春到五台山。</h1><h1> 五台山,高齐时为北方地区研习《华严经》的中心。唐代高僧澄观将华严字发展到巅峰,曾为七帝之师,被敕封为“教授和尚”、“清凉国师”等等,尊为华严宗四祖。华严宗的真正兴旺光大,是在澄观时期。《华严经》中叙述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东北方的清凉山。五台山不仅位于唐都长安的东北方,也在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的东北方。山内气候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与《华严经》所说吻合。凡此种种,五台山佛教便请文殊菩萨东来定居,改称五台山为清凉山,尊为中华大地上文殊菩萨携带家眷、游行居住、演教说法的道场。其后,又对文殊菩萨展开详尽的研讨,使文殊菩萨的形象不断高大丰满,最后上升为“七佛之师”、“三世诸佛以为母”。成为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神,五台山也被尊为“金色世界”、“清凉净地”。五台山佛教在学习、继承古印度佛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创立了不同于古印度佛教的菩萨信仰,并从佛学理论与佛教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对四大名山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鼎足轻重的影响力。</h1> <h1> 春到五台山。</h1><h1> 五台山地处长城脚下,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来受到封建王室的极端重视。从北魏孝文帝在山内建立避暑胜地开始,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礼扎五台山者,更是从未间断,数不胜数。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史册,第一页上总是赫然书写着“敕建”二字。达官显贵,纷纷效仿。文人墨客,挥笔吐情。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就是五台山历史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五台山佛教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中的特殊位置与功效,于北方地区民族团结融合问题上一直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民族对抗的产物,则五台山佛教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了。</h1> <h1> 春到五台山。</h1><h1> 五台山,一直是名僧荟萃的地方。东晋高僧慧远,就诞生在五台山东麓的原平县。北魏时期的昙鸾、灵辩、令休、法聪、嘉福;北齐时的刘谦之;隋代的惠龙、解脱;唐代的道宣、窥基、慧祥、澄观、法照、鉴真;宋代的慧悟、成觉、善慧;金代的苏陀室利、慧洪、法冲;元代的八思巴、胆巴、真觉、了性、弘教、海云大士;明代的大宝法王、妙峰、憨山、紫柏、镇澄、释达也失、如馨法师等等,这些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师巨匠,或出生在本地,或在山内居住多年,或终身修持山寺,皆对五台山佛教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h1> <h1> 春到五台山。</h1><h1> 五台山在中国佛教中的显赫位置,使得不少国外佛教信徒慕名而来。盛唐时期,五台山成了国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学府。唐以后,国外高僧仍然不断朝拜巡礼五台山。五台山佛教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外扩散着影响。唐贞观年间,新罗王国的高僧慈藏来五台山参学。回国后,在朝鲜半岛开辟了五台山。以中台的真如院为中心,积极宣扬文殊信仰,使中国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在朝鲜半岛开花结果。日本国从奈良时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圣武天皇仿效中国武则天赐额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圣举,也曾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日本国东大寺的南大门上。日本国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打记》,其中对五台山佛教有着详细的描述,在日本国内影响很大。中国宋太平兴国年间,日本国南部东大寺的高僧来到中国,朝拜了五台山。回国以后,计划将爱岩山改称五台山,仿照中国五台山中最古老的大清凉寺,创建日本国大清凉寺。可惜宏愿来现,人先圆寂。其弟子请求朝廷恩准,将原来栖霞寺内的释迦堂改称为清凉寺,后成为集天下信仰的名刹。中国五台山古刹被移到日本,可以说五台山信仰已经普及到了东亚地区。今天,五台山佛教,又吸引着众多的东南亚信徒,每年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h1> <h1> 春到五台山。</h1><h1> 五台山佛教宗派,大的方面分为青教与黄教两大系统。青教是汉传佛教的总称,先后有过法相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禅宗及其属下的临济宗、临济岔宗、曹洞宗等等。比较特殊的是摩腾法兰宗,历史上,显通寺僧人认为该寺创建于摩腾法兰之手,便将该寺宗派自诩为摩腾法兰宗。其教义为禅宗与净土宗的揉合,时代不应早过明。黄教,是藏传佛教的总称。传入五台山的时间,有唐代与元代两说,清代达到顶峰。清初,朝廷将五台山十座青庙改为黄庙,僧人也由和尚变作喇嘛。从此,五台山出现了汉族喇嘛,这在全国还是罕见的。五台山黄教,在清代分菩萨顶札萨克与镇海寿章嘉两大系统。僧人有汉、满、蒙、藏、土各民族信徒,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圣洁之地。</h1> <h1> 五台山之春。</h1><h1> 五台山寺院组织,分子孙与十方两种。子孙庙接受小沙弥,按师祖、师父、徒弟、徒孙序列排位。一个寺庙内分成多个家族。寺庙除共有财产外,每个家族还可以有私产,像房舍、金银等等。师付圆寂后,徒弟要分遗产。子孙庙严格规定,本寺职事必须由本寺僧人担任。家族拍卖私产,必须售给本寺其它家族。五台山大部分寺庙,属子孙庙,他是保持五台山佛教常盛不衰的基本组织形式。十方庙,不准剃度,僧人一律按平辈称呼。云游僧人进寺,挂了挡,就是寺庙中的当然一员。只要遵守戒规,具有相当能力,即可担任重要职事。五台山出名的十方庙,有狮子窝、清凉桥、碧山寺、十方堂等等。其中以碧山寺影响最大。</h1> <h1> 五台山春韵。</h1><h1> 五台山寺庙,北齐时号称 有200余座。唐大中年间可查到有名者64座。宋嘉佑年间可查到有名者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16O3)碑刻90座,分四个等级,其中大寺12座,五顶寺庙5座,诸山中小寺39座,诸山丛林静名34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集寺庙 104座,其中五座台顶以内的寺庙称台内寺庙,有68座;五座台项以外的寺庙称台外寺庙,有36座。清末,五台山诸寺中有十大青庙,十大黄庙之称。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者称五大去处,计有青庙 3座,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 2座,为菩萨顶、罗候寺。公元1956年调查,发现有寺庙 124处,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现存寺庙四十三处,其中台内三十七处,台外六处。今天,五台山已经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h1> <h1> 五台山之春。</h1><h1> 我国保存下来的寺庙木结构古建筑,最早的是唐代遗物。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与佛光寺东大殿,则是唐代木结构建筑的鼻祖与典范。唐代以后,宋、辽、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年间,均在五台山留下了典型的木结构大型建筑物。唐代建筑庄重朴实,宋代建筑柔和绚丽,辽金建筑大胆减柱,元代建筑粗扩自然,明代建筑规矩谨严,清代建筑豪华精巧,民国时期的建筑细腻繁杂。五台山的寺庙木结构古建筑,历史沿革连续性强,建筑规模宏伟,细部构件精细,样式繁多,手法典型,在全国绝无仅有。完全可以说,五台山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国古代寺庙木结构建筑史。</h1> <h1> 五台山之春。</h1><h1> 五台山,还有众多的佛塔宝刹。从使用材料上看,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从建筑形制上看,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从性质上看,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增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从时代上看,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从规模上看,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从全国现存佛塔价值角度考虑,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稀世珍品,皆可独领风骚。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所罕见的。</h1> <h1> 夏日的五台山青草萋萋、野花烂漫。</h1><h1> 五台山的佛像,有关部门仅对37座寺庙调查,数字就达到了17445尊。全山佛像,恐怕会成倍于这一数字。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至今,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h1> <h1><p></p><p> 五台山之夏。</p><p></p><p> 五台山又是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农历六、七月,三伏骄阳炎炎,燥热难耐,然而五台山却气候清凉,爽快宜人。这里峰峦叠翠,嘉木葱笼,野花烂漫,清泉遍地,伽蓝寺宇,散布其间。时有清风徐徐,拂人面颊,蓝天上白云从头上飘过,洒一阵碎雨,复又阳光灿烂,满目清新。盛夏白昼,气温适中,早晚还略显些凉意。在这清凉圣境避暑调养,确实是一件称心惬意的快事。</p> 总之,五台山风光壮美,景色独特。境内梵宇林立,文物遍布。置身其中,松亭亭,泉淙淙,云山雾海沉浮中,楼阁姿容秀。古刹晨昏天香飘,佛寺早晚金钟鸣。三步一趣典,五步一掌故,到处有景致,到处又隐伏着神奇的秘密。世人赞说:“五台归来不看庙”。</h1> <h1> 五台山南山寺隆重举行菩提之夏万人祈福法会暨水陆法会。</h1> <h1> 五台山秋景。</h1><h1> </h1> <h1> 五台山秋韵。 </h1><h1> 五台山之秋:秋高气爽、黄叶漫山;晨钟幕鼓、梵歌颂经。这里的秋季真的是蓝天白云,和风送爽,经韵悠扬,一派潇肃、清静的世外桃源。</h1> <h1> 五台山秋韵。</h1> 五台山秋韵。 <h1> 五台山雪景。 </h1><h1> </h1> <h1> 雪花漫天飞舞中的五台山庙宇。</h1> <h1> 覆盖着霜雪的五台山塔院寺。</h1> <h1> 银装素裹的五台山塔院寺。 </h1><h1> </h1> <h1> 五台山前十大寺庙的位置。</h1><h1> 五台山景区寺庙众多,大多数都集中在台怀镇及周边。</h1><h1> 五台山的寺庙 : 显通寺、塔院寺、万佛阁、罗喉寺、圆照寺、广宗寺、菩萨顶、慈福寺、殊像寺、龙泉寺、镇海寺、南山寺、善财洞、黛螺顶、观音洞、寿宁寺、碧山寺、广仁寺、普化寺、文殊院、广化寺、三塔寺、梵仙寺、七佛寺、集福寺、普寿寺、吉祥寺、明月池。同时,台怀镇及其附近已经塌毁但遗迹尚存的寺庙还有:竹林寺、金界寺、普恩寺、栖贤寺、万佛洞、洪泉寺、宝塔寺、灵峰寺、清凉寺等。</h1><h1><br></h1><h1><br></h1><h1> 本文后面仅为五台山部分寺庙的简介:</h1> <h1> 五台山台怀镇。</h1><h1> 台怀镇,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五台县东北部,东邻金岗库乡,南连小马蹄村,西与豆村镇接壤,北靠繁峙县东山乡,镇人民政府距五台县城约75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191.25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台怀镇户籍人口为8471人。</h1><h1> 1949年,属五台县第八区;1983年,属台山公社;1984年9月,台山公社改台怀镇。 </h1><h1>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台怀镇辖13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台怀村。台怀镇位于五台山风景区中心腹地、五台县东北部,北起北台叶斗峰,西接西台挂月峰与繁峙县为邻,东邻太行山与本县石咀乡为界,南与本县金岗库、灵境乡接壤。海拔1500---3058米之间,地处东经117°29′---117°41′之间,北纬38°51′---39°05′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28万亩,其中有林面积180793亩(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北落叶松、杨树、桦树),耕地面积3016亩。</h1><h1> 台怀镇镇北有一小峰,人称灵鹫峰,亦名菩萨顶。所以称之为灵鹫峰,是因为它的地理形势颇似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故名。</h1><h1> 据佛教史籍记载,东汉时期,我国佛教最初的传播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台怀镇,见今菩萨顶的形势颇似印度的灵鹫峰,因而命名之。所以也称灵鹫峰为菩萨顶,佛教徒传说文殊菩萨曾在峰顶显灵和讲经说法。</h1><h1> </h1> <h1> 五台山大显通寺。</h1><h1> 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 "大显通寺"。</h1><h1> 显通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h1> <h1> 五台山佛光寺。 </h1><h1>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县城北三十二公里的佛光新村山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东向西,依山势起伏而建,三面环山,整个寺庙围裹在苍松翠柏之中,寺前是山下平原,豁然开朗 。</h1> <h1> 五台山佛光寺(中国第一国宝)。</h1><h1>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佛光寺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法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都是唐代遗物,价值连城。</h1><h1> 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山门(即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 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建筑,皆明,清重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等。石幢两座,平面八角形,一在东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造;一在前院当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发极盛时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h1> <h1> 五台山大文殊殿。</h1><h1> 文殊殿位于佛光寺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形制特殊,结构精巧,是金代以前的我国古建筑中少见的一例。 檐下补间铺作斜拱宽大,犹如怒放的花朵,具有辽金建筑的特征。为扩大殿内空间面积,前后两槽均用长中专之间用斜材递负荷, 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殿顶脊中琉璃宝刹,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烧造,形制秀丽,色泽浑厚。 殿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六躯,面相秀润,装饰富丽,是金代的雕塑遗物。 殿内四周墙壁下部,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是明宣德年间的作品。</h1> <h1> 五台山佛光寺。</h1> <h1> 五台山景区内的牌坊。</h1> <h1> 群山环抱的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等庙宇,</h1> <h1> 1948年毛泽东曾路过五台山在塔院寺借住一宿。</h1><h1>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作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h1> <h1> 五台山菩萨顶寺庙。</h1><h1> 菩萨顶寺庙,地处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菩萨顶寺庙,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h1><h1> 菩萨顶寺庙为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占地45亩,殿堂楼房430多间。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还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h1> <h1> 五台山菩萨顶寺庙。</h1><h1> 菩萨顶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h1><h1> 菩萨顶全寺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又,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宽一公尺,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h1><h1> 菩萨顶寺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虽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色泽如新。东禅院当中的碑亭,耸立着两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达六米。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菩萨顶现存建筑,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参照皇宫官制式,显得富丽堂皇,尤其雕刻艺术,最值得珍视。</h1> <h1> 五台山景区内的善财洞牌坊。</h1> <h1> 五台山殊像寺。</h1><h1> 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 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h1><h1>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h1><h1> 殊像寺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殊像寺,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h1> <h1> 寺庙内的讲经堂。</h1> <h1> 寺庙内的大钟。</h1> <h1> 寺庙内供奉的佛像。</h1> <h1> 寺庙内的转经筒。</h1> <h1> 寺内的拜殿。</h1> <h1> 塔院寺的“方丈院”(原属于显通寺)——那就是1948年毛主席路过五台山时住过的房间。</h1> <h1> 大文殊殿。</h1> <h1> 五台山的庙宇。</h1> <h1> 五台山的庙宇。</h1> <h1> 五台山十方堂(广仁寺)。</h1><h1> 五台山十方堂,又名广仁寺,位于罗睺寺后面,与其隔著一堵墙。此寺的大门前挂有清光绪皇帝御书“ 十方堂 ”的匾额,故名“ 十方堂 ”。</h1><h1> 十方堂(广仁寺)是专用于接待蒙、藏地区来五台山朝圣的僧俗信徒的客堂。</h1><h1> 广仁寺原本是罗睺寺的客堂,后于清代道光年间才独立为寺。</h1> <h1> 五台山十方堂(广仁寺)普同塔。</h1><h1> 广仁寺普同塔也叫五台山普同塔。它是广仁寺在鱼湾建造的一座存放僧人骨灰之塔。该塔底座为石砌八角束腰须弥座,座面边长2.44米,上边长1.84米。承托着砖砌覆缽式塔身,塔身由三层构成,两夹层凹进,饰有砖雕,其上还围以砖雕莲瓣,塔顶由三颗宝珠构成。塔身高12.6米,是一座藏式喇嘛塔。</h1><h1> 十方堂(广仁寺)普同塔与其它寺庙的类似塔有些不同,其特点是:该塔底有水流过,塔内为空心,塔內中心设一平台专门存放僧人骨灰,骨灰置于匣内以逝世先后顺序放入塔内平台上排列。每增加一个,则把最前面那个骨灰匣顶落塔底的水流中,使其顺流而去,回归自然。这样,该塔内就始终只保持一定数量的僧人骨灰匣。</h1><h1> 而其它寺庙内的类似塔名称大多为“舍利塔”(也有墓塔等),主要用于永久保存佛陀(原指释迦牟尼,后泛指已觉悟的得道高僧)坐化后遗留的“舍利子”(舍利子为得道高僧过世后,其火化后骨灰中凝聚的结晶珠粒,僧人将舍利子看着活化的本人,将其放入舍利塔永久供奉。),也有寺庙将舍利塔用作保存经文书籍等的。</h1> <h1> 五台山的庙宇。</h1> <h1> 五台山的菩萨顶寺庙。</h1> <h1> 五台山的菩萨顶寺庙。</h1> <h1> 五台山清凉寺。</h1><h1> 五台山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 . 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h1> <h1> 五台山的清凉寺。</h1><h1> 武侠记载: 金庸名著《天龙八部》中的门派,位于五台山,方丈为神山上人。神山上人十七岁时曾到少林求师,但当时的少林方丈灵门大师与其交谈之下,觉其锋芒太露、极为傲慢且器量狭小,并非传法之人,若让其在寺中做个寻常僧侣,必不能甘居人下,日后定生事端,故以婉言相拒,神山这才投到清凉寺中,三十岁时便已技盖全寺,成为全寺最年轻的方丈。清凉寺规模较小,武学渊源又远逊少林,寺中所藏的拳经剑谱、内功秘要等等,不但为数有限,而且大部分粗疏简陋,并非一流武学,所以五台山清凉寺在武林中的名声并不响亮。门派武学有伏虎拳、五十一招伏魔剑、普门杖法、二十四路伏魔杖、心意气混元功等。</h1> <h1> 五台山寺庙建筑。</h1> <h1> 五台山塔院寺。</h1> <h1> 五台山寺庙建筑。</h1> <h1> 五台山显通寺。</h1> <h1> 五台山显通寺。</h1> <h1> 五台山塔院寺。</h1><h1> 五台山塔院寺位于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原是大华严寺(今显通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后另建寺,使用今名,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h1><h1> 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舍利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h1> <h1> 五台山塔院寺。</h1> <h1> 五台山塔院寺的镇寺之塔(舍利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是寺庙的主要标志。</h1><h1> 舍利塔主要作用就是供奉舍利子和存放佛家经书。</h1><h1> 舍利子原称舍利,它是高僧或者活佛死后经过火化,在骨灰中凝结出的一些小珠状颗粒(结晶体)。舍利原是印度语译为“ 设立罗 ”、“ 驮都 ”等各种名称,译成中文则叫灵骨、身骨、遗身。舍利塔主要就是存放“ 佛陀 ”之舍利子,也有用于存放经书等。</h1><h1> “ 佛陀 ”为佛教用语。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 佛陀 ”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华人民间也将佛陀称为佛祖。</h1><h1> 舍利塔在寺庙中很常见,它的意义也非比寻常: 一 、舍利子乃佛陀坐化之物,舍利塔自然也就象征着佛陀本身,犹如佛陀的出现和代表; </h1><h1> 二 、舍利子为佛陀坐化后出现,自然也就延续了佛陀的意志,存放舍利子的舍利塔也就代表佛家不灭的教义;</h1><h1> 三 、佛家把存放舍利子的舍利塔视作佛陀本身,因此,舍利塔被世人认为负有佛陀自身的法力,能够消除灾祸、安定人心。</h1><h1> 正因为 舍利塔拥有非凡的力量和信念,佛法才会永久的传承和发杨。</h1><h1> </h1> <h1> 顺便介绍一下,中国最大的寺庙舍利塔是五代时期建造的栖霞寺舍利塔(本图)。</h1><h1> 栖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又称栖霞古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h1> <h1> 五台山塔院寺山门。</h1> <h1> 五台山塔院寺山门前的水池。</h1> <h1> 云雾中的五台山塔院寺。</h1> <h1> 风云翻卷中的五台山塔院寺。</h1> <h1> 五台山五爷庙戏楼。</h1> <h1> 五台山显通寺。</h1> <h1> 霞光中的五台山塔院寺。</h1> <h1> 五台山地区曾长期为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共产党人的组织和领导下,五台山地区寺庙的僧众在抗战时期曾组建了抗日武装和尚连。</h1> <h1> 图为五台山台怀镇。</h1><h1> 1937年10月23日,八路军总部撤离五台县,聂荣臻所率领的115师奉命留守,在五台山之上,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五台山为中心,积极建立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全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h1> <h1> 革命的圣地 — 延安。</h1><h1> 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结束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延安就成为了当时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圣地。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中央工委领导机构由刘少奇和朱德率领先行前往战场形势相对更好的晋察冀解放区的西柏坡村。1948年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大决战前夕,中共中央前委领导机构才由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率领下从延安(准确的说是从陕北,因为当时延安已被胡宗南佔领,而毛泽东及中央领导机构已离开延安转战在陕北指挥反击国民党军挑起的内战)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先期抵达的中央工委汇合。</h1> <h1>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毛主席转战陕北。 1947年3月,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胡宗南部发动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大举进攻中共中央驻地。18日,中央撤离延安。月底,中共中央召开枣林沟会议,决定中央领导机构一分为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委,前往晋西北或其它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中央领导机构的这种分工,是为应对胡宗南部对陕北解放区进攻采取的重大决策。这时虽然还不涉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转移方向问题,然而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中共中央最终向华北的转移并进驻西柏坡,又与中央工委的落脚点有着重要关系。 </h1><h1> 1948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隆隆炮声中,中共中央前委从陕北辗转进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与先期抵达的中央工委汇合。中共中央移驻晋察冀解放区,西柏坡成为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夺取全国政权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结果。</h1> <h1>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陕北的毛泽东。</h1> <h1>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陕北的毛泽东。</h1> <h1> 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h1> <h1> 中共中央领导人研究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h1> <h1> 西柏坡在河北省(部分)的位置。</h1><h1> 本图为借用红色旅游示意图来标示西柏坡的位置,因此本图中有部分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并没有在图中显示。另外,红色点状路线标注的只是现在红色旅游的风景路线,这与当年毛泽东等中共中央的进京路线没有任何关系。</h1> <h1> 中共中央从陕北迁往西柏坡路线。</h1><h1>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這是一个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領中共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从此这个小山村开啟了不平凡的使命。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前委与中央工委会合。至此,这个小山村就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西柏坡被称为“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h1> <h1> 中共中央从陕北到西柏坡路线图。</h1> <h1> 毛泽东等人行进在前往西柏坡的路途中。</h1><h1> 毛泽东一行从陕北前往西柏坡,开始都是步行或骑马,此后,才改为部分人员乘坐汽车。</h1><h1> 1948年3月23日,在完成了转战陕北的艰难任务之后,毛主席率领着中共中央前委机关开始从陕北东渡黄河,穿过晋西北,前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h1><h1> </h1> <h1> 图为毛泽东及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在陕西北部渡黄河东进的船上。</h1><h1> 在中国革命进行战略大决战前夕,在西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即将转入进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前委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结束了在陕北历时一年零五天的转战。毛泽东同志率中央前委机关从陕西北部渡黄河东进,横跨山西,进入西柏坡,建立起解放战争的总指挥部,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毛泽东同志是1948年2月23日,从陕北吴堡县川口村园则塔渡口过黄河进入山西临县下滩里上岸的。当年跟随毛泽东同志东进的机要秘书是高智。</h1><h1> 3月24日,毛主席一行抵达中央后委机关驻地——临县双塔村。高智同志说,傍晚时分,大家都到毛主席住的窑洞,研究讨论行军路线问题,由于人多窑洞里挤不下,于是临时动员老乡在院子的大槐树下搭起一个棚子来开会。会上决定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乘汽车前进;前委和后委人员由杨尚昆同志率领步行前进。毛主席的路线是,临县、兴县、岢岚、五寨、神池、代县、繁峙、五台山,然后赴河北阜平,与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同志会合,休整几天再去平山西柏坡。还商定,在晋绥边区住几天,毛主席也好听一听晋绥分局的汇报和意见,还要求在沿途各县都要停一停,了解一下当地的工作情况。高智老人回忆,沿途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很少休息,一住下来,就接见当地干部,听汇报,作指示,有时还要与群众见面、讲话,还要抽时间召集村里人开座谈会。</h1><h1> 4月6日抵达代县,一早赶到代县附近一个小村落,这里一位老人王淮当年曾参加了毛泽东的接待工作。这位80多岁的老人谈起当年的事情依然感慨万分。他津津乐道,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等领导同志完全和普通人一个样,待人亲切,生活朴实,吃饭简单,起居不讲究。这是我们完全没想到的,真不愧是人民的领袖。</h1> <h1> 1948年毛泽东及中共中央领导人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h1><h1> 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的主要原因是华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h1><h1> 中央工委到达晋察冀解放区并明确暂留后,随即告知晋冀鲁豫中央局:“中央工委及各机关决留晋察冀工作一时期,不去太行山。”不久,中央工委正式在西柏坡办公。从这时开始约半年的时间内,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的来往电报中,均未再提领导机构转移问题。</h1><h1> 按照中央安排,3月中旬,在中央后委的机关分两批出发,陆续到达中央工委驻地。在全国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延安收复在即的形势下,中央留在陕北的目的已经达到。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于4月13日,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先期到达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新华总社也于5月从涉县抵达平山。5月27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至此,中共中央机关完成了向华北转移的使命。</h1> <h1> 1948年毛泽东及中共中央领导人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图为毛泽东坐在过黄河的渡船中。 </h1><h1> 中央工委来到西柏坡后并没有再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其它地方转移,最终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共中央驻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h1><h1> 第一个原因,中央工委任务繁重,再进行转移,不利于已经展开的各项工作。1947年6月14日,中央工委到达晋察冀解放区不久,毛泽东致电朱德、刘少奇:“你们在今后六个月内如能:(一)将晋冀察军事问题解决好;(二)将土地会议开好;(三)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做好这三件事,就是很大成绩。”中央提出的这三项工作,并非给中央工委的新任务,而都是中央工委东移时确定的。所以,中央工委还没有到达西柏坡,三项工作已经展开。刘少奇主持中央工委工作,工委常委中又有分工。刘少奇把极大精力放在召集全国土地会议和指导解放区复杂的土地改革上,而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偏差一直到1948年春才得以纠正。朱德具体负责解决晋察冀的军事问题,他提议组建野战军,贯彻打运动战、歼灭战的思想,亲临前线指导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董必武在结束武安召开的华北财经会议后,返回中央工委驻地主持华北财办工作,华北财办连续召开华北军工会议、华北交通会议和华北金融贸易会议。中央工委的工作一个接着一个,一环扣着一环,难以再继续转移。</h1> <h1> 1948年毛泽东及中共中央领导人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油画)。 </h1><h1> 第二个原因,晋察冀部队作战由被动转入主动,晋察冀解放区扩大和巩固,中央工委有了安全的保障。晋察冀部队撤出张家口后,于1947年4月至5月发起正太战役,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解放县城7座和井陉、阳泉等矿区,控制获鹿至榆次间铁路180余公里,孤立了国民党军战略要点石家庄。6月,在晋察冀野战军组成后,连续发起青沧战役、保北战役,歼敌1.8万人,并解放了沧县、青县等数座县城。经过三战三捷,晋察冀部队牢牢掌握了华北战场的主动权,进入战略进攻的形势,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北战场的被动局面。而国民党军在这一地区只占据平(北平)津(天津)保(保定)三角地带和被我军包围的石家庄、太原、大同、张家口等几座城市。10月,晋察冀部队继续出击,在清风店取得全歼国民党第3军1.3万人的辉煌战绩。11月,晋察冀部队乘胜发起石家庄战役,歼敌2万多人,并夺取了这座重要城市。晋察冀部队半年多的作战,扩大了解放区,国民党军已无力进攻解放区,完全陷入被动局面。加之土地改革、整党等项工作在解放区普遍开展,晋察冀解放区空前巩固,为中央工委创造了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也为中共中央前委机关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1> <h1>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老照片。</h1><h1> 第三个原因,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移至太行已无必要。石家庄解放的重要意义之一是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分割封锁,华北形成了较为完整、拥有5000万人口的大片解放区。显然,在同一区域内,中央工委再移驻他地已经没有意义。正是在这种形势下,1948年2月16日,刘少奇及时向中央提议:“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完全合并,邯郸局与五台局合并,成立华北中央局。”3月6日,毛泽东致电中央工委,指出:“合并两中央局有利无害”,“以中央工委为中心合并两中央局成为北方局。”但又提出“两区的军政两项机构,暂不合并。”3月7日,中央工委致电中央:合并党务、财经机构,而不合并军政两项机构,势不可能,因主要机构均需迁至石家庄附近,才便利工作。10日,毛泽东给中央工委复电,同意中央工委关于两区党政军财一律统一的意见。中央也向党内通报,“目前我们正将晋察冀区、晋冀鲁豫区和山东的渤海区统一在一个党委(华北局)、一个政府、一个军事机构的指挥之下”,“该区的领导中心设在石家庄。”可见,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后,中央强调“以中央工委为中心合并两中央局”,“领导中心设在石家庄”。这表明,中央也把指挥解放战争的中心放在了石家庄附近。</h1><h1> 从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到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其间涉及到的行动方向都与战争的进程联系在一起,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特别是华北战局的变化,是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的主要原因。</h1> <h1> 途经古战场雁门关时,毛泽东让车队暂停,下车专程前往凭吊古战场,周副主席等人同行。 </h1><h1> </h1> <h1> 毛泽东一行路过山西五台山台怀镇附近时,五台山以风雪交加来迎接毛泽东,这似乎预示着与国民党的战略大决战将会更加如暴风骤雨。</h1><h1> 1948年4月8日,毛泽东率中央前委机关进入山西境内已成为解放区的五台山地域时,突然天降大雪,漫天飞舞的霜雪和怒号着的凛冽寒风给队伍的继续行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霜雪让起伏连绵的群山仿佛覆盖了一条洁白的棉被。“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富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不时将目光投向车窗外,欣赏着银装素裹的壮美山河的同时提议:“我们今天就住在五台山吧”。众人也觉得为了保证安全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提议。随即,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下车步行,迎着漫天风雪,登上海拔2800米的五台山鸿门岩观览,最后住进了塔院寺的方丈院。方丈院是一进三院,当年毛泽东居于后院正房左间,周恩来住在后院东房北套间,任弼时住在后院西房北套间,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住在中院和前院,共约二百人。如今,后院被辟为毛泽东路居纪念馆,而中院和前院仍是僧侣们的修行场所。</h1> <h1> 毛泽东等人从陕北到西柏坡经过五台山。</h1><h1> 五台山方圆数百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都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五台之间遥相呼应,各有其名,东台是望海峰,西台称挂月峰,南台叫锦绣峰,北台名叶斗峰,中台称翠岩峰。</h1><h1> 五台山的台怀镇是毛泽东进入西柏坡前在山西停留的最后一站。毛泽东当年住在塔院寺的方丈院内,这个寺庙是五台山面积比较大的寺庙院落,院中有一尊名叫舍利塔的白塔,高耸入云,成为五台山的象征。当年毛泽东还曾在驻地附近参观了几个寺庙,向僧人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嘱咐他们保护好寺庙,当地的区委书记白兴华曾陪同主席参观。后来有人在太原曾同白兴华同志座谈,就有的影视剧中出现毛泽东拜佛求签一事探询,白兴华和高智都记不得有此事,推断大概是一种演绎。这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文艺允许虚构和创造,但是应该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 </h1><h1> 塔院寺的“方丈院”,就是1948年毛主席及随行人员住过的地方。</h1> <h1> 1948年毛泽东路过五台山在塔院寺住宿,毛泽东与塔院寺主持相互致礼(剧照)。</h1><h1> 4月8日的傍晚,五台山因为大雪封路,车队难以行驶,毛主席带领的中共中央机关只能在五台山留宿,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住进了塔院寺方丈院之中。</h1><h1> 影视剧中也出现此情景: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从陕北转移到平山县西柏坡,途经佛教圣地五台山时,曾上山观景撞钟。</h1> <h1> 1948年毛泽东路过五台山与塔院寺主持相互致礼(剧照)。</h1> <h1> 1948年毛泽东路过五台山与塔院寺主持交流(剧照)。</h1> <h1> 五台山广仁寺罗真呢嘛寺僧。</h1><h1> 毛主席不像一些对佛教寺庙嗤之以鼻的无神论者,相反,毛主席对于佛教这种中华民族遗产,非常尊重且为之自豪,这次有机会来到五台山“一饱眼福”,毛主席内心十分愉悦。夜里在寺院之中,毛主席用餐之余,还饶有兴致地翻阅一本经书。</h1><h1> 老方丈来到毛泽东居住的院中,看到毛泽东在读经书,非常惊讶,毛泽东则表示自己是无神论者,但是对佛教寺庙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两人进行了一番亲切、推心置腹的交谈。方丈向毛泽东介绍了五台山的历史,并主动邀请毛主席第二天再仔细参观五台山及其它寺庙。而毛泽东则向方丈详细讲解了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方丈对毛泽东在交谈中表现出的博学多才和具有的雄才大略印象非常的深刻。</h1><div><br></div><br> <h1> 毛泽东与五台山方丈谈古论今(剧照)。</h1><h1> 毛泽东一行在塔院寺受到了老方丈的热情欢迎,老方丈请毛泽东一行品尝了素斋。饭间,毛泽东还饶有兴致地询问鲁智深和杨五郎是在五台山哪座寺庙里出家,之后还给大家讲起梁山好汉和杨家将的故事。当晚老方丈还兴致勃勃地与毛泽东在住处进行了深彻、推心置腹的交谈。毛泽东在聊天中滔滔不绝的健谈和引经据典、以古论今的雄才大略让老方丈钦佩不已。遂感慨道:“施主乃天下奇人,日后必有大建树也!”。</h1><h1>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就结伴登上山海楼。此时雪住天晴,他们手扶栏杆,极目远眺,但见五台山群峰簇拥,寺宇梵宫沐浴在霞光之中,景象极为壮观!“那里是河北的山区,再往下就是冀中平原。”毛泽东面朝东南方向,目光炯炯,大手挥处,似乎看到了中国革命的灿烂未来。在老方丈的陪同引导之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一同参观五台山。毛主席非常健谈,一路上与多人聊天,毛主席虽然不信神佛,却能与和尚们相谈甚欢,还与人展开了多次“辩论”。</h1><h1> 随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游览蒙藏合作社及其他寺院。来到文殊殿时,几名僧人正在整理从其它寺庙移来的残缺不全的清代大藏经,毛泽东指着残破的佛经,惋惜地叹道:“这么好的文物被糟蹋成这个样子,实在可惜!”在参观天王殿途中,毛泽东无意间看到四大天王塑像背后被人掏了个大洞,再环视四周,发现几尊佛像也少了脑袋、缺了胳膊。后得知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僧人曾经帮助抗日军民进行掩护,因此遭到了日军报复,寺庙很多地方被破坏,很多僧人惨遭屠戮。毛泽东当即表示:“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寺庙和文物,绝不能让祖国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毛泽东叮嘱随行的当地干部:“你们要抓紧寺院的修复工作,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等革命胜利后可以开放,供广大人民参观游览。”</h1> <h1> 1948年在五台山毛泽东微笑着抽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枚竹签(剧照)。</h1><h1> 寺庙主持通过接触和交流已对毛泽东的博学多才和雄心大略敬佩不已,彼此已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友。根据庙內多年来的常规:来庙內德高望重的施主,都会被主持特别邀请进行“ 抽签 ”,以此来提高本寺庙在佛学界的影响力。当即,寺庙主持便将此缘由告之毛泽东,并分附小沙弥捧出签筒极其盛情的邀请毛泽东现场抽签。</h1><h1> 毛泽东见方丈如此盛情,又碍于庙规,难劫之下便破例地求了一次签。毛泽东微笑着在寺庙主持和自己的随行人员面前看着小沙弥手中摇动的签筒停下后,便随手从签筒中抽出一枚竹签。只见方丈接过竹签一看,竟然是一枚上上签。</h1><h1> 方丈连忙道:“我观施主,气宇不凡,吉人自有天相。施主此行定当平安无凶,以后也必定是上上大吉。”</h1><h1> 毛主席笑着说道:“我们共产党人尊重佛家和佛学,但不信佛,历来讲的是唯物主义无神论。就我个人而言,此生曲折坎坷,历经艰险,走到今日,已是侥幸。谈不上顺风顺水,更谈不上上上大吉。”方丈笑道:“施主历经艰辛,却能如此慨然,举重若轻,说明您是真正豁达之人,非凡夫俗子所能及也。”</h1><h1> 毛主席谦虚地说:“方丈过奖了。但是我相信我们共产党人、中国革命的前途一定是上上大吉的!”</h1> <h1> 1919年,长沙,毛泽东同母亲文氏、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h1><h1> 其实毛泽东在五台山与僧人的交流也并不是他第一次与佛(指封建迷信)结缘。</h1><h1> 1893年12月26日,这天清晨,湖南韶山上屋场毛家农舍喜气盈门,毛顺生和妻子文七妹迎来了他们第三个儿子的降生。</h1><h1> 在这个孩子出生之前,母亲文七妹曾经生下过两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因此第三个孩子出生后,毛顺生和文七妹夫妇整日里提心吊胆,害怕这个孩子跟前两个孩子一样离开他们。而在当时,农村人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只能相信迷信一说。于是毛顺生便找来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看后说:“要给这个三娃子找一个长寿的干娘,孩子才能平安无事”。</h1><h1> 哪位干娘才最长寿呢?文七妹发动了娘家所有人四处打听,最后还真的给儿子找到了一位最最长寿的干娘 : 就是千万年长屹立于龙潭山脚下的一块巨石,这块巨石被当地人当做石观音而膜拜。文七妹便带着儿子到石观音底下认了干亲。</h1><h1> 此后,文七妹的这个儿子便有了韶山人尽皆知的一个乳名 : 石三伢子,而他的大名毛泽东则在几十年后被整个世界所熟知。</h1><h1> </h1> <h1> 毛泽东在五台山观景沉思,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一个崭新的国家即将诞生。</h1><h1> 毛泽东到五台山之前,除了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临别赠言里提到五台山,还分别有两次在不同场合下提到过五台山。</h1><h1> 1938年3月,毛泽东在为白求恩率领医疗队奔赴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送行时对他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毛泽东将聂荣臻与鲁智深这两个著名人物联系起来谈,不仅让白求恩大夫了解到五台山的历史、现状以及中国文化背景,又明确了聂荣臻在晋察冀根据地的中坚作用。</h1><h1> 另一次是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给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讲话时,曾这样说:“……过去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人说,他曾切实地把大观园考察过一番。现在你们的‘大观园’是全中国,你们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个个都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或林黛玉。要切实地在这个大观园中生活一番,考察一番。你们的作品‘大纲’是全中国,‘小纲’是五台山。”毛泽东将五台山上升到与“全中国”相提并论的高度,足见这座北方名山在他心目中的特殊位置。</h1> <h1> 毛泽东一行从五台山再次出发后,于1948年5月26日抵达西柏坡。</h1><h1> 1948年3月,为适应解放战争急速发展的需要,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了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任务后,率党中央前委离开陕北,东渡黄河,辗转到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准备指挥最后推翻蒋家王朝的三大战略决战。</h1><h1> </h1> <h1> 毛泽东在西柏坡办公室旧照。</h1> <h1>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h1><h1>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内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同志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军委作战室旧址、九月会议会址等。</h1><h1> 1982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在西柏坡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他们一起谋划了新中国的“建国大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h1> <h1> 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自撤离延安后第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九月会议”对统一全党的认识,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h1> <h1>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h1> <h1> 会议开幕当天下午两点左右,毛泽东面带笑容地走进会场。会议开始后,主席台上的毛泽东首先作报告。他挥动着手臂,豪迈地提出希望在4月或5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h1> <h1> 毛主席在西柏坡主持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h1> <h1> 西柏坡党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选出的中共五大书记(从左往右依次是周恩来、刘少奇、毛泽东、朱德、任弼时。) 。</h1><h1>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闭幕后,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战略思想的毛泽东,实现了他的夙愿,提出要大踏步地前进,到北平去!毛泽东主席风趣地说:" 走啦,咱们这是进京赶考! "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北京)郊外的香山双清别墅。</h1> <h1>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标志着历时142天的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h1> <h1>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到达北平西苑机场,与前来迎接的民主人士握手。</h1> <h1> 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进驻北平路线示意图(1949.3.23—3.25)。</h1> <h1> 群众热情欢迎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进入北平城。</h1> <h1>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同马叙伦、黄炎培、郭沫若等在西苑机场的合影。</h1> <h1>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西苑机场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部队。</h1> <h1>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西苑机场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部队。</h1> <h1> 颐和园益寿堂位于万寿山东麓、谐趣园以西,是1949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抵达北平后的首个憩息落脚点。颐和园益寿堂如今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1> <h1> 香山双清别墅。</h1><h1> 由于刚解放的北平(北京)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因此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入北平在 颐和园益寿堂短暂休息后被安排住进了北平郊区的香山双清别墅。 香山双清别墅,地处于香山公园南麓的半山腰,环境幽雅,以其苍翠的竹林、遮天蔽日的银杏、挺拔的松柏、古朴的建筑引人前往。然而真正使这个地方闻名天下的并不是她的秀丽风光,而是因为这里曾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曾发生过扭转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前途的大事。</h1> <h1> 香山双清别墅在北平的位置。</h1><h1> 双清别墅,地处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南麓的半山腰,因院内一座石壁下淌出的两眼泉水而得名。香山双清别墅是乾隆御题的香山二十八景之一。 原为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松坞山庄"旧址。</h1><h1> 双清别墅整个院落,约有7000平方米,别墅门楣上阳刻楷书"双清别墅"。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进驻北平后,在双清别墅居住和办公。双清别墅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第一站,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程。</h1><h1> 2019年10月7日,双清别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h1><h1><br></h1><h1> </h1> <h1> 这是一张特别著名的老照片。就是毛主席坐在双清别墅的凉亭里的藤椅上阅看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号外,随后,一首不朽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便诞生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只有毛主席这样的雄才大略的领袖才有这样的气魄。国民党妄图划江而治,美国把军舰开到了青岛,军事上施加压力,苏联老大哥也在劝说中国共产党接受国民党的方案。最终,中国共产党顶着各方面压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将国民党及各种外国势力统统驱逐出中国大陆。</h1> <h1> 1949年,北平(北京)。</h1><h1> 毛泽东主席和从苏联归来的爱子毛岸英在香山的双清别墅亲切交谈。</h1> <h1> 后面为西柏坡和双清别墅展览馆的部分图片。</h1> <h1> 五台山塔院寺毛泽东路居旧址。</h1><h1> 纪念馆院落整洁有致,建筑格局呈现明末清初四合院风格,院中摆放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坐姿雕像。位于正房的毛泽东居室简朴、整洁,炕上铺一块床板,床板上是一床军被,地上摆有方桌,桌上有砚台,灶台上有火盆和铜茶壶等物件。东房的周恩来居室和西房的任弼时居室,屋内陈设基本相仿。“室内现有陈设都是1969年依据原样复制的。”</h1> <h1> 1948年4月8日晚,毛主席一行夜宿五台山塔院寺。本图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住宿旧址前的领导人雕塑。</h1> <h1> 1948年4月8日晚,毛主席一行夜宿五台山塔院寺。本图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住宿旧址前的领导人雕塑。</h1> <h1> 五台山能成和尚。</h1><h1> 1950年9月22日,出席了北京第一次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能成和尚也参加了会议。9月26日,毛主席宴请这些劳动模范的时候,还专门拉过能成和尚的手:“好,你植树好啊,要好好地植树,注意身体健康。”</h1> <h1> 西柏坡陈列展览馆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展览以解放战争为主线,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主题,采用编年纪实的编写体例,运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展现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h1> <h1> 毛泽东同志旧居后院,西房北边一间是毛泽东的书房兼资料存放室。毛主席在西柏坡期间,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仅收集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二十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h1> <h1> 毛泽东同志旧居前院,毛泽东同志旧居分为前后两个小院。1948年5月,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西柏坡后,就住在这里。前院有一个磨盘,夏日里,毛主席和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经常围坐在磨盘旁商讨国家大事,从此便有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h1> <h1>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会址位于中央大院的西北角,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建筑面积112平方米,是中央大院里最大的房子。</h1> <h1>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内景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h1> <h1>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群山环抱中的西柏坡翠柏苍郁,处处充满了活力。图为2021年5月12日拍摄的西柏坡。</h1> <h1> 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序厅序厅中的浮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77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组成的,它的背景是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和雄伟绵延的太行山脉,铜雕下方刻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h1> <h1> 西柏坡成为“毛主席、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h1> <h1> 西柏坡毛泽东的办公室。</h1> <h1> 西柏坡也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h1> <h1>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h1> <h1> 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h1> <h1> 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内景。</h1> <h1> 香山双清别墅。</h1><h1> 香山双清别墅,地处于香山公园南麓的半山腰,环境幽雅,以其苍翠的竹林、遮天蔽日的银杏、挺拔的松柏、古朴的建筑引人前往。然而真正使这个地方闻名天下的并不是她的秀丽风光,而是因为这里曾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曾发生过扭转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前途的大事。</h1> <h1>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的活动陈列馆。</h1><h1> 在双清别墅,毛泽东主席指挥了渡江战役,在这里筹备了新政协,筹建了新中国,在这里写下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香山双清别墅有毛泽东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原状陈列;有毛泽东与爱子亲切交谈的地方,池塘边,红色的六角亭有特别的纪念意义。</h1> <h1> 香山双清别墅。</h1> <h1> 香山双清别墅。</h1> <h1> 香山双清别墅。</h1><h1>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起草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于4月21日与朱德共同签署发出,23日南京便回到了人民手里。</h1><h1> 在双清别墅有记录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在双清活动展览》……. 《毛泽东在双清活动展览》由《从西柏坡到北平香山》、《毛泽东在双清》、 《领袖生活在香山》三部分组成,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h1> <h1> 香山双清别墅。</h1> <h1> 香山双清别墅内的会议室。</h1> <h1>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的卧室。</h1> <h1> 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內的办公室。</h1> <h1> 香山双清别墅。</h1><h1> </h1><h1><br></h1><h1><br></h1><h1> 最后,向大家呈上网上下载的有关五台山的一段短视频。</h1> <h1> 五台山尼姑挣足了钞票回家结婚,众年青的师姐师妹们前往祝贺。</h1><h1> 本视频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视频中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霓虹灯下闪烁、晃动着的圆润光头、流露出滿足笑容的尼姑们的确很可爱,让人心动不已。如此看来,出家人的生活并不全部都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枯燥和清苦。当然,出家人也是人,追求美好则是人之天性,这也是无可厚非的。</h1><h1>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朋友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