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年新冠疫情把人们折磨得精疲力竭,动辄封城的措施使人寸步难行。去年十二月的放开带来了转机,仿佛一夜之间新冠病毒就传遍了全国,就连我这个深居简出的老者也不能幸免,好在自己的免疫系统还算是经得起考验,“阳”过了没几天就基本无症状了,但是浑身没劲的状态却持续了近一个月之久。春节之后,体力日渐恢复的我开始萌发了外出旅游的念头,全国的新冠疫情逐渐缓和,专家们认为本轮疫情中有十几亿国人被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屏障可以维持3~6个月,如果第二次染疫高峰到来,将会是在5、6月爆发…。这个信息使我很受鼓舞,于是就“紧锣密鼓”地开始策划3、4月份的自驾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要踏出家门,走向社会“谈何容易”。那时很少出门,出门必戴口罩,回家后全身消毒又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这种状态又怎样能与旅行中在饭馆吃饭、在酒店住宿以及在景点人群聚集的状态相对接呢?恐怕我们首先要解除怀疑四周都散布着病毒的恐惧思想,而在具体措施上则应尽量考虑周全,以确保我们防疫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大胆地迈出家门,去拥抱外部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具体的防疫考虑有以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自驾游的交通工具是自家的汽车,处在一个与旁人隔离的环境中,所以是安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酒店住宿的房间按理说服务员是打扫、消杀过的,但这是个每天都需要驻留十来个小时的场所,不可轻视。我决定随车带上一台紫外线消毒灯,每到一处酒店,先用紫外线和臭氧把房间消杀一个小时,以确保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3)在旅途中就餐尽量避免堂食,至少要错峰就餐,在酒店就以叫外卖为主,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4)在旅游景区显然不可能避开群聚性情况,但好在并非在旅游旺季,景区的人员不太密集,戴好口罩,注意与旁人保持安全距离也是可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5)带足防治新冠病毒和甲型流感的药物,并且在行前注射了甲型流感疫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按照惯常做法,在出行前我总要做足功课,选择游览景点、规划好较佳出行线路、预订沿途住宿的酒店等,并且要做好行前准备。为使车辆处于安全状态,我先后更换了汽车电瓶和轮胎(虽然并未到更换年限,但为了确保旅途中万无一失,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其他准备工作也很多,就不细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临行前,听自驾返西安的游友讲,经由汉中去成都的高速路上交通繁忙,货柜车特多,增加了安全风险。为此我只好改由安康绕行前往四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3月13日我和老伴一早出发,自驾475公里,于下午三时到四川达州。沿途虽然隧道很多,但车辆不多,比较顺畅。我在疫情三年来从未跑过长途,显然有些手生了,所以刚开始驾驶得很谨慎,不超车、中速前行,但经过一上午的熟悉,我又找回了自己的车感和路感,逐渐进入了得心应手的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午,安顿之后(在房间打开了紫外线消毒灯),我们去游览了达州的“龙爪塔”,山是爬不了了,但周边的风景还是挺不错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追忆清华分校651</b></p><p class="ql-block"> 3月14日从达州到绵阳青义镇357公里,我来这里是为追忆当年参加“清华分校”基建工作那段往事而专设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1965年出于备战的需要,高教部决定将部分院校向“三线”内迁,首批四所院校有清华大学(代号651)、华东化工学院(代号652)北京大学(代号653)和南京大学(代号654)。本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清华分校选址在绵阳青义镇,占山坡地600余亩…。学校派出土建系六字班学生到绵阳青义为分校进行建筑设计,又将我们40余名65届各个系留校的新教师派往分校组织基建工程的实施。分校工程处到周边招聘青工,组建了五个工程队,一些新教师被派往工程队任政治指导员,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六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清华分校的师生按文革工作组的要求返回北京“回校闹革命”,清华分校的基建工程因此中止了。直到1969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奉命奔赴绵阳青义镇继续清华分校的建设,一直到1979年,清华分校撤销后,四川建筑材料工程学院(后更名为西南科技大学)搬入分校原址办学延续至今,即为现在的西南科技大学青义校区。</p> <p class="ql-block"> 西南科技大学青义校区还保留了一座“清华楼”,而这也只是第二批清华师生来此创业的纪念,我们当初的基建成果可能就只剩下现在看不见的、楼房的地基了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干打垒”的学生宿舍依然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原来记忆中绵阳青义那个川北小镇的风貌已荡然无存,眼前的青义镇街道城市化了许多,但仍没我想像的那么现代。</p> <p class="ql-block"> 为了可以在第二天一早就去参观“三星堆博物馆”,当天下午我们驱车来到德阳市广汉市,入住三星堆瞿上园酒店。在这种馆内人员十分密集的环境中,避开人流高峰还是很有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三星堆”的考古奇跡</b></p><p class="ql-block"> 酒店到博物馆只有1000多米远,第二天早餐后,“三星堆博物馆”刚开馆,我们作为首批游客就进馆参观了,果然馆内游客不多,使我们得以仔细地观赏这个二十世纪的考古奇跡。</p><p class="ql-block"> 在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曾一字排开三个土堆,并且在其不远处还有个名为“月亮湾”的U形土埂,组成了“三星伴月”的风水格局,这是颇让乡民引以为豪的地理标志。1929年春,一村民在疏通水渠时刨出了一个滿是玉器的土坑,虽然这位村民并未声张,但他出售的玉器,使“广汉挖到古蜀国宝藏”的秘闻不胫而走,一时间各类人物蜂拥而至,来此寻宝…。虽然流失了许多金、铜、玉器,但受条件所限,三星堆最惊艳的那些瑰宝由于深藏不露,才侥幸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八十年代,耸立在成都平原上的这三个土堆,由于成为当地砖厂取土的最好来源,三堆土被铲平了两堆半,只剩下半堆土岌岌可危地立在那里。1987年7月几位民工在挖土时翻出了不少玉器,考古人员闻讯赶来,开展了系统挖掘,很快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被发现了,一件、件铸造精良的铜人与面具相继出土,其数量之多、体型之大、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过“蜀”字;在《华阳国志·巴志》有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说明在商、周时代,古蜀国文明业已存在,并与中原文明有所交集。据史学研究列出的“蜀世系表”可以看到古蜀国文明始于4800年前的“蚕丛”,其后古蜀国文明相传了数十代,延续了2000多年,直至约2300年前,古蜀国被秦所灭。</p><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认为 三星堆的三个土堆很可能就是古蜀国的祭祀台,而与之相望的月牙状土埂便是古蜀国都城的城墙残留…。三星堆的发掘是迄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年代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国、古城和古蜀文化遗址。在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中国文物群体中,三星堆文化应属最具科技文化艺术价值,最具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p> <p class="ql-block"> 自上古以来,中华大地的先民们即崇尚玉石,历经千百年积淀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玉文代。三星堆文明作为中原文明的一个分支,自然也会将玉文化传承并浓墨重彩地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以铅、锡和铜为主要成分外,还有多种合金成分;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大量运用了分铸、铸接的联结组合技术并配以套铸、铆铸、嵌铸等复杂的工艺技术…。三星堆的青铜器以其繁复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宏大的形体反映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在世界青铜铸造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一笔!</p> <p class="ql-block"> 馆内展出的青铜立人像重量约180公斤、高达2.62米,有着十分精美繁复的做工,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最高大、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那双夸张的大手里握着的是什么?原来是握着一根象征力量的大象牙(在挖掘过程,残损的象牙被考古人员抽掉了)。</p> <p class="ql-block"> 对树的崇拜是世界上古代各宗教信仰中,共通的文化现象。通过树这种文化象征符号,表达出古人对宇宙、天象的敬畏;对神奇生命的歌颂…。</p> <p class="ql-block"> 展厅展示的“一号青铜神树”,残高就达3.96米(树顶端部件尚未被发现)。树干分为三层,各有枝条和枝杈,技杈上面还散布有镂空的花蕾和果实,有小鸟和神兽…。这棵树来自二号祭祀坑,出土时候只是2700多个不起眼的青铜残片,考古人员耗费十年光景才将这些铜片完美复原。类似的青铜树后来又陆续出土了七棵。</p> <p class="ql-block"> 相传昌意是黄帝与嫘祖的儿子,而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之孙颛顼则是古蜀人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颛顼十分敬仰鬼神,他创建了各种神鬼的祭祀体系,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是我国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出土文物大多出自古蜀国的祭祀场地,祭祀所用的各种面具、头像、神树、神兽等一大批具有浓厚神秘色彩、造型夸张怪诞的器物是古蜀人在近乎巫术的沟通天地、人神的原始宗教仪式上所特有的。古文献讲,颛顼结束了人神不分的局面。天属神、地属人,要沟通天地就要借助各种神像、神树和神兽等象征性器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各种形态的青铜面具</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出土的头像很多,形态不同,表情各异,还有一些神祕、怪诞的头像实在使人费解。</p> <p class="ql-block"> 展厅摆放了一尊巨大的青铜面具,那是一张完全不同于人类特征的容貌:双耳像扑扇的翅膀;嘴巴纤细地贯穿整个下巴;最令人诧异的是两只长长的柱状眼球…。面具高66厘米、耳尖距138厘米,是三星堆出土最大的一尊。</p><p class="ql-block"> 这尊极另类的面具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不知它是虚构的面部形象还是特定人物的夸张形象?甚至有没可能是外星人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在东晋《华阳国志》中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也即古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的眼睛是“纵目”,是否就是指这种直立向前的眼睛呢?有待考证。</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有一幢现代风格的白色建筑,与其它展馆幽深晦暗的格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是三星堆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发掘出土的文物至今已有16000余件,它们在重见天日之时大部分都是被损坏过或被焚烧过的,为使它们恢复其本来面目,这些文物修复人员黙黙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实在是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瞻仰乐山大佛</b></p><p class="ql-block"> 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之后,我们驱车了近三个小时,来到乐山大佛景区。乐山大佛以前也曾来过,都是沿阶登高,只能近距离、局部地观赏、惊叹大佛的宏大。这次想改乘游艇瞻仰大佛的全貌(不过也实在是爬不动了)。我们到景区游客中心购了船票(70元/人),然后由摆渡车送我们到码头,滿员即开船,游览往返时间约40分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宏大的乐山大佛</p> <p class="ql-block"> 大佛座落在岷江的东岸,下午的阳光十分适合拍照,这也是我选择下午来乐山看大佛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返程的游艇快速靠近岸边驶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参观遵义会议会址</b></p><p class="ql-block"> 3月15日当晚我们在乐山市住宿,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出发前往遵义。下午到达后入住“遵义宾馆”,并前往遵义会议会址参观(这是我提前计划好的,宾馆离景点很近,步行不到十分钟便到了)。</p><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会址只能参观外貌,拍照之后再往前走,来到一座体量巨大的遵义会议陈列馆,馆内用详实的历史资料,介绍了遵义会议这个中国共产党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1934年,中国共产党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在长征初期,“左”倾领导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又转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使部队的行动决策十分缓慢,从而让敌人有充分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红军突破乌江天险渡过乌江后攻占了遵义城。1月15日~17日召开了遵义会议。</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从1935年1月19日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历时三个多月,四渡赤水,转战几千里,终于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边的企图,扭转了自红军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掌握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茅台镇与“四渡赤水”</b></p><p class="ql-block"> 3月17日早晨,我们从遵义出发,赶往茅台镇,想实地看看这闻名于中国革命史的赤水河,缅怀四渡赤水这段历史。茅台镇是红军向西第三次横渡赤水的地点,在这里修建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赤水河不很宽,水流也比较平缓,要渡河也非难事。但是四渡赤水的战法并不是事先设计,而是依据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为保存红军主力,因势利导而为之的。它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高超境界!五十年后,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赤水河西岸看茅台镇</p> <p class="ql-block"> 在酒乡茅台镇到处都能闻到酒香,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不断有人前来搭讪,很主动热情地为我们“导游”,然后又会拿出他的名片,欢迊去他们厂、店参观和品尝美酒。虽然这些人所代表的厂、店并不是“茅台酒厂”,但他们又异口同声地讲他们生产的酒与茅台酒没什么区别: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工艺和同一条赤水河的水,但价格便宜得多…。据统计茅台镇有资质的酒厂有506家之多,可想而知这种同行的竞争有多激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速公路茅台镇服务区的景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平塘的“中国天眼”</b></p><p class="ql-block"> 离开茅台镇,当天我们赶到贵阳市休息,打算明天一早到平塘观赏“中国天眼”。</p><p class="ql-block"> “中国天眼”---500米直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201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威力的射电望远镜(外文简称FAST)。我十分关注这项中国天文领域的重大成果,尤其是对提出构想并历经22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得以建成这座中国天眼的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怀有深深的敬意。这位中国“天眼”之父可以说是用尽毕生的精力,呕心沥血、执着地坚持了二十多年,终于使这座巨大的天眼成功地屹立在中国贵州的山凹中,但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终因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于2017年9月15日病逝。</p> <p class="ql-block"> 3月18日,我们冒着毛毛细雨驾车往平塘进发。不到两小时,我们就来到了平塘的“天文小镇”。下高速进小镇,一条宽阔的马路直通参观“天眼”的入口,大路的右边是游客中心和天幕商业街,左边聚集了小镇的民宿和餐馆(都是由政府安置的当地村民经营),我们预订了街口的一家民宿“天幕云居”,晚上还可以就近观赏天幕电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向民宿老板请教参观的相关事宜,鉴于我们的年龄比较大,她建议我们参观“天眼”和一个“体验馆”(我们都是免票),购买往返摆渡车费即可(50元/人)。其它几个馆都带有娱乐性质,适合年轻人带着孩子们玩…。反正以前“星际旅行”之类的5D电影我们都看过,就采纳了她的意见,在游客中心仅购了车票,参观中国“天眼”。</p><p class="ql-block"> 这台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就是用以收集来自宇宙的电磁信号,为了不放过来自外太空的、极其微弱的信号,在“天眼”周边很大的一片地方都不允许出现人类的电磁干扰信号。为此在参观入口处,明令禁止游客携带任何可能的信号干扰源如手机、电脑、充电宝、电子手表、数码相机、汽车的遥控钥匙等,并提示游客一定要带上现金,以便在景区消费…。我们在景区入口处备有的存储柜存放了禁带物品,随后就进入安检通道,接受工作人员的严格检查,通过检查后便上了景区大巴车出发。</p><p class="ql-block"> 乘坐摆渡车到达山下后,还要进行第二次安检,通过之后就可以上山了。从山脚下爬到“天眼”观景台共有789级台阶,对于有需求者可以再次坐摆渡车(20元/人)。我们自然是继续乘车来到山腰停车场,即便是从这里出发,我准确数过,走到观景台还要迈208级台阶呢。</p> <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中国“天眼”的跟前,可以近距离地观赏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了。在观景台上望着这台有几十个足球场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很令人兴奋,不禁产生了要拍照的冲动,可惜手机已被禁带,要与“天眼”留影,只有找观景台特设的摄影点代拍(30元/张)。当天的天气很差,摄影人员讲不能保证照片十分清晰,但我们还是拍了。每位给拍了两次(二保一),以提高拍照的成功率,48小时后可到游客中心领取照片或在“天眼”官网上获取照片的电子版…。</p><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后,我们沿原路返回并取回了存放的物件,走出来后发现右边有一个门面是“FAST即刻影像馆”,见有人正在一个“天眼”的银幕前拍照,一问才知道是为滿足游客想拍张理想照片而制作的电脑合成影像(制作四张收费100元),我们正担心在观景台拍的照片不理想,于是每人就又制作了两张与“天眼”电脑合成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下面便是两组照片,显然观景台拍的照片,摄影人员坐的位置太高(为将“天眼”收到景框内),俯视拍照把人都变“矮”了,还是电脑合成的照片看着顺眼,哈哈!</p> <p class="ql-block"> “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就在出口不远处,这是一个科普性质的展馆,介绍太阳系天体和外太空的一些天文知识,雅俗共赏。</p> <p class="ql-block"> 自从1931年人类打破了传统的光学波段天文观测的局限,开启了使用射电幅射探测宇宙的新“窗口”之后,经历了八十多年科技进步的积累和传递,中国接过了这个天文观测的“接力棒”,在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了500米直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这肯定不会是人类观测的极限,但在近二、三十年还应该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观测设备。</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天眼”在研制时,设定的科学目标有五个:</p><p class="ql-block"> 1)探索宇宙起源及演化;</p><p class="ql-block"> 2)研交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 </p><p class="ql-block"> 与物理规律;</p><p class="ql-block"> 3)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p><p class="ql-block"> 4)研究恒星形成与演化、 黑洞 </p><p class="ql-block"> 以及探索太空生命起源;</p><p class="ql-block"> 5)搜寻外星文明。 </p><p class="ql-block"> 中国天眼开始投入使用至今新发现的脉冲星逾370颗(截止2021年5月)等等。</p> <p class="ql-block"> 晚上八点左右,民宿老板来告诉我们,天幕电影开始播放了。我们走过马路来到街对面的天幕商业街,眼前五彩缤纷的夜景实在是太美了!天幕棚分为两段,中间是一棵红色的“大树”,有人说是“天眼”也有点像,天幕不断放映着影像,有不断变幻的花朵、行进的列车、太空中的宇宙飞船、飞翔的中国龙…。我们在高大的天幕下奔跑,忙着拍照,心情十分愉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观“罗妹莲花洞” </b></p><p class="ql-block"> 3月19日一早,我们由平塘出发,不一会儿就驰离了贵州进入广西开始了新的旅游,首先是游览乐业县的“罗妹莲花洞”。</p><p class="ql-block"> 罗妹莲花洞在乐业县城南面,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地质溶洞。洞内面积不大,全长约1公里,有上、下两层,下层是水洞(未开发);上层是旱洞。游客购票后会由工作人员前来充当导游,引导并讲解洞内的景观。洞内比较平坦,并无高低起伏的地势,步行游览全程1~2小时…。</p> <p class="ql-block"> 我们购票后,一位工作人员陪同我们进到洞中,洞中未见有其它游客,似乎这就是我们的专场了。</p><p class="ql-block"> 溶洞的景观大同小异,都是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配以五颜六色的灯光,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罗妹莲花洞不大,但显然在布置上下了些功夫,管理也还比较到位,所以给了我们一种清新的视觉享受。</p> <p class="ql-block"> “罗妹莲花洞”所说的罗妹,她的经历有多个版本的传说,大都是讲主人公罗妹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遭遇了不幸(或地主恶霸或天庭皇权),十分令人同情,但经历了很多苦难之后,最终罗妹修成了正果…,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善良、美丽的罗妹</p> <p class="ql-block"> 罗妹莲花洞里的“莲花”,并非我原来想像的一朵石头花,而是一座形如莲花的石盆。这些莲花盆是怎样形成的?这可是要经历十分漫长的过程,大约要有数万年的时间,由于溶洞顶端长期的滴水,将下端的石灰岩逐渐浸蚀、风化自然而成的石盆。在这个不大的莲花洞里,发现了近300个大小不同的莲花盆,是世界上最大的莲花盆群,洞中有一个长约9米、宽约4米的“莲花盆之王”,堪称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 在莲花盆形成的过程,如果在其上方洞顶也有发育的钟乳石不断向下生长,最后与莲花盆相联,就形成了“石柱莲花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疑似悬崖百丈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龟下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位老者像谁?</p> <p class="ql-block"> 下层的地下暗河在临近出口时与上层的旱洞汇合出洞。</p> <p class="ql-block"> 出洞之后,这位导游又陪我们坐摆渡车返回。真是很感谢这位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p><p class="ql-block"> “罗妹莲花洞”在广西众多的溶洞中算不上是知名的,但我认为还算是挺不错的。至所以如此冷清,我以为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夠,再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游“浩坤湖”</b></p><p class="ql-block"> 参观之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奔向第二个景点---浩坤湖。在整个行程安排中为节省时间,我们一般都在服务区就餐,这样下午1:40就下了高速,但为了寻找景点却费了不少时间。也许是淡季,游客中心无人值守,也没有转运的大巴车,我只好开车沿着一条景区公路硬着头皮往前开,过了一条隧道后,总算看到了“浩坤村”的牌子,这实际上是景点入口处,在缴了停车费之后,行驶了一阵,我们才到达景区内停车场,这时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在车沿湖边开进来时,我们就领略了眼前的青山秀水。下车以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湖边,眼前的美景,实在是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浩坤湖发源于青龙山的澄碧河(是珠江源头之一)。澄碧河在流经“浩坤”时转流至地下,成为地下河,潜行5公里后,在“伶站”又露出地面,由于水洞被淤堵,水流不畅遂成湖,便是浩坤湖。</p><p class="ql-block"> 在凌云县这个高山林立的地方出现了这么一大片水面,岸线曲折、岛屿星罗,几十座山峰围拥着这湖碧水,犹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浩坤湖古称“东湖”,因泗城土司岑云汉携友游湖时,作诗《游东湖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公元2008年前浩坤村仍然与世隔绝,居住着壮、瑶族等少数民族。政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修建公路、开发景区,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浩坤湖景区才逐渐为游客所认识。</p> <p class="ql-block"> 浩坤湖景区十分大,想要畅快游览观光,应该是在景区住下,玩上两、三天,慢慢欣赏体验游湖、登山、溶洞探索、自行车环湖骑行等各种旅游项目。可惜我们的时间有限,只能是“走马观花”一通,以后有机会再来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浩坤湖“浩高风雨廊桥”</p> <p class="ql-block"> 游览结束后,我们沿原路返回高速路,继续前往百色市,当晚就在百色市休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通灵大峡谷”</b></p><p class="ql-block"> 3月20日早餐后,我们驱车前往靖西县的“通灵大峡谷”游览。</p><p class="ql-block"> “通灵大峡谷”内荟萃了举世罕见的特高瀑布、峡谷原始植被、地下暗河和洞穴奇观…。是领略亚热带原生态风光的好去处。峡谷全长约3000米、谷宽200米、谷深300米。</p><p class="ql-block"> 到景区门口停车、购票后,我们就背上背包、手握登山杖,开始往峡谷底进发了。</p> <p class="ql-block"> 峡谷深300米,按0.25米一级台阶计,也要有1200级台阶了,这台阶数可比上次“中国天眼”要多1/3左右呢。好在这次是一个劲儿地下台阶,并且还可有些平路做缓冲,倒也不觉得累。话说回来,从开始往下走之后就无法回头了(返回就意味着要爬高,这更难受),只能是一直向谷底走。</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有很长一段是沿着洞穴下行的,这条“道灵宝洞”通道是在原来溶洞的基础上修筑的。</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我们总算走到了谷底。眼前的路牌标明,向右沿谷底前行,终点即为“通灵大瀑布”,然后原路返回,经此地继续向左行,穿过“念八峡”即可到达出口。</p><p class="ql-block"> 谷底的路还算平整,有条小溪沿谷而流(应是通灵大瀑布带来的水源),峡谷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植被,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自然的“氧吧”</p> <p class="ql-block"> 向前走了不到30分钟,我们就看到了远处的瀑布,可惜现在是广西的旱季,“大”瀑布实在是小得可怜。但是立在瀑布的下边,可以想象在丰水期,这里的瀑布应该是十分壮观而激动人心的。按照景区旅游攻略中的建议,随行我们还带了雨衣,这次显然是用不上了。</p> <p class="ql-block"> 回到路牌处继续左行,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溶洞洞穴,沿着地下暗河向出口走去。广西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无数的地质溶洞,也就让我们对此是“见怪不怪”了。</p><p class="ql-block"> 念八峡的通道基本也是比较平坦的,因此虽然我们很累,但还是能夠耐受。</p> <p class="ql-block"> 走出念八峡后,我们来到了返回景区的大巴车站,购票之后总算可以上车休息一下了。人满车开,不一会儿就回到入口停车场了,距离并不远,但是一直在走上坡路,途中见到有些也许是为省钱而选择徒步返回的游客,实在有点佩服他们的体力。</p> <p class="ql-block"> 离开景区已经是下午2:30,我们下一个目标是“德天跨国大瀑布”。这个景点未通高速公路,我只好选择国道:首先是沿着359国道走,再转到219国道,最后下到532县道和沿边公路…。</p><p class="ql-block"> 国道相比高速公路而言,路况差些,因此限速较低,开得有点憋屈但还能忍受,到了县道的路况那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了,路面很窄,要与对面来车相错还须寻找宽一些的地方,再就是山区的道路急弯很多,这里到处树木茂密,十分遮挡视线,须得格外小心对面突然冒出的车辆…,好在这种折磨人的路况不很长,只有小心慢行应对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靠近中越边境区域时,我们经历了两次停车检查的要求,要求打开车窗玻璃,看清车内人员,并了解了从哪来、到哪去之后,便允许放行了。</p><p class="ql-block"> 不到4:00,我们就到达了景区,找到了在景区旁边提前预订的民宿,就在这里过夜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看“德天跨国大瀑布”</b></p><p class="ql-block"> 3月21日早晨,我们又从景区门口的民宿赶到10公里外的游客中心确认身份、领取免票凭证,然后把自家的车留在停车场,买了摆渡车票,又乘着景区大巴回到景区门口,折腾了一大圈才算进入了景区(后来听民宿老板讲,如果告诉门卫我们在景区内住,私家车是可以放行的。我们不但花了冤枉钱,还浪费了一些時间)。</p><p class="ql-block"> 走进景区,一幅景区地图前有位导游站在高处正向参团的游客们介绍参观要领,我们也免费获得了这些游览攻略:首先是坐上竹筏近距离观赏瀑布;上岸后可以在中越界碑前留影;然后可以“兵分两路”,有游兴的可以继续向前,逛中越风情街、走玻璃栈道、乘高空滑道,这比较适合年轻人带着孩子游玩;年长者则可以从陆路往回走…。</p> <p class="ql-block"> 德天瀑布下泻的水面是清澈的桂春河(中越的界河),而它又是左江的支流,最后汇入珠江。</p><p class="ql-block"> 我们购了船票,便上了一条竹筏,很快就开船了。竹筏靠近桂春河右岸航行(导游曾风趣地讲这是让我们出国游了一趟),越南那一侧也有不少竹筏,但看不见游人,与中国这一侧游船不断发出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p><p class="ql-block"> 中国竹筏要求游客必须穿橙色的救生服,而越南船则没有这个要求,在水面上很容易就辨认出在我们前方有一船越南游客…。</p><p class="ql-block"> 看见有一条竹筏上的渔人用长竹杆使劲击水,溅出很大的水花,据说这是在拍打水中的鱼呢,这种捕鱼方法很少见呀。</p> <p class="ql-block"> 旱季的德天瀑布也不太壮观,但乘着竹筏,抵近观看瀑布还是很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 昨晚听游友讲“观德天瀑布要在中午去,这样水才会大些”,我还很不以为然,觉得瀑布又不是潮夕进退,还有涨潮时间?但是进景区后问了一位导游,才知确实如此!</p><p class="ql-block"> 这个瀑布的上端有越南人修建的一个水电站,他们上班前,发电水槽是关闭的,因此水较少;而上班工作时打开水槽,自然瀑布的水量大增,也更具观赏性了。</p> <p class="ql-block"> 竹筏靠岸后, 我们来到中越第836号界碑处,只见等待合影的游客都在排队,由景区工作人员依次拍照。大家秩序井然,很快就轮到我们,便也分别照像留念了。</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无意等到中午观看瀑布“涨潮”,决定按照导游的提示,就往出口返回了。</p><p class="ql-block"> 要走出景区,还要走很长一段商业街(各个景点大都用这个方法招揽生意,现在连高速路上的服务区也是如此,要上洗手间,必须先走过一片商铺。),卖的大多是越南商品,我们只买了一些越南咖啡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当天中午我们离开广西崇左的德天瀑布后,驱车400多公里赶往广西玉林的兴业县休息。</p><p class="ql-block"> 3月22日中午,我们便到达了广州。在短短十天时间,行驶3500多公里,游览了四川、贵州和广西的许多景点,完成了我们这次自驾游的第一阶段。</p> <p class="ql-block"> 3月22日~3月31日期间,我们在广东完成了探亲之旅,遍访了因疫情而被阻隔了多年的亲友们,度过了一段温馨、愉悦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4月1日从汕头出发,我们途中再未安排游览景点,而是直接经由抚州、武汉、十堰,于4月4日中午返回西安,结束了此次自驾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后 记</b></p><p class="ql-block"> 八十岁之前,我自驾畅游祖国锦绣河山,不亦乐乎!三年可恶的新冠疫情,生生地将我熬到83岁,原以为我此生再无自驾远游的机会了,没曾想,现在“重出江湖”的愿望居然又实现了,这次能够自驾南行23天,安全行驶近6000公里,作为一位老者,我的感觉良好。我认为一个老人能否自驾远游,关键并不在于体力,而在于驾驶者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的程度(当然有丰富的驾驶经验是前提,有些老人才学开车者,不建议远游)。当然老年人容易疲劳,所以应限制每天的自驾里程,以前我可以每天开六、七百公里,现在就限制在四、五百公里以内。另外,我现在视力变弱,有点老年性散光和近视,所以专门配了眼镜驾车。为了安全,我也从不安排夜晚开车…。</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对自己现在的身体状态很有信心,所以只要以后还有机会,我将会将自驾游继续下去!(全文完,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