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走神州之路,品华夏文明。</h3><h3>本集《神州采风》记录的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h3> <h3>云南省,简称~“滇”,省会昆明。云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中国有56个民族,云南就占52个。各民族风情、风俗,加上云南特有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云南构就了一幅多彩的画卷,因此,云南也有“彩云之南”、“七彩云南”之称。</h3><h3>我曾于1994年10月来云南,2018年11月再来,萦绕在我眼前的斑澜彩云总是让我挥之不去。</h3> <h3>云南省省会昆明,是一座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城市,俗称“春城”。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更是以它独有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它因东北面的九股泉水而汇流成湖,又因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而被称为翠湖,民国初期被辟为公园,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h3> <h3>翠湖湖面如镜,湖岸柳树成荫,各种应季鲜花争奇斗艳。进入翠湖处处给人以赏心阅目、幽静舒心之感。1994年10月来翠湖的留影。</h3> <h3>自明朝起,历任云南行政官员都曾在此修亭建楼,亭楼各具特色,为美丽的翠湖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1994年10月在翠湖的留影。</h3> <h3>翠湖有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一年四季数以万计的海鸥聚集在这里,或在空中翩翩飞舞,或在水中嬉戏啄食,一旦集群飞起便会遮天蔽日,景象极为壮观。</h3> <h3>在湖中自由自在嬉戏的海鸥。</h3> <h3>坐落于翠湖之滨的南疆宾馆,是原昆明军区(昆明军区撤销后划归成都军区)的五星级酒店。1994年10月我来昆明,受到南疆宾馆总经理刘永禄的高规格接待令我难以忘怀。时隔24年再来此地,24年前相聚情景再现,心生无限感慨。</h3> <h3>石林,是云南亮丽的名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从石林牌香烟开始认识石林以后,我便对石林情有独钟。</h3><h3>石林距昆明东南78公里,是世界唯一亚热带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美誉,是国家5A級旅游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刻有“石林”二字的石峰是石林的主要标志,“石林”二字是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所题。</h3> <h3>石林地区原是一片汪洋泽国,经过2亿7千万年的喀斯特地貌的演变,地表水沿溶性岩坡流动,溶蚀侵蚀成凹槽、溶沟而形成柱形、锥形、塔状、笋状、剑状、菌状石体,因此被后人概称为石林。图为1994年10月在石林胜景前的留影。</h3> <h3>石林风景区由大石林、小石林、步哨山等六处景点组成,每处景点都是名符其实的由岩石组成的森林。曲迂林间,但见怪石林立,姿态各异。壁峰之间,翠蔓挂石,金竹挺秀,山花香溢,灵禽和鸣,一派生机盎然。</h3> <h3>大石林石峰密集,但见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态,直立突兀,线条顺暢,争奇亮丽。它是一幅绝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古往今来,有无数骚人墨客为它咏叹吟哦;它又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整个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的宝库。</h3> <h3>大石林密集地分列着莲花峰、剑池峰、千钧一发等石峰群,峰林之间,路途曲折,迂回一座石峰又是另外一种天地,另外一种胜景,让人目不应暇。</h3> <h3>大石林内的天造奇观~象石峰。憨态可拘的大象造型栩栩如生。</h3> <h3>小石林,石柱落错有致,石柱间池溏、草地优美恬静,与密集的大石林相比,更显得疏朗、清雅、秀美。</h3> <h3>石柱兀起,山光水色,进入小石林,尤如进入梦幻般的人间仙境。</h3> <h3>图片中间的石峰,就是石林著名的景点~传说中美丽勇敢的撒尼姑娘“阿诗玛”的化身。她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头戴包头,背着箩筐,昂首远眺,仪态优雅,婀娜多姿,栩栩如生。</h3> <h3>相传,远古时当地头人热布巴拉向美丽的撒尼姑娘阿诗玛求婚,遭阿诗玛拒绝,头人便把阿诗玛抢走,阿诗玛未婚夫阿黑知道后,以死拚搏救出阿诗玛。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阿诗玛》,再现了这段脍炙人口的动人爱情故事。1994年10月在阿诗玛化身石峰前的留影。</h3> <h3>“阿诗玛”的动人传说让人难以忘怀,彝族姑娘落落大方、深情款款的热情导游令人心生“疑问”,莫非阿诗玛重回人间?</h3> <h3>云南省的简称“滇”,源于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滇池”。由盘龙江等多处水源注入成湖。古时,湖的周围居住着滇姓部落,故取湖名为“滇池”。滇池岸边的龙门山,悬崖直立令人惊悚;远望五百里烟波浩渺的“滇池”令人心胸大开。</h3> <h3>1994年10月于“滇池”龙门的留影。</h3> <h3>通往龙门山的必由之路~龙门山洞栈道。</h3> <h3>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篇名为《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课文,让我刻骨铭心。1994年10月在西双版纳澜沧江江桥上的留影。</h3> <h3>西双版纳以美丽的热帯雨林自然景观和傣族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动物和六分之一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h3> <h3>位于中缅边界的打洛,有一株生长了近千年的大榕树,衍生的枝杈扎入地下,恰似一组榕树群体,故称“独树成林”。1994年10月在“独树成林”前的留影。</h3> <h3>西双版纳是傣族人聚居的地方,自然风光秀美,远山含黛,天幕湛蓝,胶树遍地,疏密有度,凤竹絲絲,青翠欲滴。傣族村落、民居错落有致,均为二层竹楼建筑,楼下圈养禽畜,楼上居人。</h3> <h3>傣族家居陈设简朴却古雅别致,住在里面清凉舒爽。图为1994年10月来西双版纳在一傣族家里作客。</h3> <h3>傣族信奉佛教,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到佛寺里当一年左右时间的“小和尚”,也有一些女孩子要到佛寺里学习经文,称谓“小布绍”。图为在猛海一座佛寺里与“小布绍”的合影。</h3> <h3>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延续了近千年的传统节日,泼水~吉祥与祝福的象征。1960年周恩来总理曾参加傣族泼水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双版纳自治州在当年周总理参与泼水之处矗立起周总理雕像,以表达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和崇敬。</h3> <h3>大理,云南省辖的县级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少数民族占50%。大理因山川秀美、古迹众多而贏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电影《五朵金花》的拍摄和上映,更让大理闻名天下。</h3><h3>2018年11月来大理留影于大理火车站。</h3> <h3>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紫”,始建于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称之一。</h3> <h3>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分布了14处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经联合国文教组织认定,大理古城是8~12世纪东南亚最大的古都。</h3> <h3>南城楼,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为古城最雄伟建筑,是大理的象征和标志。“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所题。</h3> <h3>北城楼,始建于1382年,城楼屋顶采用了中国宫殿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h3> <h3>古城内有文庙一座,始建于明代初期,是大理人纪念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殿堂,其中大殿的建筑,完全仿照山东孔庙的建筑风格,被后人称为北有孔庙,南有大成。</h3> <h3>大理古城内有一条古街道~三月街,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由传统庙会演变而成。每年农历3月15日至21日为白族传统节日,届时,三月街成为白族人狂欢的主要场所,又是姑娘和小伙子相亲、联姻的鹊桥会,这一习俗延续了1300多年。</h3> <h3>大理最引人入胜的当属崇圣寺三塔,俗称大理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名为千寻塔,16级,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砖塔,始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年~859年)。三塔鼎足而立,雄伟壮观,历经1100多年的风雨、地震而不倒。现今是大理市的象征和主要标志,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h3> <h3>三塔的南侧有一池水潭,池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浪不惊,平如镜,三塔映于潭中出现清晰的三塔倒影,令人如痴如醉。</h3> <h3>大理苍山云弄峰脚下,有一池泉水,像一颗透明的宝石,镶嵌在绿阴之中。泉水清澈见底,一串串银色水泡从沙石中徐徐涌出,汩汨冒出水面,泛起片片水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蝴蝶泉。1961年郭沫若先生为“蝴蝶泉”题写泉名。</h3> <h3>称蝴蝶泉,是因为每年四、五月间,泉水边各种奇花异草竟相绽放,花草、树木散发着的淡雅的清香,引来无数多彩糊蝶翩翩起舞,人们便称泉水为糊蝶泉。1959年,电影《五朵金花》演绎了一对白族男女青年在蝴蝶泉边的一段爱情故事,更让蝴蝶泉名声大振。</h3> <h3><font color="#010101">绿宝石般的蝴蝶泉,仿佛把人们带入童话般的世界。</font></h3> <h3>蝴蝶泉水从泉池下方的五个龙口中流出,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景观。</h3> <h3>涓涓泉水流入洼处形成巨大水潭,称蝴蝶湖。湛蓝如镜的湖水,在云弄山峰和岸边花草树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恬静、怡人。</h3> <h3>苍山、洱海可谓大理风光的代名词,“风花雪月”是对大理风光的精准浓缩。巍峨雄壮的苍山19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形成一方256.5平方公里的耳朵形状的湖泊,故称“洱海”。娴静的洱海风光让人如痴如醉。(2018年11月在洱海湖畔)。</h3> <h3>距大理西北192公里的丽江,是云南省的地级城市,纳西族人聚居地方。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级初)的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另一处为山西平遥古城),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图为在丽江古城干年大风车前的留影。</h3> <h3>丽江古城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354座古桥梁,其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形式多种多样,各俱特色。较为著名的两孔大石桥,建于明淸时期(公元14~19世纪),迄今己一千多年历史。</h3> <h3>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以红色角砾岩铺就,延续千年的古镇酒吧和火把节给古城带来勃勃生机,历朝历代当权者、文豪们都曾来古城并给予高度赞誉。在著名大诗人、旅行家徐霞克题字的牌坊前的留影。</h3> <h3>“木府”及其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丽江古城风光的核心精华,原为明代丽江世袭土司衙门的府邸,是当时丽江地区政治、文化中心,迄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素有“北有故宫,南有木府”的美誉。</h3> <h3>“红柱飞檐蓝殿顶,异乡清秀尽风情。故宫三殿羞遮面,木府不虚传盛名”,这是人们对丽江古城木府议事厅的描绘和赞美。议事厅,木府土司召集各路头人议事、理政的地方。</h3> <h3>议事厅内恢宏气派,中间座椅上的虎皮是350年前的真品,保存至今完整无损。</h3> <h3>万卷楼,位于木府的中轴线上,是木氏土司推崇文化的表现。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收藏的东巴经、大藏经吸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在万卷楼前的留影。</h3> <h3>木府内楼阁林立、建筑精细、玉沟纵横、流风余韵,堪称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h3> <h3>从丽江古城四方街沿玉河溯流而上一公里处有一泉潭,泉水从石缝中间喷涌而出,万年不枯。</h3> <h3>晶莹清澈的泉水汇成四万平方米的湖潭,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丽江主要风景区、始建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的黑龙潭。黑龙潭四周山水清秀,始建于明万历29年(公元1061年)的五孔石桥和玉龙神祠点缀于明镜般的潭水之中,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画卷。</h3> <h3>在迷人的画卷中留个影,惬意之感难以言表!</h3> <h3>丽江古城西南隅有一座山,犹如一只横卧雄狮,故称“狮子山”。山顶建有一座古典式全木结构的望景楼,名为万古楼,楼高32米,由16根24米长的木柱支撑通顶,楼上有12600个纳西风格的龙头栩栩如生,创下世界之最。</h3> <p class="ql-block">登万古楼顶,丽江古城尽收眼底;远处巍峨的玉龙雪山令我心胸大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伫立“万古楼”顶,我思緒万千。我为我的神州有如此奇丽的美景风光而感到自豪;能够尽情享受这奇丽美景深感没有枉活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录一段往事,留作终生记忆。</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30日22时16分完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邹明珠,高级政工师,从1978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先后任企业宣传干事、沈阳军区工厂局新闻干事、报道组长,沈阳军区《松辽企业报》、《东北军企报》总编辑、辽宁省记者协会理事。20多年间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省、市新闻单位发表新闻稿件2300余篇。《黑土地上一杆旗》、《北大荒的风骨》等数十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奖。参与老山前线、福建台海宣传,两次荣立总政治部颁发的三等军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