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洋车夫"

原来一辈子只有七年

<p class="ql-block">在民国时期,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拉着一辆两轮车,称为洋车或黄包车在大街小巷中接送客人,他们就是洋车夫。</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车,从此也叫东洋车。最新引进的是上海。到了北京,老北京人说话简洁东洋车干脆改名叫洋车把拉车的车夫叫拉洋车的。虽然只隔着240里,天津人却把洋车叫"胶皮",拉车的则叫"臭胶皮"。</p> 职业特点 <p class="ql-block">洋车夫大多都是别的地方的破产的农民,跑到城里,凭着自己的力气混口饭吃,他们大多都没见过世面,内心是淳朴、善良的。当然大多数最后要么还是给别人拉车,要么就像祥子一样堕落下去,只是很少很少一部分人能够赚到足够的钱,自己开车场。</p> 分类 <p class="ql-block">1、私家洋车夫</p><p class="ql-block">洋车夫是给条件优越的人进行拉车的人。他们的车辆装饰得十分讲究,车身漆成黑色,满镶铜活,全车上下一身蓝布,车前两盏铜车灯,车踏脚下面安着铜铃,拉着的时候“当啷——当啷”响,十分气派。</p><p class="ql-block">2、长途洋车和专拉洋买卖的车夫</p><p class="ql-block">这两种车夫都有耐力,力气大,从市中心到清华大学、颐和园,一气儿跑完。并且他们不屑于三五个铜子的买卖,长途拉一趟是一趟。洋买卖更是厉害,有耐力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听得懂英国人 、法国人讲的外语,知道他们说的是哪里,什么万寿山、雍和宫。他们也会说外国话,但从来不传授给他人。所以普通洋车夫都不会和他们抢买卖。而且他们有一种自己的步法,有着一种独特的神气,仿佛和其他车夫不是同行。</p><p class="ql-block">3、包月车夫</p><p class="ql-block">包月车夫分两种,有主人家的车和车夫自带车。这种车夫比拉散座的要好一些,有固定的主人,到月底有固定的工钱。有时主人大方,还会给一些其他东西。而且包月是包住的,有些还会包吃。</p><p class="ql-block">4、散座车夫</p><p class="ql-block">祥子大部分时间属于这类散座车夫。散座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己有车的,只要有钱够吃喝就行。第二类是没车的,就和现在的的士司机一样,但是他们交完份子钱后,车场管吃和住。</p> 诗歌 <p class="ql-block"> 洋车夫 </p><p class="ql-block"> 现代 · 臧克家</p><p class="ql-block"> 一片风啸湍激在林梢,</p><p class="ql-block"> 雨从他鼻尖上大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车上一盏可怜的小灯,</p><p class="ql-block"> 照不破四周的黑影。</p><p class="ql-block"> 他的心是个古怪的谜,</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风雨全不在意,</p><p class="ql-block"> 呆着像一只水淋鸡,</p><p class="ql-block"> 夜深了,还等什么呢?</p> 洋车夫 <p class="ql-block">对这些商人来说,洋车夫的存在就像牛和马类似于牛车和马车上的牲口一样。他们不在乎车夫累不累,能不能活下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他们把车的占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很多人争抢车的使用权,而车夫赚钱的同时,也给公司和政府付出了不少钱款。</p><p class="ql-block">通常一个车夫要养活他身后的一个大家庭就得白天黑夜拉车,所以为了挣更多的钱车夫很多就累垮了,长此以往,大多数车夫没到40岁就去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