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初知木头峪,惊叹于它悠悠文化村、代代出翰林之文化气息;走近木头峪,折服于它面河而居、古色古香之民居气息;走出木头峪,感叹于它历久弥坚、沧桑厚重之历史气息。伫立木头峪牌楼前,遥想当年木头峪古镇车水马龙、物阜民丰之繁华情景,古街巷、古民居、古牌楼、古庙宇、古井、古树,淋漓尽致地铺陈眼前,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镇之历史过往和风云轶事,不禁令我触目感怀。癸卯之年,孟春时节。慕其名而走进陕西佳县,走近木头峪村,一睹芳容,一探其妙,真可谓不虚此行,受益匪浅。撰此小文,以飨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木头峪,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西岸、陕西省佳县城南20公里被黄河冲积的滩地上。东临黄河,西靠鱼山,距佳县城40里,距米脂县城120里,隔黄河与山西省临县曲峪镇对望。这里依山傍水,林草丰茂,景色秀丽,环境优雅,属于典型的依山傍水型古村落。古为秦晋往来贸易之水陆码头、交通要道,今为乡镇所在地、集市贸易中心。全村常住人口200余户,1000余人。古往今来,木头峪人世代耕耘,奋斗不止,奏出了时代发展的强音。其悠久的厚重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奇特的民居,可歌可泣的足迹,“与时并进”的文化,记录着人类文明之发展与变迁,被誉为“典型民居”、“文化村”。</p><p class="ql-block"> 2004年,木头峪村评为全国古民居保护村,并载入《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一书;2004年10月1日,全国仅3个历史文化古民居中,木头峪成为其中之一;2005年11月,木头峪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古村落与传统民居保护”奖。</p> <p class="ql-block"> <b>(一)</b></p><p class="ql-block"> <b>追溯古村历史。</b>传说黄河水涨时,木头峪村就像是一幅漂浮在黄河里的图画,美仑美奂,浮图峪由此得名。木头峪村始于新石器时代,鼎盛于明清,是走西口之重要水早码头。据陕西省文物专家认定,在距木头峪北1公里处的庙畔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达3200平方米,陶片散落较多,主要为泥质灰红陶、饰绳纹。仅村域及附近就有3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北宋在此设立寨堡,为佳州七大寨堡之一。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开设官渡,总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州崔骥远创葭、府、神百货厘金,总局设在万户峪,沿黄河分设4处,木头峪就是其中之一。明清至民国年间,木头峪繁荣鼎盛,为秦晋贸易往来之水旱码头,素有“好渡口”之称。凭借良好的水域条件,加之历代村民励精图治,被誉为“晋陕峡谷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十九个湾上九十九条船……”木头峪村历史上曾是经济要冲、咽喉要地。据史料记载:从清乾隆年到“七七事变”200年间,这里是西口包头到潼关必经的黄河水运码头,每天有数十条载重货船穿梭停靠在木头峪河岸,数百峰骆驼连绵蜿蜒于黄土塬上。小小村落,商贾云集,船筏舟载,马帮驼铃……追溯木头峪古建筑从明朝嘉靖年开始到清朝,有近400余年的历史。而在陕北黄土高原,木头峪明清建筑古民居是保存最好的一个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木头峪是陕甘宁边区佳县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鼎铭副主席在此工作一年之久。八路军120师留守处、被服厂在此驻扎,晋西北中学、米脂中学暂移此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乡政府所在地,基层供销社、邮电所、卫生院、放大站、小学、中学、信用社等机构,都为木头峪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b>(二)</b></p><p class="ql-block"> <b>探访民居古建。</b>木头峪村座落在由黄河冲积而成的河滩上,前后十里属平坦地,酷似一艘巨舰停泊于此。明朝嘉靖年开设的官渡,总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村民近1000人。整个村子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1公里,全村以张、苗、曹3姓为主。古民居建筑整体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序;2条正街贯串南北,东西小巷横穿,建筑整齐划一;大街上原建有2座高大的木牌楼,一座石牌楼(“文革”中均被拆除),还有观音庙、戏台等主要建筑;民居多四明头石窑,灰色砖瓦抱厦,明柱鼎立。古民居占地面积800多亩,村内四合院古建筑群历史悠久,布局雅致合理,别具一格,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石窑民居有43座,均为明、清建筑。整体建筑布局环抱黄河,与枣林相映,古色古香,别具特色,远看雄伟壮观,近瞧整洁典雅,既有华夏文明的共性,又有陕北独特的个性。而十里河滩一片枣树林,春绿秋红,果实累累,又为木头峪增添了一道靓丽景观。</p><p class="ql-block"> 木头峪村的先辈们,当年能在黄河中畅游,能在商海中弄潮。随着陆上骡驮马移、水上撑船放筏,木头峪村开始东一片西一湾地兴建。那时候,建筑首要强调风水选择,“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其次论地势,面临黄河,负阴抱阳;依滩就势,小巷拱门;四合窑院,明柱厦檐;砖木雕刻,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明柱厦檐高圪台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村中现存40余户砖瓦抱厦四合大院,既富有农家乡土气息,又有深厚的陕北文化韵味。院内石窑坐北向南,窑前顶加盖2-3米宽的明柱抱厦,清雅高大,阳光充裕,冬暖夏凉,挡风避雨,还是晾晒红枣等农作物的好地方。东西一般是厢房,南边是大房或客厅。进出的大门建筑精美,结构细腻,古味浓郁,硬山、筒瓦盖顶,雄伟壮观。大门牌匾上书“积德乃昌”“诗书门第”“荣业所基”“慎修思永”等楹联。有功名的人家按官品增减兽角。大门内有影壁,雕刻古色雅致。院子石板铺地,平坦宽敞,还栽有各种树木,更添璀璨景色。少数大院石窑上还有楼房,居高临下,尽阅山川河流美景。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有:张明良、苗兰田、苗常茂、苗玉玺、苗从兵、张振国、苗贵凡等几家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最典型的是张家大院(明朝迪功郎、重庆府经历张玑家四合院),整体为清代建筑,由东、西、北三个相连的四合院构成,座北向南,砖木结构,斗拱完整、简练;柱础为石鼓形,每柱中腰有二梁,柱与窑面间又有两根撑梁,古朴典雅,宽阔细腻;格扇门窗,卷草雀替,彩绘为金钱小点装修式样。</p><p class="ql-block"> 苗滋荣院,建于清晚期。苗滋荣,十八岁考取贡生,清同治未年至民国初年在村开办私塾,执教四十余载,其学生考取秀才者众多,被誉为“秀才模子”,清政府授其例编修职佐郎”。</p><p class="ql-block"> 苗兰田院,清末民初,苗兰田所建。苗兰田在民国年间担任陕西省参议员。为人正派,品德高尚,当地政府及商界、学界分别赠其“热心公益”“廉政可风”公正廉明置额。</p><p class="ql-block"> 苗天培院,清道光年间,苗相霖所建。苗家重视教育,六代从教。苗相霖之孙苗天培民国年间任绥德、定边知事,佳县教育局局长等职。为民请命,获赠“砥柱葭芦”“德厚流光”匾额。苗天培之子苗志雄先后创办木头峪小学、佳县医院、佳县中医院。苗志雄之子苗常茂为榆林学院创始人之一,曾任榆林学院党委书记、校长。</p> <p class="ql-block"> <b>(三)</b></p><p class="ql-block"> <b>追忆红色革命。</b>民国十五年(1926)苗乐山(苗从式)、苗从兵在绥德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苗从权在省立榆林第六中学(今榆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在榆中上学的井岳秀的儿子井龙文,在四方台看戏时,指使护兵殴打在他前面的学生苗从权,顿时引起学潮。学生会主席刘志丹代表学生提出要井岳秀道歉、开除井龙文学籍等4条要求,最后取得了胜利。当年暑假,旅绥、旅榆学生回乡后,成立“振葭会”,创办《振葭刊》,宣传马列主义,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深得人心,为成立中共佳县委员会奠定了组织基础。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月十二日陕北特委在木头峪寨则沟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形势,建立木头峪党的中心支部,带领广大劳苦群众,抗粮、抗捐、抗税,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六日晚,举行了木头峪暴动,由马佩勋、高长久指挥,里迎外合,袭击了民团,缴获了团丁的全部武装,暴动取得了胜利。随即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刘子义(木头峪人)任支队经济委员兼党支部书记。这次暴动迈出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步,为创建佳、吴、绥、米一带根据地起到了重大作用。三月六日晚,四支队二次攻打木头峪。此后革命由暗转明,公开号召群众组织起来,建立起人民自己的政府。</p><p class="ql-block"> 1936年,苗光周(木头峪人)任阎揆要部副官(阎揆要时任杨虎城部的团长,中共党员),思想进步,由接近中共人员,到偷运枪枝弹药接济中共军队,事发后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湖南岳阳;苗庆混(木头峪人)在1948的淮海战役中任国民党军杜聿明的副官,后投诚起义,任华东军事学院教官。苗从惠(木头峪人)、张玉凡(木头峪人)都是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毕业的军官,也先后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1937年,国共合作,成立河防游击队,下辖三个分队,其中木头峪设立一个分队。木头峪人民齐心协力,有力地支援了河防部队,打击了日寇渡河西侵的野心。1940年八路军120师留守处、被服厂迁至木头峪,陕甘宁边区政府李鼎铭副主席亦住木头峪办公。解放战争初期,贺龙等中共领导在此渡河。此时,村内一大批青年男女积极投身革命参军、参政。共和国的革命史上记下了木头峪村老红军3人:张振维、张愈敏、张瑞珠;革命烈士3人:张岗、马富同、燕如雕。</p><p class="ql-block"> 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斗争年月,这里曾是贺龙120师和八路军河防游击队的战场,这儿也曾驻扎过八路军的机械厂、被服厂、留守处以及晋西北的一部分机关单位,留下斑斑历史印痕。日夜怒吼和金光闪烁的滔滔黄河,流过音乐家冼星海的手笔,成为一曲震惊中外的《黄河大合唱》音乐旋律,散发着抗日斗争的芬芳,夹杂着澎湃怒潮的节奏,浸染着木头峪人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b>探寻人才辈出。</b>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南方术士游历此地,察看地理,遥望山河,发现村东面山上有一巨石(山西临县沿黄山岭),形似香炉,耸入天空,早晨观望,紫气缭绕,冉冉而升。炉顶有一金杆杖、银簸箕。预示着木头峪村这块风水宝地将出三斗三升菜籽那样多的官。也许此传说只是激励木头峪人的上进心,好多有钱人一代接一代,投资兴办教育,使全村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旧官吏中有:张玑,原明朝刑部主事,后任重庆府经历。张辉,南京旬容县主簿。张翼鹗,四川彭山县知县。张叶昌,清道光甲午科举人,白河县训导。张岱明,清光绪乙亥科举人,渭南县教谕。苗时英,清光绪乙酉科拔贡。苗龙池,清岁贡,紫阳县训导。苗德章,清岁贡,高陵县训导。苗俊良,清岁贡。苗德本,清廪贡。苗亮采,清廪贡。苗立本,清廪贡。苗重华,清贡生,洛川县训导。苗滋荣,清贡生。苗晋臣,清贡生,山西试用经历。张炳辰,清廪生,由礼泉教谕推升凤翔府教授,民国元署理紫阳县毛霸关县丞。张宗善,清廪贡,兴平县教谕,民国元年署吴堡县知事,曾充任省长公署科员。苗晋贤,清廪贡,咸阳县训导。苗天培,绥德、定边等县知事。苗相霖,以子重华诰赠修职郎。苗子勤,甘泉县县长。</p><p class="ql-block">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龙蛇般穿行的汹涌黄河和逆水行船赤裸拉纤的脚板吻合在一处,点燃了木头峪的商贸与文脉之光。一个乡村的历史文化鲜活地流传于浓烈的诗意里,构成中国传统村落的特色。这里流传下的不仅是商贸繁华之感,更有书香之气的民风。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尚德崇文,先后涌现出许多政界、学界、商界和文艺界的精英。清代,木头峪村出了4进士、2举人、1拔贡、6知县8人、9训导(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和53贡生及秀才;建国后,木头峪村出了省军级干部4人、地师级干部15人、大学教授8人。 自民国到现在的近一个世纪里,小小的木头峪村的戏剧演员多达400余名,成为名副其实的“陕晋峡谷秀才村”,被誉为“秦晋峡谷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 <b>(五)</b></p><p class="ql-block"> <b>感悟与时并进。</b>木头峪村,自古有“四多”:财主多(解放前有地主13家)、商人多、念书人多和官员干部多,有钱有知识,自然走南闯北的人就多,见多识广的人也多。村中戏楼滩是村民谈古论今、讲述时政、广传趣闻异事、针贬时弊的地方,更是教育人的地方,俗语云:“要知天下事,去问乡下人。”尽管是黄河岸的山村小民,颇能知书识礼懂法。所以,自古以来,不论新旧社会,不论本村村民还是外来人员都懂得以理服人,依法办事之道。</p><p class="ql-block"> 走进木头峪口村,你就会知晓,村里还有值得称道的一种民风:村民酷爱艺术,精神文明生活既丰富又活跃。早在民国初年,村里就有曹加乐办起小剧团,演唱晋剧;民国二十九年(1940)曹加猷、张明良等人合伙成立了“木头峪俱乐部”,1943年在佳县城演出后更名为“佳县文艺工作团”。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到佳县,9月9日在白云山还观看了佳县文艺工作团演出的《反徐州》,受到毛泽东主席、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的赞扬与接见,毛泽东亲题“与时并进”并赠予一面锦旗。1953年佳县人民政府将“木头峪业余晋剧团”改为“佳县晋剧团”。同时,该团为米脂、缓德、延安等地的晋剧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木头峪人有一大优点,就是不囿于一村一地之小圈子,敢于走出家门,善于参军参政,精于求学经商,奔赴祖国各地,乃至走向世界各国。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外出定居人员达2000多人,除台湾地区外,可谓到处都有木头峪人留下的行走足迹和做出贡献。从上世纪50代至今,全村还有50余人在朝鲜、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美国、伊拉克、俄罗斯、日本等国或旅游、或考察、或留学、或经商、或定居。黄河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木头峪村,这个黄河岸边古老而文明的村庄,过去曾像火炬一样辉煌,为佳县和祖国各地的繁荣发展谱写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古朴寂静的石砌街道上,漫步于沧桑厚重的古老民宅,观赏古韵十足的民居大院,我发现无论其结构、材料、空间、格调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这些民宅既不同于江南水乡的民居,也不同于老北京的四合院,更有别于黄土高原之一般窑洞民居,其独特的构思,无不体现出木头峪先辈精湛建筑技巧,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傍水,布局齐整。民居所有背倚大山,怀抱河水,建筑布局呈“井”字形,由前滩后滩组成,中间有戏楼广场相连,两条村街南北分布,村街东西皆有小巷相接,错落有致,排列整齐,充分彰显了先辈们之精巧规划与建筑技艺;四合院落,方正对称。所有民居皆为四合院落,每院都以石窑为正,由左右厢房、下院过厅、大门、重门等组成。因当时贫富程度不同,院落又有规模大小、工艺繁简之别;建筑以石建为主,宽敞恢弘。触目皆是石头民居:石窑洞、石大门、石围墙、石板院等,仿佛步入一片石头的世界,赋予人一种沉稳、高大、宽敞之气,赋予居民以踏实、舒心、快意之感。每处民居都渗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每院的大门皆悬挂门匾,携刻着代表主人身份和道德追求之文字,既是一幅精美之书法作品,也记录着民居主人之人文修养。另外,院墙上还有遗存少量的“栓马石”,当然,有的保存尚好,有的已经损坏。</p><p class="ql-block"> 随着黄河大桥的建成,黄河水运日渐式微。漫步古镇,依然能感受到古镇昔日的辉煌。教育发展起来了,穷怕了的木头峪村人,就该为经济发展谋出路了。目前,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木头峪村开设了独具古民居特色的“农家乐”,走进木头峪,您可以在此尽情地享受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漂流黄河、游走乡村、听听小戏,体验“民俗文化村”带来的欢乐,追忆乡愁。木头峪村可谓休闲度假的乐园,是艺术家的天堂,是探寻秦晋商业文化的一把钥匙,是领略黄河风情和研究民俗文化的理想场所。 </p><p class="ql-block"> 千里奔腾的黄河水带走了昔日繁华,但却留下了最珍贵的文化财富。木头峪的辉煌留下了许多韵味无穷的传说,这些传说也构成了一部独特的乡土史,继续书写着黄土的记忆,承载着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凝结着陕北人淳朴的情怀。从黄河走来的村落,在一个月如钩的夜晚,成为木头峪的梦。当年沿黄河岸的木头峪,有着自己独立的传统精神,这种精神一定与它独有的历史文化有关。随便一块石头、一个古宅、一个木雕、一块匾额,也有自己的语言和历史,诉说着脚下的土地和头上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几百年,走进木头峪古镇,感受岁月的年轮,触摸时光的痕迹,站在时空走廊的这头,墙砖斑驳的工坊院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息,杂草掩映的楼房院仿佛还能聆听到当年人声鼎沸的噪杂。悠悠400余年的历史,400余年的传承,400余年的探寻,这座神秘而古老的木头峪村民居群,真正掀开了其神秘的面纱,为世人所识。400余年时光轮回,热情淳朴的木头峪人正敞开胸怀,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木头峪正以其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久远的灿烂文化和这块土地这座大院里的动人故事,不断记录着、书写着属于木头峪人曾经的辉煌与传奇。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参阅资料】《榆林府志》《榆林地区志》《佳县志》《葭州志》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木头村的一些图文资料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站在木头峪村牌楼前随拍黄河高崖官帽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木头峪村摆渡人开船护送我们往返游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4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