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五娘:有个美丽的传说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传说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传说,初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得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是闽南文化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传说传播于福建闽南、广东潮汕、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区,历史上陈三、五娘真有其人。据潮州志书记载,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与当地武秀才林大閟(谐称林大鼻)发生纠葛,几经曲折,终成眷属。</p><p class="ql-block"> 明代文人将其编成小说《荔镜传》,叙南宋景炎间(1276—1277年)泉州书生陈必卿(陈三)与潮州王碧琚(五娘)冲破礼教自由恋爱的故事。据清代潮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和明万历的戏曲演出本《荔枝记》,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刊刻本《荔镜记》,及至现代形成脍炙人口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从故事原型、民间传说到戏曲、曲艺、民间唱本、长篇小说、电影等,形成了陈三五娘传说的各种不同的文艺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民间讲古、唱本是陈三五娘传说的内涵与主要表现形式,而戏曲定格于一种故事,偏向于艺术,民间传说更丰富多彩,扎根于民俗,与民俗融为一体;戏曲和文人小说经过加工,民间传说更具草根性,体现了民间的价值观念,既歌颂了自由恋爱,又凸显强烈的善恶伦理观念,叙述方式口语化、平民化、生活化,曲折生动,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传说篇幅巨大繁复,情节曲折生动,叙事引人入胜,继承传统的讲古技巧。陈三五娘传说所表现的自由恋爱观、善恶伦理观、人生价值观和开放宽容、爱家爱乡精神等方面,体现了优秀的传统人文思想。传说在与历史、地方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地丰富内容和创造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荔枝记》,故事来自宋代的民间传说,创作于明代嘉靖之前。2014年,“陈三五娘”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泉州人陈三送兄嫂往广南赴任,路过潮州,在元宵灯会上与美丽女子黄五娘邂逅,两人一见钟情。没想到五娘的父亲贪财爱势,将五娘许配给恶霸富豪林大,五娘内心抗拒,但其一个弱女子,只能以拖待变,十分愁闷。</p><p class="ql-block"> 还好等来了陈三重来潮州,乔装磨镜匠人进入黄府,五娘在绣楼投以荔枝和手帕表达心意,陈三在磨镜时,故意将镜摔破,借口赔宝镜,卖身为奴。后来因为林大逼婚,要强娶五娘,陈三和五娘在丫环益春的帮助下,私奔回到泉州。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传说元兵入泉州,大肆杀戮,陈家宅院被元兵包围火毁,陈三和五娘双双投井殉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一个生死与共的凄美结局,让后人为之感动,为之赞美,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主人公陈三,出生于南宋末年,名麟,字伯卿,排行第三,又叫陈三,其故里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梧宅村,梧宅附近有一道水坝就叫陈三坝,当年陈三读书处“青阳室”仍有迹可寻。</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中叶,泉州朋山岭上曾经发现刻有陈三墓志铭的碑石,碑中记载陈三是个“风流倜傥,工诗善文,无意仕进”的人物,他自从游潮州娶了黄九郎的第五女碧琚为妻之后,就隐居林泉。</p><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传说中,讲述陈三送兄嫂往广南赴任,路过广东潮州,在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一见钟情。</p><p class="ql-block">黄父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富豪林大,五娘不满,心中愁闷。陈三重来潮州,乔装磨镜匠人,进入黄府,五娘在绣楼投以荔枝和手帕示爱。</p><p class="ql-block"> 陈三在磨镜时,故意将镜摔破,借口赔宝镜,卖身为奴。后林大强娶五娘,陈三和五娘得丫环益春相助,私奔回泉州。</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明代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明代嘉靖前《荔枝记》演出本——明代嘉靖《荔镜记》演出本,到现代形成脍炙人口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p><p class="ql-block"> 戏文增加了元宵赏灯、林大托媒、陈三游街、陈三磨镜、陈三为奴,益春留伞、巧绣孤鸾、林大逼婚、五娘断约、夜奔泉州等情节,一些后来被删节的戏文,如林大告状、五娘探牢、发配崖州、小七送书等,则成为民间故事。</p><p class="ql-block"> 随着陈三五娘传说不断充实,后来又衍生了曲艺、舞剧、话剧、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曲片、故事片等文艺形式,还出现陈三五娘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p><p class="ql-block"> 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神话爱情悲剧不同,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祝全天下的有情人都可以像陈三和五娘一样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珍惜彼此,携手一生,白首不离。</p><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就是以元宵节为背景,叙述泉州人陈三邂逅黄五娘的浪漫爱情故事;该故事在大闽南地区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走花灯”为元宵节营造出浪漫的气氛,增加了青年交往的机会。旧时那些平日足不出户的深闺淑女,只有这天才被允许出门赏灯,她们往往乘机与意中人谈情相会,所以这一天也造就了无数的良缘美眷。</p><p class="ql-block">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诗句和“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的遂溪县元宵雷歌,便是见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陈三与五娘互生情愫的具象写照。到时候看看我们中间是不是也有人能因“闹元宵、走花灯”而闹出一段佳话,成就无数美好姻缘……</p><p class="ql-block"> 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经历几百年的流播,无论其深度与广度,都远超全国的同类题材。“陈三五娘”是一个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和东南亚潮人聚居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陈三五娘”作为闽台最古老的歌仔册“四部系”,作为潮剧第一个剧本(即明嘉靖《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和“台湾歌仔戏第一剧本”(据《台湾电影戏剧史》记载),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场景、语言、风俗和审美观等,都是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一种艺术形式在诞生和形成过程的文化本质和内涵,这不仅对于研究民间艺术史有重要价值,而且必然对于地方题材的创作产生影响。</p><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的文化现象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重视对俗文化的研究。文化一般有雅俗之分,雅文化多存在于殿堂,俗文化则存在于民间,但这二种文化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界线,所谓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被喻为“大俗大雅”的潮州文化,其载体多数存在于民间,即通常所谓的俗文化,而恰恰这部分文化很少见之史籍记载,主要是民间的世袭流播,因此也往往易为人们所忽视。全国启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足以引起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是潮剧的经典名作。不过似乎《陈三五娘》比《荔镜记》更加有名。《陈三五娘》这个名字相对比较通俗,普通老百姓一听就知道讲的是一个叫陈三与一个叫五娘之间的爱情故事。因为在闽南或者其他地区,《陈三五娘》这个名字相对比《荔镜记》影响要大。</p><p class="ql-block">“荔”与“镜”是陈三五娘二人爱情之间的物证。五娘搂头看见陈三骑马经过,借助荔枝表达爱意。是以民间有歌谣唱道:“六月暑天时,五娘楼上赏荔枝,陈三骑马楼前过,五娘荔枝掷给伊!”因为有了荔枝传情,才有后来陈三倾心假装磨镜师傅来到黄家。借助磨镜来到黄家只是一个初步的开始,陈三借助打破镜子的机会,自己甘愿卖身以抵押镜子。如果没有荔枝与镜子,这出经典的戏剧就简直无法演绎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剧目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上演了,流传至今的明朝潮州戏文五种之中,就有一个是《荔镜记》。这个戏剧的故事发生背景是在宋朝。宋朝是一个非常重理法的朝代,男女无媒而在一起是不为时世所容的,《荔镜记》含有“荔枝宝镜为媒证”,我想可以为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现实之中勉强找到一个得以站住脚的合法理由吧。</p><p class="ql-block">“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历史上陈三、五娘,五娘的婢女益春,以及有父母之命与五娘定亲的林大,真有其人。</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明代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祖本)——明代嘉靖前《荔枝记》演出本——明代嘉靖《荔镜记》演出本,到现代形成脍炙人口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神话爱情悲剧不同,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符合“人民群众已经形成固定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给人以美的享受。传说元兵入泉州,大肆杀戮,陈家宅院被官兵包围火毁,陈三和五娘落荒出逃,双双投井殉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一个生死与共的凄美结局,让后人为之感动,为之赞美,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是古老的汉族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大闽南地区的潮汕及泉州一带,作者已失佚,主要为曲牌(剧本)型式,用戏剧来表演。内文词语用潮州话及泉州话混合著写,可谓最早的一部闽南语出版品,故事内容在叙述陈三(泉州人)五娘(潮州人)爱情故事曲折之过程。因荔镜记的自由爱情故事与中国传统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冲突,所以此剧在明清两代一再被官府禁演,不过还是广受大闽南地区的群众欢迎。</p><p class="ql-block"> 闽南是南音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春秋佳节,仲夏黄昏,故乡的瓜棚豆架下,小楼幽院中,弦管南音,轻柔如水,流漫长街深巷…… 随意走进一户人家,便可看见十七八岁眉如月眸如星文雅清秀的女孩儿,或横抱焦尾琵琶,自弹自唱;或手执彩绸檀板,曼声歌咏。琴韵悠扬婉转,歌声缠绵悱恻。四围白发翁媪、青头少年、大嫂小姑,听着听着,一个个会忍不住按拍唱和起来。</p><p class="ql-block">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海内外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音乐界、戏剧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陈三五娘》,那是中华大地上凤毛麟角的爱情喜剧,那是传遍南国城乡占据妇孺老幼心灵的连台好戏。</p><p class="ql-block">《陈三五娘》与我国诸多传说、神话中的爱情悲剧大不相同:为了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多年为爱受苦,无怨无悔;五娘痴情果断,敢于同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婢女益春忠诚智慧、大胆泼辣,终成人之美。二主角一配角,各自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大爱精神。因此,与古往今来汗牛充栋的爱情故事相比,《陈三五娘》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爱情观和引人入胜、令人振奋的喜剧结局,它给人以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给人以健康快乐的美的享受!这正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坚强、勇敢、执著的天性,也是闽南人与众不同的爱情。</p><p class="ql-block"> 学者朱双一先生谈到《陈三五娘》时所说:“与中国北方的粗犷豪放、江南的婉转细腻相比,处于中国东南边陲的闽台地方文化或可用粗砾朴实来加以形容。或者说,闽台文化具有一种朴拙之美,充满粗野灵动的生命活力,可说是一种质朴的现实主义。”</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华侨,看完梨园戏《陈三五娘》后,情不自禁地按拍清唱起“因送哥嫂”:“因送哥嫂于卜去广南城才到潮州,喜遇上元灯于月明。偶然灯下遇见阿娘,有只绝群娉婷,见恁娇姿绝色女,即会惹动我只一种相思……”陶陶然唱罢,老人情真意切地告诉我:“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民间音乐、有一种地方戏剧,能够那样使千百万听众回肠荡气、销魂夺魄,那样叫人忘我忘情、如醉如痴,那样令人萌生故国桑麻之思、总角青梅之恋,我敢说,那就是南音,那就是《陈三五娘》——这是我们妩媚多情的闽南儿女啊,走遍海角天涯也难忘怀!”</p><p class="ql-block"> 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经历漫漫500年的流播,却仍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无论从艺术的深度还是广度来看,都是极为罕见的。时至今天,陈三五娘的故事仍在不断发展中,为我们呈示了一个十分独特的文化艺术现象!</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