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入藏的这几天来,过得波澜不惊,远行却是件美好的事情,浪惬曾说:“当你带着那种征程途中好奇目光四处打量时,你可以发现所有遇见都是心动的风景”。此刻,我们己在途中,正在这片高原,虽然疲惫,被一种虐心所笼罩,但更多的是莫名的愉悦和兴奋。</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尼色日山顶斜射进窗前,让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打开临街的窗户,藏青色的天空微妙的活跃着,一点点的呼吸,一点点的醒来,晨风吹来,天空的颜色渐渐明朗,街道上己有人们在走动,有的晨练、有的在早餐店用餐,有的磕长头朝拜、有的在晨光里诵经。打开窗,屏声静气,聆听从远处传来的扎什伦布寺庙的雄浑的钟声,佛陀在晨曦中召唤新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起床洗漱后,在宾馆用过早餐,今天的行程有二个,一个是喜格孜步行街,另一个就是执念己久的扎什伦布寺。一想到很快出发,掩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背上行裹,先去喜格孜步行街。从宾馆出发,不过百米路,走出青岛路西路口,右转便是步行街。“喜格孜“为藏语日喀则的语音直译,也称作“溪卡孜“。步行街位于青岛路的西侧,是前往扎什伦布寺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街口红色大牌坊几个金黄色的字“喜格孜步行街”。此街是一条笔直的街道,没有太多的弯弯曲曲的小路,风景就是两边的商铺和摊店,两旁的藏式建筑和树木,以及穿戴民族风情服饰的藏族同胞。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喀则本来就来一座佛城,步行街己被浓浓的佛氛所感染,街上也有不少喇嘛,喇嘛们神情自如,走在街道上谈笑风生,身穿红色袈裟的身影不仅给这条步行街增添了一道佛教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走在街上,高原上的风,吹过我的脸庞,沿着商铺门前的石板路徐徐遛达,云淡、风轻,一切都从容,宁静。</p> <p class="ql-block"> 在街上漫步发现几家织藏毯的作坊,几家藏式门帘彩饰缝纫店,一家泥佛制作坊,日喀则的传统手工业保护和发展的不错。我身边的这位藏族人叫扎西旺介,迦萨县人,在日喀则己经营生活十二年。</p> <p class="ql-block"> 各色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美食、服装、器具、香料、家具,卖着各种各样的珠子,这是一处购物者的天堂,除了美食、服装、器材、香料、家具等,还有大量藏区特产购买,有雪莲、藏红花、牦牛肉、尼木藏香、麝香、灵芝、冬虫夏草、青稞酒、青稞糌粑、藏鼻烟壶、藏刀、藏衣裤、藏族头饰、酥酪糕、地毯卡垫、唐卡、生牛肉酱、狐皮帽、藏族围裙等等,还有各类藏药,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这里还有许多尼泊尔人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 走到喜格孜步行街的尽头,就是扎什伦布寺的广场,从广场望过去,扎寺就是一个巨大磅礡的建筑群,尼色日山坚定地庇护着这个雄伟的寺庙,山脚下层层叠叠的殿宇建筑壮观气派,大殿的金顶,金碧辉煌,非常醒目。</p> <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藏语全称为“扎什伦布拜吉德钦却勒纳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即“吉祥须弥山寺”。这座古寺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这里,有着世界最大的镀金强巴铜像,此外,由西向东还依次分布有十世班禅灵塔殿、四世班禅灵塔殿、以及五到十世班禅灵塔殿,这些灵塔和强巴殿一起成为整个寺庙中最为瞩目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有关扎什伦布寺如何建造起来的,根敦珠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正是因为他,才有了扎什伦布寺。根敦珠巴后被人追认一世达赖喇嘛。公元1447年,在今天日喀则尼色日山的山脚下,根敦珠巴来到这里,根敦珠巴十五岁出家为僧以后,曾经跟随几位高僧学法,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分别是受戒恩师喜饶僧格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中年时,根敦珠巴为了纪念自己已经去世的老师喜饶僧格,决定铸造一尊佛像,为此他特意聘请藏族和尼泊尔的工匠共同参与,不久在两地工匠的精诚协作之下,一具具有藏族和尼泊尔特色的释迦牟尼金铜佛像铸造完成,然而这尊尊贵的佛像摆放在哪里,根敦珠巴思考很久,最终决定要在自己的家乡日喀则修建一座寺庙,专门用来供奉这尊佛像,在日喀则当地贵族的支持下,工程顺利开工,根敦珠巴原本为寺庙取名康建曲批,意思是雪域兴佛。据说,根敦珠巴在巡视建筑工地时,耳边却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根敦珠巴觉得眼前一亮,因为这个词的意思是吉祥须弥,而在佛教中须弥山是佛主居住的地方,意义非凡,因此根敦珠巴便在寺庙建成后,将它的名字改为扎什伦布寺。</p> <p class="ql-block"> 从开始建造到最后完工,扎什伦布寺的修建花费了整整十二年,到建成之时,它已经是当时西藏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今天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措钦大殿就始建于那个时候,措钦大殿也叫大雄宝殿,或者大经堂,是整个寺庙举行佛事活动的中心,也是僧人们打坐诵经的主要场所,根敦珠巴为了纪念老师喜饶僧格而建的释迦牟尼金铜佛像就供奉在这里,在措钦大殿的东侧,则是一个面积约为六百多平方米的讲经场,讲经场四周的回廊画满了佛像,因此也被称为千佛廊院,这里不但是全寺僧人聆听大师讲经的地方,也是日常辩经的场所。自1459年建成以来,措钦大殿和它旁边的讲经场,一直都是扎什伦布的中心,在此后的五百多年间,扎什伦布寺围绕着措钦大殿,不断地扩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宏伟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里,转山转水转佛塔,都要遵循顺时针的顺序。右绕,代表着赞叹,随顺和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之心,右转,灭一切烦恼。所以,在扎什伦布寺我们也是右转。</p> <p class="ql-block"> 从寺院正门进入,按顺时针方向参观,路边有不少树,主干遒劲的粗大树枝交错缠绕在一起,树皮也龟裂着拧劲向上,顶起一头繁密的枝条,枝条古上棉布就成了酥油灯的灯芯,所以被称为灯芯树。做酥油灯灯芯的灯蕊草,经历了上百年互相缠绕长成。</p> <p class="ql-block"> 不时有藏民磕着长头进入寺院,不慌不忙跪下、扑倒、起身、前行,动作娴熟到位,他们并不急于赶路。当年宗喀巴大师成佛时,他所坐的地方长出一棵菩提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有一个佛像。如能磕十万长头,把这十万尊佛都拜到,就能功德圆满。一生的时间很长,十万个长头不多。心中有了信仰,行动有了目标,连磕头的神态都是充实、安详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扎寺怀着虔诚之心,跟着人流,缓慢边走边看,不久来到扎寺的主寺之一强巴佛殿,强巴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在汉传佛教里被称为弥勒佛,内地人印象里的弥勒,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和尚。但是,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与内地的弥勒佛的形象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 还没进殿,就看见佛殿门前地上的卍字符,镶嵌在浅棕色阿嘎土上,由名贵的昆仑玉、猫眼石、绿松石、红珊瑚等组成。在藏传佛教中,卍字符梵文读“室利踞磋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后期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这里说明一下,佛教“卍”字为右旋写法,与纳粹德国左旋的“卐”字内容和性质完全不同,佛教“卍”右旋为吉祥,僧人们举行各种仪式都是右旋进的,“卍”字是佛教的重要标志。没想到,强巴佛殿的“卍”字,人们更是把它摆在更高至尊的位置,被用珠宝镶嵌在人们拜佛的必经之路上。</p> <p class="ql-block"> 进入强巴佛殿内,迎面所见的这尊像,形态是个端庄清秀,雍龙华贵的中年人,用黄金铸成的微笑里带着一股让人忘却烦恼的娴静。没有内地寺庙的那种弥勒佛的张口笑。强巴佛的笑意隐含在紧抿的嘴唇和微张低垂的双目里。虽然不一样,但和弥勒佛的笑容异曲同工,都是勘破一切,明了一切因果。</p> <p class="ql-block"> 强巴佛殿,建于1461年,殿内供奉的鎏金青铜弥勒佛像高22.4米,一只手指就达1.2米长,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铜佛座像,由900多个工匠花了9年时间才建成。</p> <p class="ql-block"> 强巴佛殿东边,并排着三座金顶灵塔殿,那是四世班禅的祀殿曲康吉、十世班禅的祀殿释颂南捷、五至九世班禅大师的合葬祀殿扎什南捷。和其它藏传佛教的寺庙一样,扎什伦布寺里,有两种佛塔,一种是露天地里,另一种是建在大殿之内的。</p> <p class="ql-block">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圆寂。为了满足更多人瞻佛的愿望,阿育王把佛祖的遗体炼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分赠各国。得到的国家都建造了佛塔供奉舍利。这是世界上第一批佛塔。以后的佛塔,多为效仿。都修在寺庙的大殿外,供奉佛祖或其他高僧大德的舍利。如果实在没有舍利,又有建造佛塔的愿望,也可在高僧大德生前讲经、生活过的地方建佛塔。汉传佛教大多如此,藏传佛教寺庙里也都有这样的佛塔。像扎什伦布寺强巴佛殿前的九座佛塔,里边就没有舍利。</p><p class="ql-block"> 不过藏传佛教还是发展了佛塔的样式。活佛圆寂后,僧人们为了保存其遗体,也建一座佛塔,把经过防腐处理后的活佛遗体安放进去供奉。这种存放活佛遗体的佛塔称为灵塔。在灵塔之外,还要再建一座大殿,盖住灵塔,称为祀殿。这种方式,后来沿袭为安葬班禅、达赖和活佛的规定模式。</p> <p class="ql-block"> 出强巴佛殿向东,是四世班禅罗桑·却吉的灵塔祀殿曲康吉。</p> <p class="ql-block"> 根敦珠巴虽然创建了扎什伦布寺,被后人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死后被安葬于甘丹寺。第一个以灵塔形式安葬于扎什伦布寺的,是四世班禅罗桑·却吉。 四世班禅圆寂后,僧人建了一座金塔,将其肉体安奉其中。灵塔塔高十一米,塔身用三干多斤白银包裹,殿顶用二百多斤黄金鎏金,镶嵌各种珠宝七千多颗。是座色彩极尽缤纷、塔身至臻华贵的金塔。再在灵塔外修建高大的祭祀大殿。曲康吉,用时四年零四个月,是扎什伦布寺历代班禅的第一座灵塔祀殿。</p> <p class="ql-block"> 再向东,是十世班禅大师吉坚赞的灵塔祀殿释颂南捷。</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班禅冬宫班禅颇章的前面,就是扎什伦布寺的核心建筑错钦大殿,它是扎什伦布寺的最早建筑,相当于汉族寺庙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的是扎什伦布寺的主供佛殿释迦牟尼殿,由六根柱子顶起,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和八大弟子;下面中间的佛像是宗喀巴大师,两边柱上刻着大师的弟子,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一世达赖根敦珠巴、让扎什伦布寺兴盛起来的四世班禅罗桑·却吉。释迦牟尼殿的前边是大经堂。经堂内,四十八根朱漆大柱遥相挺立,宽阔的大殿可以同时容纳五百名僧人打坐听经。大经堂打坐蒲团的中间过道上,有一块黑色的石头,是原来的天葬石。扎什伦布寺建寺之前,这里是天葬台。建寺时,根敦珠巴特意留下了这块石头,把它修在了大经堂的厅堂内。不远处就是根敦珠巴的座椅,他把死亡和生命的分界线留在自己的眼前,是在提醒自己和信徒们要珍惜当下,多做善事,以求圆满地飞生西天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 大经堂前的院内,是六百多平方米的讲经场。这里是班禅对全寺僧人讲经及僧人辩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讲经场的左侧是弥勒佛殿,右侧是度母殿。弥勒佛,佛像高十一米,自建寺之初就开始供奉。佛像两旁的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像,是根敦珠巴亲手塑造,也是扎什伦布寺内最古老的塑像。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藏语称卓玛。以颜色区分,共有二十一尊化身,白度母最受人们尊敬。</p> <p class="ql-block"> 扎什布伦寺的整个早课诵经的过程是对游人开放的,行走在满是诵经声的大殿里,穿梭在高声诵读的喇嘛间,这样震撼的感受是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错暗的殿宇将僧人们的身影笼罩,而明亮的烛火却照亮了一张张虔诚而专注的面庞,在高大而华贵的佛像下,在永不熄灭的酥油灯前,这群僧人都在梦想着成为那无所不知的大格西,都想成为万人敬仰的活佛。</p> <p class="ql-block"> 扎寺内有几座大殿,在进入主殿前的回廓上,都悬挂着一口并不大的钟,几乎每一位进殿朝拜的信徒都 会在进出之际亲手敲响它,无论是年迈的老者,还是年轻人,或是背小孩的妇女皆是如此,即便这样的习惯并追求不出来历,想必这是藏民心中对佛祖的另一种信仰的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 要弄明白班禅,以及后藏的历史,要讲完整讲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藏传佛教文化一大堆都是让人深涩难懂记不住的藏文,限于篇幅,以及对藏传佛教的浮浅了解,只能讲个大概,可能讲的不完整,或者是不准确不到位,至多也是片言只语,仅供参考。班禅和达赖这两个头衔,在此次行程的《第一集》己经介绍了起初都是蒙古王朝封的,最后都是满清法定下来的。这里重点讲一讲班禅,班禅是阿弥陀佛(无量光佛)的化身,达赖则是观世音的化身,就教阶而论,班禅高于达赖,但从明清以来,世欲政权尽赋于达赖,而班禅则远离世俗事物,所以达赖在西藏佛教界的实际声望较高,旧西藏老百姓一般认为班禅是法主(掌管最高法教),达赖是佛王(政治权势大),佛教7世纪进入西藏,直到元世祖忽必烈册封佛教萨迦派主持人八思巴为帝师,将西藏13万户的政教大权赏赐给八思巴,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才开始,蒙古在那个年代对西藏的影响是巨大的。</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西藏分为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地区和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如果说拉萨的八廓街的转经路所环绕的大昭寺是拉萨的灵魂,那么位于后藏的日喀则的扎什布伦寺则是后藏地区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后,确立了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腹地的格局,分为卫、藏两部分。公元8世纪时,藏王赤松德赞请藏传佛教奠基人莲花生大师进藏,经过日喀则时在此修行讲经,并预言吐蕃将拥有两大中心,首先是拉萨,其次是“年麦”,即现在的日喀则。</p> <p class="ql-block"> 从13世纪开始,西藏的宗教领袖由于得到元朝皇帝的恩宠,藏区的宗教取代了王室和封建贵族,名正言顺地摄取了政权,元朝皇帝为了统治西藏授予萨迦派权力,明朝的皇帝虽然一如既往地授予萨迦派、止贡派、帕木竹巴和格鲁派的首领像“灌顶国师”、“法王”这样的头衔,但唯对噶玛派宠爱有加。1406年,明成祖宣布噶玛派的住持为“大宝法王”,这一封号比授予萨迦派住持的封号要高。后来,当满族在中国称清朝帝国时,他们选择格鲁派为皇室的恩赐对象,这就是今天最盛行的达赖和班禅活佛。</p> <p class="ql-block"> 清朝的崛起并扶持格鲁派的兴起,同时,格鲁派的兴起又意味着达赖和班禅两个集团的建立。阿旺罗桑.嘉措第五世达赖喇嘛是西藏历史上另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就像吐蕃把一切都归功于松赞干布一样,现代西藏把僧权和俗权的施政制度归功于五世,当时五世和他的摄政索南群培向青海湖的蒙古王子固始汗请求援助,战胜了藏巴汗王们,那是在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执政期间。</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权衡了中央政局的变化,五世达赖把他的忠诚献给了清王朝。,并亲自前往北京,受清帝赐号为达赖喇嘛。1713年康熙皇帝将他的庇护施于格鲁派的另一个支柱罗桑益喜(即第五世班禅),也就是罗桑曲吉赞的继承人,宣布他为班禅,全称为“班禅额尔德尼”,班是梵语,“班”是“班智达”,汉语意为“博学者”,古代印度敬称学识高深的学者为“班智达”,“禅”是藏语“大"的音译,班禅就是“大博学者”的意思。“额尔德尼”是满语“珍宝、宝贝”的意思。“班禅额尔德尼”这个封号是梵语+藏语+满语的混合,意思就是“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珍贵的大博学者”。</p> <p class="ql-block"> 西藏所有的教派都自诩是释迦牟尼的正宗传人,但最具影响力的格鲁派的首领们却更大胆地自比其宗师,如班禅喇嘛自称是阿弥陀佛(无量光佛)的转世,达赖喇嘛自称是观世音菩萨(俗称慈悲佛)的转世。据一个佛教传说,慈悲佛是无量光佛的一个弟子。有一次他在师傅前许愿要回到轮回中拯救灵魂,从此,神话视慈悲佛为“后藏”这块圣土的保护神,认为班禅是其化身。</p> <p class="ql-block"> 班禅在扎什伦布寺也有一个政府内廷,统管后藏:堪布会议厅,和一个独立的寺庙组织,只是规模比起达赖喇嘛的噶厦(统管前藏)要小一些,扎什伦布寺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达赖喇嘛周围簇拥着三大寺院这些高等学府,班禅喇嘛也是扎什伦布寺四大学院的中心。又如达赖喇嘛之下,修习显密宗的僧众之首是甘丹墀巴,而扎什伦布寺僧人事业的顶峰,是经过数十年显密宗的修炼才能成为的仁波且(百宝大师)。扎什伦布寺有自己传达神谕的寺庙、自己的分寺、自己的教材和自己的学位。</p> <p class="ql-block"> 关于西藏更早的历史,比如:象雄王朝、古格王朝,以及佛教世界中心冈仁波齐、荒芜之地阿里地区、班公错、加勒万河谷、阿克赛钦的历史我们将会第四集、第五集作进一步的述说。现在继续行程,措钦大殿的大经堂可以容纳2000个喇嘛诵经,当我们来到经堂,经堂内灯光幽暗,几个喇嘛在给长明灯加酥油,经堂中央高高的宝座充满威严,喇嘛们朗朗的诵经声回荡在殿堂上。</p> <p class="ql-block"> 酥油灯在佛前长燃,僧人们齐声颂经,措钦大殿开始举办法事活动。一张张黑的面孔上满带着虔诚,宏亮的声音整齐划一那声音充斥着大殿,也传到殿外的讲经场上。悲阀、庄严,像是来自天籁。受到诵佛声感染,游人们都停止了讲话,连院子里的猫也张耳细听。我的心也变得沉静,澄澈中还带了一丝感动,感觉整个人都被放空。能背诵一百零八本经书才有资格到寺内学习,扎什伦布寺的僧众,都是佛学知识渊博的学者,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学习、修行。</p> <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的建筑虽然很多,但基本分为红白两色,在藏族人民的心中,白,象征纯洁与信仰,在扎什伦布寺,外墙涂有白色的建筑,是僧人生活和使用的僧舍,而寺中措钦大殿、强巴佛殿、灵塔殿等重要的佛殿和佛堂的外墙都涂着红色,这是僧人和信从们尊崇的颜色,也是藏传佛教神圣的僧服之色,殿堂的外墙以红色以示威严,大殿建有宝顶,屋顶正中装饰着金色的法轮、双鹿,屋顶四角插有经幢,色彩鲜艳的布幔随风飘动,看上去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扎寺的东北部有一个展佛台,建于公元1468年,在西藏黄教各大寺院当中绝无仅有,由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涅槃而建,后经四世班禅洛桑曲吉进行了较大的修建。说是晒佛,就是把佛像展开供人礼拜。由信众们向佛诉说自己的心思,也顺便反思自己。高大的晒佛台,和晒佛台一样大的唐卡,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佛保佑的同时,也要借佛祖之力压一下心底蠢蠢欲动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高原上的云朵,白云是最寻常的访客。朵朵白云从尼色日山后涌来,轻轻簇拥住扎什伦布寺,白色的高台,多半隐进云中,只留下尼色日山的青山头在云上孤独静默,扎什伦布寺的金顶在云下煯煯闪光。</p> <p class="ql-block"> 站在措钦大殿的殿顶高台回望,尼色日山下的庙宇一览无余。除了半山腰白色的晒佛台,尼色日山的臂弯里,最显眼的建筑就是紧靠山脚的金顶大殿了。强巴佛殿、曲康吉、释颂南捷、扎什南捷,由西向东一字排开。殿宇高大,又占据着寺庙的最高处,远远地就能吸引住礼佛者炽热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六世曾说:“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我们不远万里从摇远的东部浙江,走遍千山万水,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里,看一看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为的是给寺院那盏长明酥油灯添加一砣酥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佛望世间,加持众生,所以,我们一路翻山越岭,佛总是看着远行者的坚定跋涉,远远的等待远行者的抵达。我们无从知道每一次的行走能够带我们多远,路途的每一步每一个足迹,都是磨砺与修行。我们来到这里,西藏太辽阔、太怆然、太博大精深,即便是采用文字、摄影、录音、图片去呈现,仍然片面、局部,行程远没有结束,脚步仍将继续向西,我们不远万里路过遥远的这里,时间在白天与黑夜之间无声的交替,清晨与黄昏不断的交换界限,我审视了一下自己,来到这里的时候,早己忘记了自己脚下己经有了4200米以上的高度,这个世界仍然还有遥远不可触及的精彩角落,心中从未有所平静,即便山高路远,路遥马亡,也要用文字进行到底,写尽生动的雪域高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第四</p><p class="ql-block">集、第五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