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光泼洒着天空,大地渐次明亮。太湖之滨的无锡,正缓缓醒来。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家小笼馒头店(江南一带习惯称包子为馒头)。蒸笼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案板上菜刀斩肉的叮叮当当,勾勒出一幅热气腾腾的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小笼馒头为无锡独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不仅无锡有小笼馒头,苏州、常州、上海也有小笼馒头,而且都具有皮薄馅大、汁多味美、肉香四溢的特点。但吃来吃去,还是觉得无锡的小笼馒头最为美味。</p> <p class="ql-block"> 无锡的小笼馒头,最有名的有三凤桥、王兴记、忆秦园、超王记等。这些品牌的小笼馒头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吸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的特色。制作小笼馒头,皮一定要用中筋面粉,不进行发酵,经小笼蒸熟后才能皮薄不破、富有嚼劲。肉馅要选用优质的瘦肉,加上凝固的猪皮冻,这样做出来的小笼馒头才能满含汁水,让人的味蕾蠢蠢欲动。</p> <p class="ql-block"> 站在时光的这头,回首张望,往前浮光掠影般地涌上心头。儿时,江阴的人民路和司马街的交界处有一家扬子江点心店,招牌的点心就是小笼馒头。据说这里的小笼馒头是请无锡的大师傅制作的,所以格外正宗。扬子江点心店地处江阴闹市,整日里都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门店的大厅里,小笼馒头制作的流程清晰可见,在点心师傅的巧手中,一只只小巧玲珑的小笼馒头被整齐地放入蒸笼,送入后厨。蒸熟上桌,轻轻地咬上一个小口,一股温热鲜甜的汤汁顷刻间便盈满了口腔,让人觉得妥帖无比,满满都是幸福。小笼馒头一两四只,八毛五分,三鲜馄饨三毛一碗,要吃得尽兴大概要两块钱。在那个一根油条只要五分钱的年代,人们平时是不舍得吃小笼馒头的,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有什么喜事,才有机会吃上一顿属于小笼馒头的饕餮盛宴。</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到苏州上了大学,那时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吃上一顿小笼馒头也不再是什么奢望。所以,每次回江阴,我都喜欢先坐火车到无锡,再在无锡转车回家。苏州到无锡很快,慢悠悠的绿皮车也只要半个小时。之所以放着直达的大巴不坐而选择倒车,是因为两者用时接近,又可以过过坐火车的瘾,更加重要的是无锡的车站广场上有一家小笼馒头店,那里的小笼馒头曾不止一次地慰籍过我饥肠辘辘的肠胃,让我又重新精神抖擞地踏上回乡之路。</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什么原因,江阴人民路上的扬子江点心店后来竟然关门了。虽然后来在江阴的大街小巷里,又陆续开了几家小笼馒头店,但味道却和正宗的无锡小笼相差甚远。直到青果路升级改造,几个无锡人在这里开了一家方桥点心店,无锡小笼才重新在江阴落户。方桥点心店门面不大,大厅里摆放着几张半旧不新的方桌,接待着八方食客,在人间烟火气中讨着生活,与喧嚣的市井生活融为一体。小笼馒头味道不错,但总隐隐觉得和以前无锡车站广场和扬子江点心店的小笼相比,似乎又缺了点什么。</p> <p class="ql-block"> 后来,儿子在无锡参加司法考试,考点就在南长街附近。南长街是无锡有名的步行街,也是无锡“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精华处。待儿子客观题考毕,我们便在南长街附近穿梭,在短短的两三百米距离中,竟然隐藏了很多的小笼馒头店。随便在一家坐下,点了小笼和馄饨,咬上一口,心头不禁为之一震,当年的味道瞬间回归,才发现,有些牵丝攀藤的情绪依然绕缠在灵魂深处。</p> <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的遇见,找寻出对生活的向往。几个无锡小笼,开启了一段曾几何时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儿子在无锡执业定居,小区的附近便有一家超王记点心店,随时都可以吃上正宗的无锡小笼。但不久之后,为期三年的疫情突如其来,超王记也经历了多次关门、开张和外卖、堂食的反复,直到现在终于恢复如初。从事律师职业的儿子虽然起步艰难,但也在疫情考验中历练成长。他说,在疫情面前,在困难面前,只要心里始终燃着一盏灯,即使微弱,但只要不灭,也就未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 是的,很多东西既然无法抗拒,那么不如坦然接受。人是如此,名行各业都是如此。守住初心,静待其变,生活终将如你所愿。(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