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情洒沂蒙(韩秀梅)</p><p class="ql-block">我的大哥韩嘉胜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人民敎师,请听我讲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哥1932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县城一个贫寒之家。父亲吃够了不识字的亏,立誓砸锅卖铁也要供后代上学。大哥六岁就被送到民国小学校读书,十三岁高小毕业,他聪明刻苦是学校公认的好学生。</p><p class="ql-block">当时正逢战乱家中又添丁加口,父亲还是撑不住了,把他叫到跟前说:“小子十一自掙自吃是我家传统,过年后就托你姨夫带你去济南找个差使自谋生活吧"。就这样他与表哥结伴,坐上了西去的火车。到济南后被按排到济南火柴厂当学徒工,管吃管住。</p><p class="ql-block">济南火柴厂是济南府大厂,老板财大气粗,又抽又赌,为人刻薄。两个孩子白天在车间照常上班,睌上还要烧大烟泡伺候他抽鸦片。睡眠不足伙食又差,正在长身体的他们抗不住常打瞌睡,遭到工头责骂,表哥受不了不辞而别回了老家,剩下大哥咬牙坚持。</p><p class="ql-block">当时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已渗透到各大工厂基层。在党组织的启蒙教育下,大哥小小年纪成了工运的坚定拥护和支持者,他多次参加了济南工人大罢工。给了资本家们很大的震攝。为了分裂瓦解工人队伍,他们对工运中的积极分子施行贿赂利诱。一天他们把年纪最小的大哥叫到办公室,桌上放着十几根金条,承诺大哥只要不再带头去游行示威就把金条送给他,被他严辞拒绝。资本家恼羞成怒,找借口解雇了他。得知情况后总工会收留了他,大哥成了济南总工会年纪最小的工会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四八年四月潍县战役打响,闻听东关被炸,家中亲人生死未卜毫无音讯,他按捺不住思乡之情心急如焚,火车不通他就徒步沿胶济铁路线走回潍县,裤子磨烂了裤档里血迹斑斑,看到奶奶父母弟妹安然无恙,抱着母亲放声大哭喜极而泣。原来听到远处飞机轰鸣声,父亲便把家中老小撵下院里早已挖下的地窖躲避,幸而躲过此劫。旁边一荷花瓮被炸的片瓦无存,鱼、水、睡莲都雾化飞上了天。大哥一颗心放下后即刻返回济南。(照片为解放前潍县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同年九月,泉城人民欢欣雀跃迎接了解放。大哥原本打算随解放大军南下,可惜患病未能成行。待身体康复组织上给了他两个选择:</p><p class="ql-block">一是随工作队去青岛接受青岛啤酒厂,二是由政府保送去济南师范深造。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终于梦想成真。</p><p class="ql-block">在校期间他学习刻苦勤奋,政治上要求进步,被推选为学生会干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学生联谊会上,还结识了漂亮优雅的大家闺秀小学妹后来成为了我的大嫂。他的照片和事迹也被放到了济南火车站广场的光荣榜上可谓风光无限。(照片是解放前济南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需人才。在学校毕业典礼上,校长向毕业生发出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鼓励学子到三线工作支援革命老区文化建设。(沂蒙山区曾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称小三线,后期国家根据战略需要把一大批兵工厂迁入大西北叫大三线)。大哥积极报名被分配到沂蒙山区的莒县教育局工作。他即刻离校报到,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工作当中。那时山区贫穷落后文盲众多,女娃没有名字,男娃上不起学,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文化扫盲运动。青年教师更是冲在一线废寝忘食的工作。为了稳定敎师队伍留住人才,次年在县领导的关心催促下漂亮的大嫂赵树荣也从济南团市委调到莒县工作。婚礼是县领导主持在县文馆举行,各部门负责人都参加热闹又简朴。婚房由文化馆暂借。后来他们又各自分配到中学和小学任教又把家安在大嫂任教的小学校里,一座旧庙改造的学校。白天大嫂他们走家串户动员适令孩子上学,晚上召集大爷大婶到识字班认字。起初大家嘻嘻哈哈不认真一个月下来也识不了几个字,弄得老师头昏脑胀。慢慢习惯了从牛马羊学起也能看懂低年级小学课文,也会读自己的名字,扫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p><p class="ql-block">忙忙碌碌中大嫂怀孕了,生下我大侄子。因大哥在党校学习不能请假,全靠同事们帮助照顾,饥一顿饱一顿连碗红糖水也喝不上。因奶水不足,大侄子小时候一直很瘦。母親知道后心疼落泪,坚强乐观的大嫂反而安慰她。(那时候我奶奶摔断了腿靠我母親照顾,奶奶1957年去世)大侄子一岁便送到了潍坊交由母亲带大。我模糊记得母亲抱着小小的孙子找正在哺乳期的邻家嫂子求奶吃。没有奶粉,用自磨的小米面打成糊糊一勺一勺往嘴里喂。所以大侄子从小和奶奶最亲。</p><p class="ql-block">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他们的成绩得到了组织认可,双双被提拔。大哥任命为中学校长,大嫂任命为小学教导主任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哥先后承担了峤山中学等新中学的建校任务,从筹建开始就全身心的扑上去,妥妥一个拼命三郎。国家所拨经费不足,一贯不喜求人的他拉下脸四处化缘。那些在济南共事过的老同事都曾帮助过他。一次他和主任去连云港出差,基地司令派吉普车去接,路上司机与他俩擦肩而过楞是没认出来,没想到两个农民打扮的人是校领导。事后司令员哈哈大笑:“变化太大了,不是兜上插只笔,看不出你是个文化人“。(当年的工会干事随大军南下升职为基地司令员)他给学校捐助了不少新课桌板凳。山风侵蚀了大哥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那颗执着的心。</p><p class="ql-block">我与大哥年令相差十八岁,他少小离家我俩很少交际。在我的记忆中他每次回家省亲,不是为学校运动员背心印字,就是到处找教学资料,去新华书店买书(那时县城还很落后),临走还把我们的小人书《少年文艺》等书籍划拉走,就象鬼子来扫荡,当时嘴上不说心里着实讨厌他的,在我长大后慢慢理解了他。那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为之奋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革命老区依然发展缓慢,缺医少药医疗资源不足,疑难杂症需要到大城市就医。我大嫂的三哥是山东医学院著名教授,每年经他们介绍去看病的人不少,潍坊和济南两亲家成了中转站(莒县不通火车)。有一次一位患癌妇女兄妹在我家住了几天,正巧我二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客人前脚刚走有洁癖的二哥就把他们用过的盘碗用铁锨铲碎,把被褥烧掉,害得母亲心疼了好长时间,那是一套家人平常舍不得用的青花瓷。大哥一生检朴,自已连件象样的衣服也不添,领到工资却经常资助有困难的同事和贫困学生。</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那场触及每个人灵魂的特殊运动中,他夫妻二人也未能幸免,双双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接受无休止的批斗。每天戴上纸糊的高帽子和“地富反坏右”分子一起游街,边敲铜锣边喊:“我是韩嘉胜,我是反革命”!受尽了折磨。队伍中只有大嫂一位女性,恶作剧的人便把她的纸帽子做得更高并五颜六色,她的罪名也更加奇葩,翻出老底说她资产阶级作风严重,刚到莒县时穿裙子,婚床上铺布床单盖绸被子(娘家陪送嫁妝),不象当地人炕上铺光席。大哥大嫂从受人尊敬的教师,一夜之间成了任人泼脏水的阶下囚。大哥还好,坚强些。他怕爱人想不开,每次游街碰面就努力挤过去鼓励她,让她不要怕坚持住。他们被关进了牛棚(指“牛鬼蛇神"住的地方),大嫂孤独又无奈常以泪洗面。当时我尊父命与侄儿外甥一块写了一封封家书寄去,孩童们用天真稚气的话语问候她温暖她,助燃了生命的火焰,让她渡过了难关。都说家书值千金,我认为千金也难换。潍坊运动比县城开始早,睿智的父亲就早一步去莒县把姪女和小侄接回了老家,使他们免受涂炭。这年春节哥嫂未能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我是1971年国庆节去莒县探亲的,充满期待和好奇。那天下午天下小雨,大哥脚穿芒鞋(用旧车轮胎做底的鞋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草编雨衣)骑着大国防牌自行车去汽车站接我,我也戴上斗笠穿上蓑衣坐在车后座上。看着小道上推独轮车的汉子,扛着工具的行人不分老少都不停的和大哥打招呼很是惬意。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把我送到邻居家喝地瓜粥吃玉米面耙耙。傍晚雨过天晴,我和姪女踩着泥泞去接大嫂。一路上我俩一滑一擦走了大约两三个小时才到小学校。大庙改造的学校睌上黑乎乎阴森森静悄悄。在办公室的一隅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大嫂端坐在办公桌前全神贯注的刻钢板(那时学生试卷等资料都是教师自己编写刻印),我们的到来她没有发现。此时此景让我产生了幻觉,她是一尊普渡众生的观音菩萨。从此大嫂成了我一生的偶像和楷模。(照片是莒县早期面貌)</p> <p class="ql-block">日月如梭,到了八十年代父亲早已去世,在年迈母親强烈要求下,大哥偕同大嫂荣归故里。大哥先后在潍坊第十一、十三中学担任领导职务,大嫂在凤凰庄、李家街和她首建的潍坊第一所辅读小学担任领导职务,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潍坊夜景)</p> <p class="ql-block">时任潍坊市市长的邵桂芳(左一)与辅读小学校长赵树荣(左二)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2005年4月教委组织去云南大理旅游观光,当晚在霞光绮丽的丽江边上一轮火红的太阳缓缓沉入江中,大哥无限感慨的对二哥叹道:“夕阳也很美”!一语成谶,回到宾馆因突发高原反应追随先于他一个月离世的妻子去了天堂。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桃红柳绿又一春。据统计2023年春季前51.85万所各类型教育学校已在华夏大地上建成,祖国的文化敎育春天来了!</p><p class="ql-block">大哥大嫂安息吧!大山留情水有意,你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对革命老区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2023年清明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