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书—实践—有为。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蓄力方可行远道,书香才能溢芳华。在本期“教师读书”推荐活动中,130团中学援疆副校长方彬推荐了自己喜欢的书籍,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自己对本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p><p class="ql-block"> 方彬,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近三年,在省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研究课四十余节,曾获江苏省“杏坛杯”课堂教学评比特等奖。二十余篇文章在《中国德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发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新手教师的必读书;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促进反思的专业书;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让教育回到常识的好书。</p> <p class="ql-block"> 推荐理由:通过推荐《教育常识》,弥补那些令人惋惜,甚至心痛的教育行为,几乎都是遗忘了教育的基本常识,几乎都是违背和扭曲了教育的基本规律。通过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唤醒了每位教师对教育常识的再认知、再解读的需要,能够以新时代教育者的身份陪伴学生的成长,并与之共同发展。</p> <p class="ql-block"> 推荐观点1: 教育立场即学生立场。世界上的教育立场,有千千万万,“学生立场”,是教育的第一立场。或者说,教育的立场,就是学生立场。</p><p class="ql-block"> 学生立场有三个内涵:第一,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弃教育者的责任,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立场不等于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而是为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设计课程,或是介入指导。教育者需要对学生的生命生长有所作为,这是他应该发挥的教育领导者作用。只是放任学生自己去学,但自己却放弃了领导者的作用,因而无所作为的教师,不配“教师”这样的角色和头衔。第二,学生立场意味着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育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它要求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守一个前提:在有了对所教学生现有实际状态的了解和把握之后,才可以开启教育的历程。遗憾的是,许多教育者是在不了解学生的状态下,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而走入课堂的。第三,学生立场还预示着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生长需要,把发现、满足和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作为自身教育的使命。 </p><p class="ql-block">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生长的需要,我们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生长需要,才能找到关键节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学生立场,是基于生命生长的立场,它昭示了一条亘古不变教育真理:在教育的世界里,学生的生命第一。</p> <p class="ql-block"> 推荐观点2: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天地人事”,说的是教育的内容,教给学生有关天地万物的真理和知识,人间之事背后的规范和道理。“育生命自觉”,阐明了教育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大特征:明自我,即对自我的生命自觉。一个能够“明自我”的人,必然知晓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潜势,必然会有清晰的自我规划,并因此而变得坦然、从容和有气度。一个光明磊落的人,首先是要对自己的人生有光明磊落的判断和呈现。最可怕的无知,是对自我的懵懂无知,最恐惧的黑暗,是对自我的无知而导致的黑暗混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大特征:明他人,即对他人的生命自觉。其中的要义是对他人的生命有敏感、尊重和敬畏。为什么要把“敏感”放在尊重和敬畏之前?因为没有敏感,就没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于教师而言,我们需要尊重孩子和学生,体会他们的行为,感受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难处,鼓励他们成长。因为每个人降生在此,必有他的使命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第三大特征:明环境,即对环境的生命自觉。人的生命生长过程,总是处在各种环境之中,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到所在的乡村、社区和城市环境等。在人的生命生长与发展历程中,环境具有重大影响。什么样的环境最有利于受教育者生命的健康生长?是否有这种问题意识且能有自己明确判断,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具有教育眼光和学生立场的基本标准。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典型地反映了作为教育者的孟母对环境的敏感,她很清楚什么样的环境最有利于孟子的健康生长。孟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可能和孔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真正“懂教育”的人。</p> <p class="ql-block"> 推荐观点3: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现场学习力。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通过阅读《教育常识》,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现场作为学习反思的对象,让这样的教学日日滋养自我?这节课,我上得酣畅淋漓,还是别别扭扭,这是现象,背后是什么原因,一定是设计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其他教师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现场,我们又能够从中学到什么?学习经验的做法与创新的举措,反思教学行为与过程设计。</p><p class="ql-block">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这是教师参加的最具有日常性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读书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到底对我们的教学有多大的提升? </p><p class="ql-block"> 各种培训、讲座现场。如何避免“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也不动”?</p><p class="ql-block"> 同样置身于如上现场之中,不同教师的收获大不相同,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现场学习能力的差异。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这种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学习,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为现场的学习,在现场中学习,回到现场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唯有学习读书,才能让我们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地完善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一句话就讲明了“教育者的教育是从自我教育开始”这个基本道理。阅读《教育常识》,就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从现在开始,让自己始终行走在遵循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方法的路上,并让书籍的智慧在实践中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方彬</p><p class="ql-block">编辑:窦佳明</p><p class="ql-block">审核:文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