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有博主发布了一段新的视频,他自带电子秤逛成都夜市期间,发现不少摊贩存在缺斤少两的现象。对于商家使用“鬼秤”、缺斤少两的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制,商家不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还可能受到警告。<br> 一网络博主在成都夜市购买一些商品后,会用自己带的电子秤进行称量,看自己称的重量和商贩称的重量是否存在偏差。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居然真的测出了问题。经过一晚的测试,有8家商贩都出现了缺斤短两的情况,计算了一下,如果不用自己的秤称量,那么一晚上将要多花110元。<br> 据了解,这种情况也被称之为“鬼秤”,很多不规矩的商家会用一种经过改装的电子秤,这类电子秤可以根据需要显示虚假物重,结果就是每一单都能多赚一笔。而在被检查时,又能通过密码等操作恢复正常,令工商执法人员无法检查。<br> 对于这种情况,博主只是测试了一番,就有这么多出现缺斤短两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夜市的“潜规则”了呢?明码标价出现短斤短两,这种情况是否成为常态?诚信经营何在?<br> 对于消费者如何应对“鬼秤”,质监执法人员建议,消费者在称量购物后,要谨记使用市场的公平秤复秤。<br> 3月30日,成都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相关情况正在处理中,处理结果会在网上公布。<br>这条消息传播以后,相信成都市的有关部门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连夜布置检查,严肃惩处。但是,查处缺斤短两不能只是一阵风,而是要加大查处力度,维护住成都夜市的招牌。但需要我们知道的是,小商小贩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指望每一名摊贩都凭良心卖小吃,因而需要工商管理人员严格把关,把控好市场的风气,做到当罚则罚,寓教于罚,罚入其分,真正使人民放心购买挑选商品,尽好自己的职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