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网络教研活动纪实

虞教研韩颖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31日,春光明媚,凉风习习,河南省小学语文网络教研活动如期举行,虞城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和三至六年级教研组长参与此次学习,地点设置在虞城县教师发展中心四楼会议室,老师们早早地来到会议室,等待专家拨云见日,解开习作教学的困惑。</p> <p class="ql-block">  首先由郑州二七区教学研究室邢露老师带来的《习作评价撬动习作教学》。俗话说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习作不但对孩子难,对老师说也是难点。统编教材编者意识到这个难点,河南教研部门把习作为一个专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去为教师解决教学进程中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邢老师给出了习作教学的梯度,写前知道评价标准,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并且给出了先要有习作构思图,接着学生大胆落笔,习作课堂以写为主,然后自评、互评、师评,再一次修改,最后二次进行修改。</p><p class="ql-block"> 促进学习的评价三种方式:1.直接将目标告知学生。2 .运用良好的作品样例。3 .运用评分规则。教师从评价中积累习作经验,从关注习作分数,到关注习作评价,积累习作素材,锻炼习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  第二场讲座是来自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的余昆仑老师,讲座内容是《新课标背景下习作教学与评价有效策略探究》。讲座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小学习作现状教学概述。二是课标关于习作要求。三是习作教学有效策略。四是小学习作评价有效策略。</p><p class="ql-block"> 一是小学习作现状教学概述。思维可以指导写作,写作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写作知识需要教,怎么教,让孩子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能力,而不是教师一直说怎么是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王荣生教授说:“习作是特定语境中激发的语言潜能。”写作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很少文章是一气呵成的而是思考、修改、反复琢磨。</p><p class="ql-block"> 二是根据课标对习作的要求。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习作教学体系化、序列化,注重习作兴趣,习作态度,为作能力,习作习惯的培养。习作与阅读相结合,习作训练与思维发展,习作与修改并重突出习作的情境性和任务性要求,传统文学类习作与实用类写作,基于交流的写作与个人、自由写作、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多种媒介方式表达。</p><p class="ql-block"> 三是习作教学有效策略,正确领会教材编排意图,习作课不同于阅读课,习作课的精彩恰在了课堂生成,习作课重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习作课尤其要基于学生学情,习作教学要关注创设任务情境,培养对象意识等。习作教学主体是儿童,童年意味着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 四是小学习作评价有效教学。我们的习作题目要有趣、有味,要有开放性。在生活中抓住习作的题材。在生活中体验写习作,在生活中观察写习作,感受生活的艰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就是不要让孩子苦思冥想写习作,让孩子在快乐中写习作,丰厚的见解写出来的习作才不会单薄,要笔随心动,表情达意。</p> <p class="ql-block">  郭文祥老师课后进行了总结,阅读和习作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学科背景再深厚些。阅读和习作建构系统不一样,关系认知不到位,阅读的进程是结构化的,内容是什么?主题是内容?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什么样的结构?学生收获什么?阅读教学评价先与设计,阅读教学中有没有收获和形成。</p><p class="ql-block"> 习作是建构过程,从无到有。学生获得的是什么?使用内容材料和语言框架结构的个性经验。阅读获得的是普遍认识,写作依赖的是个性经验。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视觉观察、读书积累,加上自己独特的感受形成个性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机械化的习作是无趣无味的,我们要将习作“镶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浸泡”在浓浓的生活“汁液”里,用生活的方式写生活,使习作真正成为由内而外的灵动的东西,作为生命历程的表达。让学生破“法”的桎梏,把自己写“飞”了。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要启迪孩子的思维,改变孩子,从改变我们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作教学虽然是个难点,但是我们找到了方法,突破重围,走出一条自己的阳关大道。习作教学是一个过程,习作有准备阶段,习作启动阶段,点燃火花,习作表达的清晰阶段,习作内容的组织阶段,习作的语言组织阶段,习作的觉知阶段。对自己的习作满足感,分享给别人。</p><p class="ql-block"> 从无到有,从一般到优秀,是有一个进程的,是一个习作的练习过程是完整的,不是随便能切入的。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习作为什么没有好的内容?老师忽视了把生活转化成素材。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去学生的习作?发生的事情触动不了感情,就会视而不见,没有用认知、审美、感情经历。清晰的抚摸一遍,甚至两遍。“感时花溅泪”,情感抚摸过花,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能力,习作教学勉强出新意,勉强少年愁。</p><p class="ql-block"> 2022《语文课程标准》有什么影响?语文学科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核心素养下习作要干什么?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并热爱中华文化,学生的生活是积极的向上的,文化自信要有开阔的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语言运用怎么把阅读中的收获运用到习作中呢,(积累,梳理,整合)不是邯郸学步,学到的是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应是完整的。形成个体语言经验。鲁迅、沈从文、老舍的语言风格是个性化的,这个语言就是我的。有的学生背会了还不会用,因为不会灵活的运用,不会创意的表达。学会有效表达,这句话写得好不好,是在有效表达吗?这是指导教师需要注意的。</p><p class="ql-block"> 好的文章是文质兼美,对问题的认识是好的,不通过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分析比较的能力,归纳判断的能力,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审美创造,习作教学也应指向核心素养,让习作教学也应有素养立意。</p><p class="ql-block"> 学习任务群三个层面,六个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对习作教学影响是非常大的。用任务群的视角来看写人,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成份,想象中的人有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相关联,描写人物的时候用文学语言,表现个性化的语言和审美体现。认识某一个人,就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相关,有条理、重证据方面进行写。</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新认识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加强了习作的目的意识,有效的传递信息,加强了读者意识,读者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都会发生变化,加强了场景意识,加强了习作教学过程性。</p><p class="ql-block"> 习作教学应该注意几个关注点,第一教,素养立意的教学,一个人的素养在情境中才能体现出来,真实的情境和具体的任务。明确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第二评,教学评一致性,目标保持一致,一体化评也当做学习本身,评本身就是学习。第三改,什么是修改?习作的高级修改是自我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表达是否充分,表达方式是优劣之分的,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修改是自我一次的成长,教材强调使用积累的语言,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位专家高屋建瓴的解读,让我从懵懵懂懂、模模糊糊,逐渐越来越清晰,教学评一体化的习作教学。不但阅读教学要关注到语文核心素养,习作教学同样也要关注你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我们要擦亮童心,续写生命。写作让孩子有“功力”,更要有“心力”的问题。文章要灵动,心更要灵动。习作不仅仅是积累,更要有诗性人格。要带着一颗诗人的心观察万事万物。</p><p class="ql-block"> 将生活引入内心,从内心出发进行表达,用文字将生活定格,并“储藏”起来,继续拥有,从而使生活更加醇厚,更温热,更美好。 教师不但要有解读教材的能力,更要有理解生活的能力,更要有引导孩子观察生活的能力,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自己成为有趣的老师,成为诗情画意的老师。孩子的潜力是无限挖掘的,我们不要泯灭孩子的潜力,不要让孩子成为考试的机器。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会思考善表达的人。</p><p class="ql-block"> 学生不但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文化的传授者,要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学生创造色彩斑斓、意蕴深厚的文化生活,使学生得到文化的沁润,培育学生的文化情怀,让语文教育陶冶了学生的人性,培养孩子文化品格,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p>

习作

教学

学生

表达

语言

写作

素养

语文

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