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一夜】

962554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赵勤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宣城一夜】</p><p class="ql-block">观一川星月渔火、听河岸村姑捣衣、品小城人间仙景、吟千古佳句,人生几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题记</p> <p class="ql-block">宣城古称爰陵、宛陵。地处江南,素有“宁芜之屏障、徽杭之项背”之说。其承东接西的地理位置是自古以来通都大邑。上世纪七0年代初,在宣城城东十八公里处的叶家湾务农,闲时常去县城,走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p> <p class="ql-block">与其说去宣城是休息日的一种定向出游,还不如说是劳作之余的自我排解。约三、四同伴常常当日往返宣城,在小城里漫无目的的闲逛,一时想去,搭上便车就去。七0年代宣城的城池规模不大,一条十字街就包容了整个城内的商业网点,数十家大、小商店,全部逛完也不需费多少时间。</p> <p class="ql-block">宣城城关镇以十字街为中心,街东头是宣城汽车站,车站外是三叉路,一条向南的公路通往南陵、芜湖等地;一条向东的公路可往广德、湖州、上海;另一条则是通往县城城关镇的。汽车站对面是杂乱的商铺,有旅馆、小饭店、小面馆、点心摊、水果摊,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着各种方便。</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三年开始兴建“皖赣铁路”,铁路路基从汽车站东穿过,几百米外便是铁路“宣城站”所在。沿着汽车站前的大道往西,很长一段路两边都是围墙,街上零零落落地有些经营农具、种子、杂货的商店。再往西有一条贯穿全城的宛溪河,河上有座上了年代的桥梁,横跨河面连通东西大街。桥两边的石头护栏和桥面上的条石,斑斑驳驳,刻录着历史的沧桑。桥的南边有一石梯,可方便人们由此直接往来于河岸。</p> <p class="ql-block">宛溪河边还有许多邻水房屋,是江南小城特有的枕河人家。依稀记得有一家面食店就开在桥的西端,我们去县城常在那店里吃面点。过了古桥,街面上就显得热闹起来,有几处大的农副产品商店开在此处,还有好几家饭店餐馆。街上还能见到小商、小贩挑担提蓝地做着生意。宣城的电影院也在那一带,有线广播里不断播着电影和演出的各种广告,放着好听的乐曲,为这一路段平添了几分热闹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再往西走几步,就是城中的十字街了。街的东南处是宣城的第一百货公司,它有三层铺面,朝西、朝北都有很宽的店门。街的西南处是一家新华书店,它的店门朝东。街的西北角是一家国营“人民照相馆”。街的东北角是一家经营电机、农具的商店。街口的四家商店,有三家是我们经常光顾的。现今保存着的与一些朋友的合影,大都是宣城十字街口的那家照相馆里照的。新华书店是每去宣城必进的,去书店一是喜欢看书买书,二是寻找读书年代的自我。</p> <p class="ql-block">十字街之南,有县邮局,有城关镇的居民菜市场,银行和县医院也设在那里。南门外还有县中学和县烈士陵园。宣城城关镇的地势是南高北低,所以往南走是越走越高。西门内外是县委和县政府的所在地,机关大院和领导办公地都集中在那儿。最西端过水阳河有一家芜湖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当年返城有许多知青就是从这家医院开出病退证明而顺利回城。</p> <p class="ql-block">从十字街往北,路边商店不多,但还算热闹。街的深处有县第二百货商店,县第二中学、芜湖地区师范学校等。从十字街放射开去的四条街的街面都是条石铺就的,街边商店有不少是前店后工场,带有一种原生态商业的古朴风貌。</p> <h3>街的两边有许多小巷,巷子里是黛瓦粉墙的徽式民居,那斑驳的砖墙,自成一体的院落,形成具有皖南地域风貌的格局。城中风土民俗纯朴、生活方式安谧、市井气息浓郁。<br></h3> <p class="ql-block">宣城是座古老的城池,历朝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宣城地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文。但当年的宣城有一个很大的缺憾,那就是县城内没有开发出一处可供人瞻仰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城中那座上了年代的古桥,还日夜承载着人来车往,被高频率地使用。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单一,宗教信仰方面是受到极大抑制的,所以寺庙道观的香火也不旺。</p> <p class="ql-block">城中的小巷深处,有个寺庙叫“小九华”,现在的香火极旺,据说香客们去那烧香拜佛很是灵验。可那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去小九华寺,拜一拜佛、进一炷香。甚至连小九华寺坐落在那里都说不上,实为憾事一桩。</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的初秋,家住宣城城关镇的马姓朋友,邀我其他知青上他家做客。于是我第一次在城关镇过夜,这一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 <h3>白天在城内的几条街上逛了又逛,马兄弟在家设晚宴款待我们。酒过三寻,大伙已是醉眼朦胧,有朋友建议去领略一下宣城的夜景,大伙欣然而往。走出屋来已是星月当空,乘着大好的月色,大伙弯过了几条小巷,来到宛溪河边。<br></h3> <h3>河上缓缓的夜风吹拂,令人精神一爽。忽然间小巷深处传来了悠扬悦耳的笛声。这超妙俊逸的夜笛声,在宛溪河面空灵回响,幽幽地让人联想起“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首唐诗来。这笛声弥漫开的思乡之情与笛声在月夜里营造出的古城迷人的意境,让我亲历,让我陶醉。<br></h3> <h3>平日里诵读唐诗,凭借的只是自己有限的想象力去虚拟诗中的意境。在宛溪河边闻听的笛声,融进了诗的思乡意境,让我感怀良久。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再次诵读起这首七绝唐诗,脑海里总是会浮现起那个初秋之夜的景色,久久不忘。<br></h3> <h3>我们一行来到宛溪河上的凤凰古桥,只见一轮皓月当空,宛溪河仿佛披上了银白色的夜礼服,银光闪闪,缓缓北去的秋水泛着粼粼水波,远处曲曲折折的河道上渔火点点。<br></h3> <p class="ql-block">两岸美景如画,犹如仙景显露人间,风韵卓著。远眺宛溪河灵性朦胧的夜景,心旷神怡。如此美丽的月夜里,真让人有一种荣辱皆忘的意味。沐浴在月光下,我们似乎也超凡脱俗了。</p> <h3>行走中耳边听见了劈啪、劈啪的声响,一问同行的主人,才知这是沿河的住家,乘着月光在宛溪河边洗衣服,那一声声合着音律的响声,是村姑们用棒槌在捶衣服。<br></h3> <h3>皖南地区常见水塘边有女子洗搥衣,但这么多女子同时在河边捶衣,那嘭嘭的捣衣声,在河这边响起,又在河那边回响,在空寂的河面弥漫,这景象是第一次感受。嘭嘭嘭的捣衣声组合成的音律,像一支动人的乐曲自然天成,奏出了人间平凡朴实的美、生活的美。<br></h3> <h3>噢,对对对,诗仙李白的《子夜吴歌》中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诗句,初读此诗一直认为诗人是用极夸张手法在写长安平民百姓的夜间生活。<br></h3> <h3>在宛溪河边亲耳听到此起彼伏的捣衣声,才懂得诗人用了最朴实的写实手法,以白描入诗写出了长安百姓浓厚的生活气息,用月色、清风、捣衣声,构勒出的意境是那么隽永绵长。<br></h3> <h3>多美呀,云烟迷蒙,且风情无限的宛溪,在此徜徉真可谓:闲然自得,任性逍遥。观一川星月渔火、听河岸村姑捣衣、品小城人间仙景、吟千古佳句,人生几何?故沉醉于此久久不忍归去。 </h3> <h3>宣城一夜,丰富了我的精神家园,对以后的读书、吟诗、出行、游历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那个初秋之夜,在宛溪河边以眼中真实景象感受到唐诗深邃意境后,激发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爱好和兴趣。从此不断地去祖国千山万水中去寻找、感悟更多的唐诗、宋词的迷人意境。<br></h3> <h3>如今,从农村返沪已近三十年,皖南那处我们年轻时曾经劳动、生活、学习过的小山丘以及与此相邻的小城,仍会时常唤起我的激情,时常牵我梦回“故乡”。 </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宣城一夜》写于2008年</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忆江南是宣州】歌词</p><p class="ql-block">牵住你的手 宛陵湖畔走一走 敬亭山高白云悠 相看归来仍是少年头 牵住你的手 自在清发谢朓楼 水阳江上扁舟子 相知相伴你最风流 </p><p class="ql-block">牵住你的手 斟满百杯老春酒 邀上最好的朋友 逍遥怎能落在他人后 牵住你的手 笔墨纸砚来伺候 江城何处不画里 水墨丹青几度春秋 </p><p class="ql-block">最忆江南是宣州 两千年花开花不休 只为今生如梦的邂逅 深情的回眸 怎能看得够 我在宣州把你等候 两千年花开花不休 只因岁月如此的温柔 走了还想来 来了不想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相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宣城一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播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