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乡寻根·山·水·人(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郑宏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梦回大唐,曾激起无数志士仁人的复兴梦想。而人回故乡,则放飞起游子们的无尽眷念和希望。情怀,乡愁,心中的涟漪……真可谓人间最美的神话,不衰的传奇,永恒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0日,我们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由开发区(柴湖镇)有关领导和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大柴湖移民文化研究会、柴湖镇文化站、大柴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水利部课题组专家教授及河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等有关单位成员和专业摄影师,共计一行37/38人,开启了“重走移民路,续写新篇章”的淅川行活动,为期三天,希翼满满。我作为1968年5月迁入钟祥大柴湖的第三批移民(时年15岁),能加入这次寻根行列,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上07:15,在临时组委会的领导下,寻根团成员带着印有红底黄字的“大柴湖移民文化研究会”会旗、红底白字的“大柴湖义工”会旗及“柴湖镇移民文化研究会淅川寻根活动”、“柴湖镇‘重走移民路·续写新篇章’文明实践活动”、“不忘初心重走移民路,牢记使命奋进新程程——大柴湖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柴湖社工站/大柴湖义工”等三幅横幅标语和团友们简单而必备的用品,在大柴湖影剧院广场聚齐并登乘大巴车,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地向目的地出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路北行,春风浩荡,阳光明媚,大巴疾驰,遐想丛生。大自然界的仙女们用黄花和绿叶编织成无边无际的动画地毯图,沿路展开,依次而来,再依着车尾缓缓而去,把诺大的荆楚沃野妆扮的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上欢歌笑语,极尽快乐。惬意中无不浸泡出对故乡的思念和美好憧憬。在车上团友们或欢快愉悦、或热烈奔放、或恬淡闲适、或高亢激昂、或深沉豪放、或惆怅忧伤的多首歌曲唱词中,有一首秋夫同志演唱的名曲《北国之春》,更是把游子们怀念家乡的浓烈情感推向高潮,巴不得一下子扑向故乡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 1■故乡的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山是永恒的寄托。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原本想从家乡门口的钟祥站上沪蓉高速,但因雾色笼罩,改线至双河站,经二广、内邓、沪陕三条高速,其间穿越了中条山等隧道,于12:26在淅川与西峡地带交界处出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恐龙之乡——西峡欢迎您”,迎着石雕左转,最先看到的便是故乡的青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行山中,浮想联翩。还是在2012年时,我们一行7人因公来过县城。此前从未来过,此后至今之以前也从未来过。那次来淅川,我们住在县城中心的楚都饭店。大家趁工作之余爬上县城东南一隅的牛尾巴山上的范蠡公园,也看了西施塑像,还拍了合影照。搬迁湖北47年后首到此地并登故乡县城山顶,喜悦之情无以言表。环顾四周,群山环抱,郁郁葱葱,高楼入云,鳞次栉比,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向山下望去,是天然盆地,老鹳河水纵穿其中。此时此刻,心中感慨油然而生:我的老家淅川县城,俨然如是,大有重庆山城之美啊!</p> <p class="ql-block"> 而今此时,第一次置身于县城附近的清谷幽景,更有一种久违的亲和感和自豪感。道路不宽,柏油铺就,两边尽是悬崖峭壁,裸石凸凹。路的旁边,也似有潺潺溪流。顺坡而望,也有鸟语花香。仰视山顶,也有丛林翠绿,平添了故乡地理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睹山凝思,颇有故乡南山(朱连山)的意韵。淅川的山,总是有一股不负输的骨气、傲然挺拔的姿态、勤苦向上的毅力和目视远方的家国情怀,这不正是淅川人的精神写照吗!?车行片刻,我们于12:53便到了淅川县城的第一站——丹阳迎宾馆。</p> <p class="ql-block"> 下午15:20许,我们按照事先确定的行程,先是参访了鹳河西岸的“淅川县移民生态文化苑”和“淅川县移民广场”,屡屡诸景,受益匪浅。其间的一些重要景点,如“南水北调讲习所”、“淅川县民俗馆”等,都筑建在松柏翠绿的山脚之下。金色阳光掠过山顶,斜照美景,略带些许雾辉,沐浴在游子们的笑容之上。梦里故乡,起伏连绵的峰峦尽显神秘色彩。接下来是车览县城,伏牛山脉和其它山脉所构致成的优美姿势,不但日夜环抱着这个正在崛起的美丽县城,还特意投来欢迎的目光,温暖着我们前来寻根的每一位游子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日上午,团友们穿群山,看老城,望江水,眺远山,到鱼关。其间的狮子口渡口,两山对峙,隔江相望。屈原在北岸的岵山上写下了著名的爱国雄篇《国殇》,南岸灌山之丛孕育出一批批红色英雄。两岸群山之中又造就出一个个文人豪杰和志士仁人。故乡的山,竟是如此的肃穆和伟岸,真让人敬畏和仰慕。</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鱼关村后,大巴车前行不久,便穿越在大观苑风景区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日程太紧,八仙洞的神秘外景和小三峡的秀美风光,都在车外一闪而过。下午14:30许便到了丹江风景区宋岗码头。隔湖相望,北边,西边和西南边,尽是群山雾罩,连绵不断,那里有中原名胜大观苑,中原名寺香严寺,中原仙境坐禅谷,再往远眺加上想象,便是闻名遐尔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斯山斯水,世代灵气,永不断息。而这群山之边的丹江湖下,便是我们日夜思念而回不去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下午15:10许,我们来到了渠首之旁的汤山湿地公园。渠首南边的禹山和西北的汤山,已算是淅川东南山脉的尽头,和南阳盆地西缘相接,大有连山脉启平原之阔大气势,而禹山之两山头,则大有镶坝闸撑大桥,携湖水入京津之慈善胸襟。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奇伟之地,我在十几岁时曾来过几次。这次寻根也算故地重游,更是感慨万千,倍觉亲切。</p> <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更为惊喜的是3月12日上午的环湖路之行。自2012年起,主要是退休以后,我虽先后四次回到故乡——第一次是2011年携母回乡,第二次是2012年因公考察,第三次是2018年带兄弟寻根,第四次是2019年带子携孙连同妻媳认祖归宗,但还总是在计划着方便的时侯要走一走环湖路,不承想这次集体活动竟让我梦想成真。</p> <p class="ql-block"> 这天早餐后,在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照完合影像,便开始参观陶岔渠首和九重移民新村邹庄村。此后大巴便开启了环湖路之行,左为山脉,右为丹湖。在车上,最先听到的是摄录师张发臻同志不停地指着禹山脚下说:我老家就在这里,我老家就在这里,水口王营,水口王营。车行不远处,右边湖岸有一空场,是旅游观光之佳点,眺望湖水之山口。空场之下碧波无际,空场之上有一标示牌,上写“水口王营”。穆文奇老师接着说:王志中活着时常说他们老家是水口王营。是啊,就是这里。</p> <p class="ql-block"> 车上的人,有的隔窗观景,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也在依山而寻自己的故乡——居住过的故乡。而我则是巴不得马上看到三尖山。朱连山(别名三尖山、三颤山),属伏牛山系,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淅川县东南侧香花镇南部和邓州市西南侧的彭桥乡西部交界处,主峰海拔469.7米,也是邓州市最高点。三尖山西临丹江口水库,北临南阳盆地。站在主峰上,可远眺淅川,邓州及湖北老河口美景;东观邓州、南赏湖北、西观丹江风光,北赏淅川九厚香风光。</p> <p class="ql-block"> 说时迟,那时快。急视前方,我看到了山脉的最高峰,又急眺右(北)边的无际湖水,又赶紧引颈而上,峰顶上的亭子却一闪而过。车从三尖山主峰的山腰东边向南驶去,一路向下,右转再转又左转,山谷幽深,直逼丹江口。综合判断,斗胆确定刚才看到的那高峰,就是我少年时常来光顾并牵念一生的三尖山。此时此刻,突来“山谷幽境少年行,旧梦依稀丹江口”之慨叹!</p> <p class="ql-block"> 我十二三岁、十四五岁的时候,因农家况情和时代水平,经常和年龄不相上下的同村(队)的男女孩子们,结伴同行,经三官殿、曹寨,过石(十)堰河,来到这山里拉葛花、摘山岭果、割黄背草。孩子们好奇,也多次登顶玩耍,奇趣无比。这上面有亭子,有石碑,有刻字,有垛形城墙……记忆虽有些模糊,却又似记忆犹新。当时不知顶上诸种物什之深意,但在最近,才知道这上面是山寨园林、有名胜古迹(楚长城遗址),下面有地质工程遗址(隧道)等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还常听说祖师爷建金顶曾到此选址,蹲了三蹲,山体颤抖起来,便弃此而去,最终选定了武当山。因次,三尖山便多了一个名字叫三颤山。</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一次是1966年。我们作为三官殿小学两个六年级毕业班的七人代表“先遣队”,先行到丹江口参观考查。丹江口距三官殿街近约30公里。我们去时走的路线是经赵山,翻越刀背山(那山很惊险,有人传说旧时很凶险)到丹江口。回来时另择路线,先走平地,再走丘陵,而后是走群峰之下的山谷老路。沿途有不少人家,还有煤矿叫煤铁崖,最后走到三尖山之南的山脚下,穿过隧道,到达山北。而山北的正北面约4公里处就是三官殿街和我们郑家沟。</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我们乘游船快艇,专门绕到故址之上(当然多出了不少费用),停下船来。我动情地向兄弟和表弟表妹们叙说湖底之下的世代故土,并和大家特意面向三尖山,毕恭毕敬,作揖叩首,呼喊故乡,祈祷爷奶,祭拜宗根,而后取水装壶留作纪念。大家都恋恋不舍,频频回首,依依惜别!</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山,是启迪梦想的发源地,是孕育骨气的孵化器,是奋发向上的导航仪,是认祖归宗的老座标!这里的山,丰富了我的少年生活,恩赐了我的快乐时光!今此重游,不胜感激和致谢:淅川的亲人们,大柴湖的领导们,文化战线的舵手们,一路忙前忙后的服务者们,同行故乡的所有同志、朋友和同仁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落笔于2023年3月25日02:38/3805字符/(待续)</p>